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張士達:一千次晚安──鏡頭前的淚水,鏡頭後的真相
2014/08/14 10:52
瀏覽27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茱 莉葉畢諾許在挪威導演艾瑞克波普的《一千次晚安A Thousand Times Good Night》中,飾演一名優秀的戰地攝影記者,在一次阿富汗的採訪任務中,不幸被自殺炸彈客的爆炸波及而受傷。終於平安回到家後,她面對的卻是家中更大的 衝擊。她出生入死的工作不但無法得到家人的支持,家庭甚至因此瀕臨破碎。

《一千次晚安》由導演曾經身為戰地攝影的個人經歷改編,將片中主 角由男性改成由茱莉葉畢諾許飾演的女攝影師蕾貝卡,因當代女性常在職業生涯與為人妻母的家庭責任間陷入兩難,就戲劇效果而言更有助於劇本發展。導演個人的 戰地攝影經歷,明顯地讓他在相關場景的氛圍掌控上精準到位,並在片頭就立刻丟出了徹底抓緊觀眾注意的開場。蕾貝卡在阿富汗一間民宅內,以相機記錄著一場看 似平靜莊嚴卻讓人不寒而慄的儀式:一群穆斯林婦女正為一名女子更衣,並將一整排厚重的炸藥綑綁在她的身軀上。

蕾貝卡專業而鎮定地執行著她 的工作,並毫不畏懼地極力爭取跟著那名女子一同上車,繼續拍攝一段這名女子慷慨就義前的人生最後一段行程,但在車子抵達市區後,她開始流露出不安,要求駕 駛讓她提前下車,卻也因此遭到警察注意而上前盤查車輛。在這突如其來的情勢變化下,炸彈客被迫提前引爆。原本熱鬧的市集遍地死傷瘡痍滿目,蕾貝卡昏昏沉沉 中,仍不忘拾起掉落的相機繼續拍攝,直到終於昏迷倒地。

這 場全片的序曲,讓蕾貝卡因身陷生死危機,而讓家人對她工作的長期隱忍徹底引爆,回到家在短暫的歡迎擁抱後,隨之而來的是冷戰與爭吵。可惜的是,正如蕾貝卡 在工作上的專業口碑遠勝她對家人關係的面面俱到,導演在人際情感的處理上也同樣不如他對戰地場景的細膩捕捉。丈夫與女兒的反應在缺乏鋪陳之下顯得突兀而制 式化,只能靠畢諾許細膩的演技補足情緒的模糊地帶。

但不知是否是導演刻意的安排,蕾貝卡的家庭生活美好樣版到近乎蒼白,卻也注定了她在工 作與家庭間的兩難衝突,終究是個遲早終將爆發的不定時炸彈。她強烈關注世界各地衝突地區正在發生的事件,希望透過她的作品,讓世上每個人在幸福地享用早餐 時都因大受震撼而難以下嚥。如果她會如此對於世人對世間災難的冷漠感到憤怒不平,又怎麼能夠對於自己家人對這些事件的視而不見安然處之?當她每次從戰地回 到家中就有如暫時逃進一個與世隔絕的虛幻天堂,卻也注定了她不用多久又將逃離這個偏安的角落飛去遙遠國度擁抱真實的世界。

導演身為戰地攝 影的個人資歷,對《一千次晚安》所帶來最重要的貢獻,其實不只在於戰地相關情節,也在於他所帶出有關戰地攝影的道德與人性議題。當蕾貝卡拿著相機面對著即 將赴死的自殺炸彈客,她如何按捺內心的衝擊而能夠毫不為所動地客觀記錄?當她終究難擋人性的脆弱而或許間接影響了炸彈任務的執行,甚至可能造成與原本計畫 不同程度的死傷,她又如何面對往後自我內心的陰影?很可惜這些議題在片中只被含蓄暗示點到為止,隨著劇情發展又迅速地船過水無痕。

片中另 一個最耐人尋味也最成功的設計,則是對於攝影作為一種傳播媒材與藝術形式的深刻自省。蕾貝卡後來帶著大女兒前往非洲難民營,一方面為女兒準備學校報告,一 方面也修補母女關係,但突如其來的意外,卻讓原本以為安全的行程成為惡夢一場。女兒手上的相機在驚慌中意外切換到錄影模式,卻錄下了後來又再度在家中引起 家庭風暴的影像。人們常說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但照片景框所切割出的侷限視野,與掌鏡者所選擇的特定角度,卻也可以是另一種不完整但武斷粗暴的定義,以 及進一步容許操弄空間的手段。導演透過一個相機從拍照切換為錄影的小小意外,不僅呼應了自己從攝影轉為電影導演的身分轉換,也同時挑戰並質疑了蕾貝卡身為 戰地攝影,在享有傳播權力之餘必然也將面對的極限,以及可能濫用卻不自知的危險。而當女兒憤怒地拿著相機對著母親,毫不留情地以機關槍般的快門掃射母親潸 然落下的淚水,那也是女兒對母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殘酷的手段。導演在敘事上未竟其功的不足,終於靠著這個有力的鏡頭與畢諾許的演出而被彌補了。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 點我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