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徐進夫
翻譯家徐進夫去世已兩個多月了。他因「心臟衰竭逝於自宅中」的消息,在所有新聞媒體中,只有聯合報副刊曾扼要報導。和女作家三毛辭世的消息相比,讓人覺得翻譯家在台灣真是何等寂寞。
事實上,徐進夫是國內近年來最勤奮也最有貢獻的翻譯家之一。他的去世,令人惋惜,也令人十分悼念。國內翻譯界目前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勤奮踏實的人才。筆者相信,如果我們能多一些「徐進夫型」的翻譯工作者,我們的翻譯成績要趕上日本和大陸不會太難。
徐進夫的可敬之處在於他淡泊名利的性格、認真踏實的工作態度及為理想而奉獻的精神。他並非文科出身,原在軍中擔任軍醫,退伍後因個人志趣而投入文學和翻譯的領域。在功利瀰漫的滾滾紅塵裡,他的選擇確實少見。對此,他的解釋是:「人應當為自己尋找生命的定位,而從事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便是人生最好的定位。」
那時他已四十歲左右,有很長一段時間獨居於景美一間偏僻的陋室中,專心埋首於他所選擇的目標。為了增強對原文的理解和擴大翻譯的領域,他每天發憤苦學英文和法文,並到歐語中心註冊上課,大量廣泛閱讀,決心、毅力和定力相當驚人。也由於這種勤奮踏實的苦幹精神,他終能突破重重障礙,得以深入英文、法文的廣闊天地,分別在文學、哲學、宗教等領域有系統地譯出許多高水準的作品,如「文學欣賞與批評」、「文學作品之分析」、「短篇小說的批評門徑」、「世界名著一百種導讀」、「貝克特與禪」、「心裡分析與禪」、「禪的心──禪的科學名著」等都是影響廣大的學術名著,對國內讀者瞭解和研究西方人文科學具有相當大的幫助和啟發。有識之士皆認為,目前國內要提升學術水準,較為可行之道是先透過大規模的譯介工作,幫助國人有系統地、全面地、深入地瞭解西方的學術名著,然後逐漸才能從翻譯的階段進入到創造的階段。就這方面來說,徐進夫的努力和貢獻是很值得稱道的。
徐進夫是應該感到欣慰的,因為在走到生命的終點站時,他以被尊崇為翻譯界的名家。在生之旅程中,他已盡心盡力,打過美好的仗,他為自己找到生命最好的定位。因此,他應該可以無愧無怍地說:「我這一生並沒有白過。」
英國詩人史賓塞( Spenser )的一首詩很能映照徐進夫辛勞而後安逸的一生,我願借用來作為對徐進夫最後的敬禮:
辛勞過了,安眠;
破浪之後,登岸;
戰鬥過了,憩息;
生活完了,安逝;
不亦快哉!
- 摘自「破浪之後,登岸」 梁立堅 文 聯合報 1991/01/24
本文所使用圖文,如有侵權,請告知,隨即刪除!【安瑟管理文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