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聽秋墳鬼唱詩 (李柏青的部落格)
原文網址:http://blog.udn.com/Kea0111/7522094
列印日期:2025/07/06
[電影] 《鴻門宴傳奇》(有劇情)
2013/04/19 19:07:24

《鴻門宴傳奇》


 


    看過《見龍卸甲》、《錦衣衛》後,大概可以歸納出幾個李仁港歷史電影的特色。第一,兵器都是亮晶晶的,看起來是用不鏽鋼打造的;第二,音樂很不悅耳,有些橋段喜歡用奇怪的聲樂來打斷情緒;第三,服裝不甚考究,戰甲則一律走日本戰國風,在《鴻門宴》中連軍旗都日本化了,我還看到某些近似家紋的圖案;第四,選角一定有一個以上的失敗。


 


    總結來說,李導演對歷史有其想法,也有新意,但缺少技術,以致於他想表達的感情常常只能用台詞唸出來,或用畫面大喇喇地傳達,缺少優秀導演那種「以戲釀情」的厚實手法。


 


    這部《鴻門宴》講的是尋常不過的楚漢之爭,這段歷史本來就被司馬遷寫得像傳奇一樣,從劉邦、項羽、韓信、虞姬、呂稚等,每個人物都有特出的個性,電影、電視、漫畫也都已經改編過數次,大抵不脫項劉二人性格對比、劉邦在鴻門宴上千鈞一髮逃命、最後項羽烏江自刎的幾個段落。這部《鴻門宴》也不例外,當然很多地方有新意,不過敗筆之處也不少,總歸起來還是落個普普通通。


 


    故事採倒敘法,一開始已是劉邦逝世後十二年,太傅劉玄(午馬)帶了一隊太學生,回到當年鴻門宴場地,想要向劉邦致祭。但見鴻門大殿裡頭擺了一盤未完的棋局,東西座位各有幾座沒刻字的牌位,大家正納悶間,一個神秘老者突然出現在殿裡,他似乎很懂當年鴻門宴的經過,要說故事。


 


    單從這一個開頭,我們大概就知道編導沒啥歷史概念,「太傅」一職在漢代是上三公之位,西漢不常設,根本和「學生」扯不上關係;第二,西漢太學創於漢武帝時,那是劉邦過世後約50年後的事,在電影的時空內也不該出現「太學生」這種名詞。


 


    不過這種倒敘開頭也頗吸引人,讓我以為導演要做什麼大翻案,重寫鴻門宴上不為人知的一段。


 


    故事倒轉回劉項第一次見面的場合刺秦。趁著秦始皇出巡,項羽(馮紹峰)帶了一隊人馬偽裝成秦國官員,伺機動手,卻發現劉邦(黎明)也帶了一隊人馬裝成官員要行刺;正當雙方都因為搞不清對方底細,猶豫不敢動手時,竟然還有第三隊人馬,這是正港刺秦客張良(張涵予,可是他的造型好像新水滸的宋江)帶的「張良六勇士」,他們以歷史紀載的方法:丟重物攻擊秦皇車駕,但最後還是失敗。


 


    歷史上,項劉二人都沒有參加過刺秦,倒是秦朝的紀律也太鬆散了,竟然可以讓三隊刺客混進來,嬴政能活那麼久真的是靠渾天寶鑑了。


 


    故事隨後發展到雙方起兵的部分,楚懷王因為怕劉項二人勢力過大,所以發下「先入咸陽者為王」的命令,目的是要挑起二人互鬥(這邊還插入個「向三兵法女神」問計的奇怪橋段)。這計策很快就收到效果,項羽私心自用,要劉邦護送他老婆虞姬(劉亦菲)回家,他自己帶兵去迎戰秦軍主力章邯。


 


    劉邦此下心情很複雜,一方面,不能取咸陽讓他心裡很幹,另一方面可以跟嫂子相處,又是一大誘惑。原來劉、項、虞兩年前在同一天碰過面,虞姬被秦朝官員調戲,項羽搶先一步跳出來英雄救美,劉邦就是跳出來前想了一下下,結果虞姬就變成了劉邦的大嫂。不過很劉邦這兩年來一直都在意淫大嫂,動不動就看向虞姬坐的那輛車,護送虞姬回家,走到一半,劉邦改變心意,要走小路突襲咸陽,還故意和虞姬共騎一馬,有種假好心送朋友的女朋友回家,騎車載她,暗爽在心裡一樣。


 


    結果就如史實所載,劉邦帶著少量部隊,走小路突襲咸陽,秦皇投降,劉邦封存財寶,約法三章,但最重要的是,劉邦查訪了在咸陽中靠賭棋為生的張良,張良為劉邦策畫:以百姓登城防守,則項羽愛惜名聲,一定不會強攻,只會談判,張良另有之交項伯在楚軍內,可通傳情報。


 


    另一方面,項羽的智囊「亞父」范增(黃秋生,造型像風雲中的劍聖)也出場了,他號稱天下第一棋手,他對張良的計策設下反計:刺殺楚懷王,將罪名壓在劉邦身上,趁鴻門宴時一舉殺之。


 


    范增的計很強,但他算漏一點,楚軍中有抓爬仔項伯,他派了韓信(安志傑)去給劉邦通報此事。韓信在電影中是一個高傲的武功高手,可以一邊喝酒一邊幹掉樊噲和夏侯嬰,他的口頭禪是「事後我要得到我應有的」,十足十的野心,不過倒看不出他是絕世名將。他第一次來見劉邦,傳遞了鴻門宴和刺懷王的消息,張良就請韓信去保護懷王,同時取得懷王的特赦令,保劉邦的命;張良又出一個下三濫的招術,派刺客去殺范增,只是最後這刺客太肉腳,被項羽擒獲。


 


    第二天鴻門宴登場,項羽佔盡優勢,而劉邦的策略則是「趁項羽大意,讓他下錯一步棋」。鴻門宴一開始,劉邦就擺低姿態,答應交還咸陽,奉上玉璽,只有虞姬,他沒有鬆口奉還;接下來換張良出頭,他就很嗆地要跟范增對奕,若范增贏了,劉邦才交還虞姬。范增科科笑了一下,要張良跟他同時下五盤盲棋,還推出前晚來行刺的刺客,張良輸一盤,就從刺客身上割下一個部位。


 


    結果張良前四盤全敗,那刺客將死,他手下的人控制不住,出手攻擊項羽,正好給項羽殺人的名意,項羽一出手,那些什麼刺客、樊噲都不是對手,劉邦沒天劍跳下去打當然也是慘敗,正當項羽要一劍砍下劉邦的腦袋時,韓信帶來懷王的特赦令,還說八路諸侯匯聚咸陽,為項王祝賀。這下項羽殺不了劉邦,但他要劉邦親手殺了張良,以懲張良主謀行刺,劉邦忍痛下手,但反而是項羽救了張良,大笑而去。


 


    其實就是張良設計讓項羽下錯的棋,此宴一過,張良就假裝對劉邦灰心,轉投項羽帳下,並極力挑撥項羽和范增的關係(正史上是,張良沒有隨劉邦去漢中,而是陪韓王留在項羽身邊;挑撥項范的也不是張良,是陳平),最後范增終於傷心退休,只留下一個錦囊給項羽。張良還去探望老病在家的范增,范增希望張良可以下完那第五盤棋,並說這是盤雙方皆輸的棋。


 


    失去范增的項羽馬上就成為腦殘,大張旗鼓殺了楚懷王,然後攻打劉邦,招來天下諸侯的圍勦,最後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與四面楚歌之計,兵敗垓下。烏江自刎一段,項羽和虞姬在大軍面訣別後,雙雙自殺,不像一般故事寫是先霸王別姬,項羽殺到剩二十八騎才自刎。


 


    但故事到此還沒完,劉邦在項羽營中找到了范增留下的錦囊,裡頭說韓信、張良等都願意投靠項羽。就這一個錦囊,招來劉邦大殺功臣的下場,韓信被殺,蕭何被刑,連正史上安全退休的張良,也被追殺逃亡;。最後張良逃過一命,在劉邦死前見了他最後一面,劉邦說鴻門宴的代價,就是他失去了相信別人的能力。


 


    最後視角拉回太學生身上,那個說故事的神秘人,當然就是張良。他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將鴻門殿上虞姬的無字碑,挪回項羽身邊,顯然當年劉邦不願意做這樣的安排。


 


    整體來說,雖然故事、服裝、細節很不歷史,但導演想詮釋的內容還不錯,我自己看起來,故事主軸是張良和范增之間惺惺相惜、又互為仇敵的情節,這是最深刻動人的部分。張涵予獨特的嗓音,聽起來有點變態但相當有磁性,將以往低調、頂多以揀鞋聞名的張良,詮釋出一股特殊的霸氣;黃秋生老謀深算又帶點跋扈的氣質,也很適合亞父這個位置,兩人在鴻門宴上下棋,張良四盤皆輸,卻沒想到關鍵是在第五盤棋上,最後項羽失了天下,但劉邦也失去自己所有的兄弟,誠然是雙方皆輸的結局。


 


    其他角色上,黎明的劉邦也完全和歷史或戲劇不一樣,並沒太多痞子面向,仁義那面也沒太多表現,他的頭巾造型有點像上衫謙信,表現上有點像劉備,雖然企圖是演城府深沉的角色,但感覺還是太一號表情,少了點柔軟的部分。馮紹峰的項羽則大概維持舊有形象,帥氣但無腦,他身上一直都披很厚的披風,讓我覺得行動不太方便,但這部戲沒抓到項羽的悲劇性,所以最後烏江自刎那段,整體情緒有點弱。另外陳小春的樊噲,也是一個不正統但滿有趣的角色,有把樊噲那種重情義的感覺演出來,雖然還是看起來像山雞。最後,失敗的選角就劉亦菲,她是惟一女角,沒有其他襯托,感覺她只是個累贅,想不透劉邦或項羽出兵一定要帶她,她的肢體和表情都很僵硬,找回自己琵琶時轉一圈的表演,感覺不出來她是演那麼久的演員,她在每部戲中幾乎都一樣。


 


    整體來說,如果不那麼在乎歷史環節,這部戲的內容還是不錯的,比起《見龍卸甲》和《錦衣衛》都來的紮實。但如可以讓一些場景更寫實(ex下圍棋不是那樣下的),人物情感更厚實一點,會讓作品顯得更溫潤,不會動不動就跑出港片或是港漫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