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誰人不受貪嗔癡慢疑,生老病死之苦?
曾拜讀佛法經典,懺悔,放下,活在當下和知足常樂,但對凡
夫俗子談何容易?與其哀逝去如斯,唯劈徑斬棘,努力尋求一
條生路。以佛法精神,減少物質欲望,從善如流。寄情於山月
風雲,以棋琴書畫歡喜於生命。雖不能完全解脫生死輪迴,但
以天籟、文字和色彩等,創造精神世界,自利利人。
科技社會,網路發達,天地之美與經典書籍,用之不盡,取之不
竭。清靜則一登入境,靈隨樂轉,雲湧煙飛,翻山越嶺,跨洋越
洲,瞬息抓住靈動。當天地精神貫穿身心靈,所有的工具均是輔
助,源源不絕生動了世界。
步月中,所表達之情感與思想書畫,更上一層搂。
逆旅天地 過客百代
皆如夢幻泡影
當下即光明
何須築天宮?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是也?非也?
山,是名山,即非山。
水,是名水,即非水。
人之初,性本善。純淨的自性,受世俗物質欲望牽引,無盡墮落。
人類為生存、生活,是否付出代價太大?
人生大致分三階段,「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是山也不是山。」
殊不知人為萬物之靈,大自然是心源。庶民之欲求不得已,只為了
生活,閒暇才遊走大自然,舒解生活壓力;若是富貴人士,終其一
生追求金錢與權力,對「大自然」僅止於裝飾炫耀欣賞,是否俗稱
「看山是山」?
任何人均可「遊於藝」,只要透過臨摹、自我創造的學習,得到法
喜。知性學理派人士,更擅於運用大自然與技藝創造作品,即詩人、
作家、畫家、音樂家...等,將美與感動紀錄分享,如畫作、詩篇、
音樂等,是否「藝術寫實派」?能將美「永恆」留住嗎?是否所謂
「看山不是山」?
事實上,當上帝關上世俗窗戶時,自會開啟靈魂之窗。「賽翁
失馬,焉知非福」,無需恐懼,歷史上梵谷、貝多芬、尼采,
至近代之霍金等,無不飽受身體精神痛苦折磨,突破自我極限
,創造了偉大的奇蹟,以「藝術寫意和抽象派」揮灑於天地,
是否所謂「看山不是山」?
「心中有山水」是人煙稀少的之路。當進入滔濤大海,精神與天地
同在,不受世俗牽掛,山水在心中,何需執筆羨江湖?非池中之物者
,實難跳出創作的苦樂。若能返璞歸真,悠遊於天地間,喜樂無窮,
是否所謂「是山也不是山」?
拙見,指正。
謙水體悟的日誌。2016.2.20.
更正本文發表於20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