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淨空法師開示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二集)3/5
【智者大師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經體。】
古時候天台宗的祖師,智者,他有《金剛經》的註解,他在註解裡面,在顯體這一部分,他是取本經的經文,取經文的一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取這一句做為本經的經體,就是世尊說法的依據。這個說得也很好,意思也很好。
【
我們要注意「生」字,生是什麼?生起。我們原來迷,現在又覺悟了。其實,生實相就是前面所說的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尊是依這個而說的。底下解釋實相:
【實相即是非相】
實相這兩個字很難體會,難在哪裡?難在我們凡夫總是離不開分別執著。心有分別執著,距離實相遠之遠矣。這是般若最難懂的地方。佛說一個實相,我們就緊緊抓住一個實相,執著這個實相,那就錯了。清淨心裡哪有這個東西?但是佛要是不用這些假名詞的話,那怎麼說法?為了說法表達意見方便起見,不能不假設很多名詞,但是你要從假設名詞裡體會真實義。我們這開經偈裡頭,大家剛才念的,「願解如來真實義」。要解如來真實義,不可以分別,不可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就錯了。所以世尊在此地不能不說「實相即是非相」,這個意思是叫你不要執著。
【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雙亦、雙非。】
這是佛經裡面常講的四句,這是根本的四句,我們起心動念,一定落在這四句裡頭。不是落在有裡面,就是落在空裡頭,要不然就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總離不開這四句,這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四句百非,所有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這樣產生的。佛告訴我們,這些觀念統統要捨掉,「非」就是捨的意思,都不能夠執著。
【非亦不立】
統統都非了,統統都沒有了,你再執著這個非,那又糟糕了,又錯了。非也沒有,非相也沒有。
【諸法實相,本來如是,真實如是。無以名之,強名實相耳。】
很勉強的建立一個名詞,叫實相。真實狀況裡是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然後你就能夠看到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相有體空。我們見不到真相,為什麼?我們把相有跟體空分作兩樁事情,相是相,體是體,不知道這兩個是一樁事情,這是我們沒有法子開悟,沒有法子懂得佛說的真實義。幾時我們這種妄想雜念沒有了,就是這四句真的離開,真的沒有了,才曉得體、相、作用是一不是二,是一個整體。說體、相、用是一個整體,這裡面真正的意思,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你才見到真相。我們難!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怎麼是一體?你跟人家說一體,他說這是胡說八道,沒有辦法了解,都是把假相當作真實。
所以佛的大經、深經很難體會。深經一定要用清淨心、平等心,你才能體會得到。《無量壽經》經題上教給我們修行的三大綱領:清淨、平等、覺。清淨,一絲毫染污都沒有。什麼東西染污?七情五欲,情跟愛是染。怎樣平等?沒有分別就平等。一有分別,怎麼會平等?由此可知,要離妄想,要離執著,才真正能達到清淨平等,那個心是覺悟的心。如果不清淨、不平等,那個心是迷心,不是覺心。我們學佛學什麼?學佛就是要覺悟。我們修什麼?就是要修清淨、平等。在不清淨裡面修清淨,在不平等裡面修平等。清淨、平等心現前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大白,這才見道。我們學佛是學這個,不是學別的。實相如是,沒有辦法稱呼它,不得已給它起個名字,叫實相。我們再翻開底下一頁:
「離」是離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是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的。離,給諸位說,不是離開,意思不可以錯會,離是不取的意思,「不取」就是不執著。心裡面不要執著,事上不能離開,事上離開,你就錯了!事上要是離開,你就落空;心裡面執著,你就著有。心裡面不執著,事上努力認真去做,這樣叫空有兩邊都不執著,兩邊都不取;也就是本經在最後,教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兩句一偈,這是談論到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兩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如果我們用最粗淺的話來說明,不取於相是不受外境的誘惑。我們知道現在修行人,為什麼不能成就,不要說在家同修難成就,出家人一樣,也不能成就,原因是什麼?受不了五欲六塵的誘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就起貪、瞋、痴、慢,外面一引誘,裡面就動心了,這怎麼能成功?你要想成功,說老實話,外面不被誘惑,裡面能做到不動心,這樣才能成功,這叫真功夫。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功夫都得力,念佛可以得一心不亂,參禪可以明心見性,學教可以大開圓解,關鍵就在這裡,你還會不會受外面境界誘惑?
所以,這樣深的經典,這樣重要的經典,釋迦牟尼佛發起這個經,完全在日常生活當中,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平常生活當中發起,意思在此地。佛達到究竟圓滿的果位,每天還出去托缽,不受世間榮華富貴的誘惑,他真能放得下,不受誘惑,內心確實如如不動,所以世尊表現給我們看。學道,無論是在家、出家,要想道業成就,要記住世尊兩句名言,第一個是「以苦為師」,你要能吃苦,能吃苦就不會被外面誘惑;「以戒為師」,我能守規矩、我守本分。一個人能夠守規矩、守本分,喜歡吃苦,這個人就有成就的本錢,有這一生修行成功的資格。不肯吃苦,不肯守法,你修得再好,說老實話,決定出不了輪迴。
從前出家人、修道人沒有財產,住的道場十方常住,不是個人私有的,真的是貧僧;現在出家人不一樣,現在是富僧。從前出家人修行都能了生死、出三界;現在出家人,佛門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現在出家人將來到哪裡去往生?到地獄,你說多可怕!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心。現在出家人怎麼說是富僧?供養多。從前出家人沒人供養,一般信徒供養是供養常住,而不供養個人。個人縱然得到供養,都交給常住,所以沒有私財,沒有積蓄。現在出家人都有私財,都有積蓄,還有不少比在家人富有多了,這個我們要曉得。貪圖這些,這個東西增長貪心,不是好事情。財富增長貪心,沒有的時候,沒有貪心,心還在道,老實念佛想往生。錢多了,多了還想多,貪心愈來愈重,這放不下。現在出家人,不接受人供養也不如法。怎麼辦?這裡接受來,那個地方就布施,輾轉出去,這就沒事了。不可以積蓄,積蓄要知道,果報在三惡道。人生光陰很短很短,實實在在講這不值得,要是墮落在三惡道,那個時間可長,虧就吃大了。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覺心,要記住佛的教訓: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在家修行成就,說老實話還是這兩句話。在家人富有的很多,你如果看看居士傳,《大藏經》裡居士傳,在家修行成就的,不少是大富長者,自己的生活還是很簡單、很樸素。他有福報,他有財富,他那個財富布施給大眾,讓社會大眾共享,他不自己享,他讓大家共享。那個福報是愈來愈大,福報愈大,社會大眾享他的福的人愈多,他跟大眾廣結法緣,這叫真正有智慧。古今中外這些例子,我們看到很多很多,所以佛這兩句話不僅是出家人要遵守,在家人要成就還是這個原則。換句話說,沒有兩套標準,標準只有一套,沒有兩套,這是講你要想真的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遵守。
【無以名之,強名曰生。】
生實相,也沒有辦法,說不出,沒法子說,不得已給它起個名字:生實相。
【文字詮此實相】
文字跟言語都是工具,是世尊教化眾生的工具。
【觀照,觀此實相。】
言語、文字全是說明而已,用言語、用文字把事實真相說明。你要得受用,你要得好處,要用觀照、觀察。照是用智慧觀察,不是用情識。你用智慧,你仔細去觀察,你逐漸逐漸才了解事實真相。
金剛經講義節要 作者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