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經濟
由美國兩位管理學者戴文波特與貝克合著的「注意力經濟」 (The Attention Economy ) ,是近期以來,第一本探討當人類面臨資訊洪流時,應該強調的「注意力」能力,注意力是知識經濟時代可貴的資源。
波特和貝克將「注意力」定位為影響企業成敗的主要因素。十多年來,資訊蓬勃及廉價的提供,受人歡迎;但隨後出現的資訊氾濫,也讓人焦慮。資訊過多,成為現代人的煩惱。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資訊,一個人的「注意力」,立刻成了稀有而珍貴的資源。如何支配一個人的注意力、如何防止注意力渙散、如何使注意力發揮最大效益等課題,就變成最新一門領域 — 注意力經濟。
英國中世紀的哲學家培根曾說,「知識即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但如果培根今天目擊這樣的資訊爆炸,也許會進一步說「注意力是權力」 (Attention is power) 。市面上,不管是電視、電影、廣告、報紙、各類書籍,爭取的,正是每一個人的注意力。
所謂的「注意力經濟」,並不是以傳統方式把注意力視為一個稀有生產因素,而是探討注意力在企業中的角色,以及相關因素的互動。兩位作者對注意力,並有一些值得深思的觀察:
1. 注意力已經成為比實際貨幣更重要的貨幣。
2. 美國是第一個會有注意力渙散症的社會。
3. 注意力有報酬遞增傾向,擁有越多注意力者 ( 如電影明星 ) ,越容易獲得注意力。
4. 注意力最重要功能,不是在接收資訊、而是剔除資訊。
5. 注意力的定義就是把集中的精神投注在特定的資訊項目上。這些項目進入我們的「意識」,經過篩選,然後決定是否採取。意識是靶,注意力是靶新。
6. 影響公司效率的,常是公司內部在注意力過度地用在派系、閒話、謠言上。
7. 雅虎行銷副總裁高丁 (Sethgodin) 說:「行銷就是一場消費者注意力的競賽。」
兩位作者還提出「注意力視野」 (Attention Scape) 這項工具,來具體評估個人及組織如何分配注意力,該工具可以協助企業診斷出注意力分布問題,並分析企業是否引起顧客及客戶的注意。作者並將注意力分成三類對比:被迫或自願、誘人或嫌惡、全神貫注或潛在注意,注意力視野就可以評估這三種不同的注意力水準。
摘自 「注意力 企業新貨幣」 聯合報 2002/02/17
本文所使用圖文,如有侵權,請告知,隨即刪除!【安瑟管理文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