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琴人》與蕭邦
2011/04/11 11:06
瀏覽35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戰地琴人》與蕭邦
拜讀郭恆鈺先生六月二十日於聯合報副刊發表〈戰地琴人與德國人〉一文,其詳盡史實背景介紹令筆者獲益良多,惟文中部分與事實不符,冀藉此提出說明:郭先生在「人性尊嚴的一絲光輝」一段中提到影片主角史匹曼 (Szpilman) 遇上德國軍官,軍官得知他是鋼琴師後叫他彈奏一曲,主角隨即演奏了蕭邦作品〈夜想曲〉 (Chopin-Nocturne) 。實際上,主角當時所演奏曲目,並非〈夜想曲〉,而是蕭邦受到波蘭愛國詩人吉米維茲的作品啟示而作的四首敘事曲 (Ballade) 中的第一首 (No. 1 Op. 23 in G Minor) ,該首樂曲乃是敘述立陶宛王子遭受敵人處決的故事,軍官是內行人 ( 軍官即是為了彈鋼琴,才會獨自在夜裡跑到主角藏身的廢棄建築內 ) ,當下聽出主角意欲表達的弦外之音,頗感惺惺相惜,這才起了救他的念頭。而導演波蘭斯基在這段關鍵戲中,巧妙的讓一絲月光透入室內,由主角上方映射而下,使得正在彈琴的史匹曼更像是樂曲中的王子:身陷敵營的落難貴族-縱使外形落魄憔悴,仍掩不住透過藝術表現出的人性尊嚴-那刻,兩個分屬不同世界、立場敵對的人,經由蕭邦的音符而起的共鳴;軍官的眼神、表情,都清楚的表現出他深受感動,對於他幫助主角的動機,也才有了合理的解釋。以前述觀點來解讀這段戲,則部份媒體在介紹《戰地琴人》時,將主角彈奏蕭邦樂曲僅證明自己是鋼琴師,而得到德軍軍官的救助的說法,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摘自「《戰地琴人》與蕭邦」陳彥仁 文 聯合報 2003/06/28
本文所使用圖文,如有侵權,請告知,隨即刪除!【安瑟管理文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