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圍籬上的小黑點》編排完整,可以總校了。
回頭去查這書最初的樣貌,驚覺竟然已是四年前的往事了。
2011年六月中,一天,宋珮老師來電話,詢問我能否去參加他們在台大開設的《繪本創作實驗》課程成果發表會。那是什麼性質的發表會?是年輕朋友談論對繪本觀感的期末報告嗎?由於授課的幾位老師,柯倩華、幾米、林真美都是認識多年的朋友,平時工作上也常蒙他們的幫助,心想就去捧個人場吧!況且耳聞要選修這堂通識課程並不容易,還得經過授課老師個別面試哩!說不定這群小朋友真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
到了文學院二樓的會場所在,才知道是一場半正式的作品發表會。原來是這幾位老師在開《經典繪本欣賞》這門課幾年後,想試試有沒有可能從選修的學生中,找出對創作繪本有興趣和熱忱的學生,加以指導,進而創作出作品,為台灣圖畫書創作增添新力軍。因為這層發想,才有了這次的成果發表會。
那次共有5本作品發表,因為只是一學期的課程,創作時間匆促,作品並不完整,有的是獨自一人包辦文圖,有的是兩人合作。不過有專家名家出馬指導,作品倒是相當清新,也遠遠超乎我原先的期待。當下不禁感嘆這些年輕學子真是幸運啊!他們尚未步出校園,也許不知道這樣的機會有多難得,想想看,光是幾米一個人,有多少國內外的邀約等著他點頭合作,而他願意放下這一切,挪出時間,耐著性子逐頁加以提供建議和解說,這是多少插畫者夢寐以求的機緣啊!
在這5本作品中,我對以「黑棘蟻」為題材的那本科學繪本特別感興趣,兩位合作的學生雖然分別來自森林系和生命科學系,但素描底子看來不弱,黑棘蟻畫得栩栩如生,旁及的植物也工整細密。雖然只有幾幅不完整的色圖和黑白線稿,但有發展為書籍的潛力。
課程結束後我和幾位老師、學生一起喝咖啡,聊起對「黑棘蟻」的觀感,同時提議就由小天下來認養這一本。大概是這個提議太振奮人心了,幾米當下表示,在創作的過程中他願意撥空略加指導。真是天上掉下來的大禮啊!
結果,像連鎖反應似的,另兩家前來的編輯也各自認領了一本,大家約好,給年輕孩子一年時間,來年這時候,在他們畢業典禮時,三家舉行聯合新書發表會。
隔天上班,我立即找來負責繪本和科學書的同事商量,也把草圖攤給他們看,大家噹的眼睛一亮,一致認為小子可以栽培。於是敲定由繪本編輯負責執行這個案子,開始密集聯繫,跟兩位作者見面、簽約,安排後續的進度。
那天在課堂上,我只見到瀚嶢,並未看見凌軒,後來見了面才知道她當時是大一生,中學時讀的是美術實驗班,怪不得不是專科卻有這麼好的繪畫技巧。因為接下來是暑假,就請兩位作者一股作氣,把全書草圖打出來。
過了約莫一個月,小朋友很開心的寄來草圖,編輯也細心的列印出來做成假書,約好時間,請幾米老師一起來討論。但兩個孩子畢竟欠缺創作的經驗,版面安排顯得雜亂,閱讀動線沒有章法,被打回票是可以料想到的。
過了兩星期,新的草圖又來了,但幾米老師還是搖頭,再改。
然後,就這樣來來又回回,大概在幾米老師來人文空間喝過十幾杯咖啡後,草圖才算過關,然後幾位老師和編輯再針對一些細節發問,讓圖像和文字敘述更精確、更緊密,這才開始上色。
但問題來了,書進行到這裡,一年早就過去了,瀚嶢考上了研究所,功課日重,有時還得到國外去做野外觀察。凌軒呢,升上三年級,選課不少,能挪出來作畫的時間有限。而且兩人作畫是分工進行,一個人畫黑棘蟻,一個人畫背景,兩個人要同時湊在一起作畫非常不容易。所以編輯雖然扮演保母角色,每星期電話噓寒問暖,進度卻經常是原地踏步。
就在書進行兩年的當兒,傳來了另外那兩本決定放棄的訊息。這一本也會步上後塵嗎呢?同時間幾米老師的耐性也磨光了,因為孩子嘛,話說重了怕傷自尊,說輕了又不痛不癢,很難拿捏。而小朋友也有自己的主見和堅持,唯一的不變是兩位小朋友絲毫沒有打退堂鼓的意思。編輯也只有作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了!但書成不成,老實說毫無把握啊。
去年夏天,瀚嶢研究所畢業了,等待兵單通知;凌軒也大學畢業,準備進研究所深造。再不抓緊這段時間加把勁,這本書恐怕永遠沒有面世的機會了。於是,我們當機立斷在辦公室一角清出空間,要求兩位作者進辦公室來「上班」。
也是到了這節骨眼,這本書才終於看到明顯的進度。他們一週進來三天,心無旁騖的加緊腳步趕進度。有時行銷同事也來探頭探腦,給他們加油打氣。不過,眼看就要十月,距離瀚嶢進訓練中心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接近,但圖稿還沒完成,編輯不免有些七上八下。後來傳出瀚嶢延後入伍,才又鬆了一口氣。而在他入伍時,全書的圖像也大概完成了。後來大致就是一些細節的修訂,但兩位作者異常「龜毛」,常常討論著討論著這裡就動一下,那裡又要調整。甚至假書、封面都設計完成了,他們還字斟字酌的,所以這書就在大家多年的翹首盼望下,直到現在才出版。
用四年的光陰孵出一本圖畫書,很多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這是兩位新手的第一本創作,作品也不能說已經完全成熟,然而初生之犢不畏虎,起碼他們不放棄,願意在功課壓力下,五度更改草圖,一筆一畫細細琢磨,實踐自己的理想。而且他們從較少人問津的寫實「科學繪本」入門,花費的時間、精力當然也比一般的繪本要辛苦許多。
書出版了,編輯終於可以鬆口氣了,但還是忍不住要給瀚嶢和凌軒響亮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