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臺巴子就是這樣醜化抹黑外省人的,曬在這裡存檔。
2013/01/31 23:55
瀏覽2,96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轉帖] 台灣本省人眼中的外省人 作者廖信忠
1949年,中國又發生一次大遷徙,有來自大陸各省將近150萬的人口,他們隨著國民黨的腳步,從東北關外、黃河兩岸、長江南北、滇桂邊陲、蘇浙兩廣,在饑饉恐怖或槍林彈雨中,來到東南沿海的台灣,這個對許多人來説從來沒聽説過的小海島。
在當年的台灣社會中,就突然出現了很多“外省人”。台灣人都知道自從脫離日本統治之後,台灣就成為“中華民國”的一省。有別於台灣本省這些開臺幾百年來陸續移入的閩南、客家等漢人族群,還有原本就居住在台灣的少數民族,這些1949年大批涌入台灣的族群,就是“外省人”。與其説“外省人”,不如説是“陌生人”,這些陌生來自他們與本省人講不一樣的語言,想不一樣的事情,做不一樣的工作等方面。但有一點倒是一致,就是在這幾十年台灣由窮變富的發展過程當中,大家都在想辦法努力生存下去。
這幾十年來的台灣社會,很大一部分就是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衝突、融合、互相理解、一起努力的過程。
國民黨在內戰失利後,一路用“共軍”追趕不及的神速轉進了台灣,很多人從來沒聽説過這個小島,也有人覺得台灣根本就是個蠻荒之地。可是不管他們爽不爽,願不願意,已經沒地方去了,只好暫時待在台灣。
人跟人之間總是因為陌生而産生誤解,一不小心又變成衝突。外省人從1945年台灣光復後就陸續來到台灣,很多事情都是因為誤解而産生的。比如説,台灣才剛結束51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雖然當時也是高高興興地歡迎祖國的接收,一心覺得終於可以當個中國人揚眉吐氣,可畢竟這51年養成的很多社會風氣、生活習慣不是那麼容易一下就改掉的。這些國民“政府”接收大員,還有些外省人,由於自己的歷史生活經驗常常就會有些心態,覺得台灣人怎麼看都像皇民,老子好不容易打了8年仗,把鬼子趕跑,結果來到台灣又見到一堆“二鬼子”,這怎麼受得了。在心態上常常一開始就有偏差,再加上有些外省人的心態就是覺得台灣需要被教化,需要被管,就會産生老大心態,看不起台灣本省人。
台灣本省人對這些陸續移入台灣的外省人也有些意見。台灣光復以後,接收台灣的“國軍”開始來到台灣,在很多書中都提到,在碼頭歡迎“國軍”的台灣民眾無法相信他們眼前看到的,一群挑著鍋碗瓢盆,踩著草鞋,穿得破爛隨便,毫無行進次序的“國軍”,跟丐幫大遊行沒什麼兩樣,有別於旁邊儀錶堂堂、精神抖擻的受降日軍。不知道是誰打勝仗誰打敗仗,歡迎的民眾看了當場呆掉,於是有人替“國軍”找藉口啦,“那麼差的條件還能打贏日本人,更應該敬佩啦!”可是再多的藉口,也掩蓋不了接踵而來一次又一次的失落。
日本殖民台灣時期,一直想把台灣打造成樣板殖民地,至少在比較大一點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都做得還不錯,偏偏很多來到台灣的兵和接收人員,素質不一,鬧出很多笑話,比如説不知道香蕉要剝皮吃,一起吃下去還嫌難吃。有些兵看到水龍頭流出水,以為只要買個水龍頭往墻上一裝就有水流出來……這些舉動,也成為當時台灣人茶余飯後的嘲笑話題。
還有些兵痞,一副佔領者的姿態,惡行惡狀,報紙上越來越多這些人的負面新聞。而接收官員呢?國民黨在大陸時就已經很腐敗了,派來接收的人常常也只是想趁機撈一筆,公務就這樣慢慢地荒廢了。社會運作方面,螺絲慢慢松掉,這當然不是傑克搞的,本來在從日本投降到“國府”來臺接收這段空窗期,台灣本省人自己尚且能維持社會運作,結果這些無法、無知、無能的“三無”人員一來,社會開始失序,感受最深的台灣本地居民自然都看在眼裏。台灣民間有一句俗諺叫做“狗去豬來”,就是講日本人戰敗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台灣人覺得日本人是狗,但狗起碼忠心,還會看門,而國民黨政府是豬,豬只會吃。族群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台灣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心結大抵從這個時候就已經産生。
幾千年中國歷史,亂世中人口流動不是新鮮事,很多時候也比1949年這一次規模更大,但對於這個台灣小島來説,本來只有600萬人,一下子又涌進了150萬人,突然增加四分之一的人口,因此改變了台灣的歷史和社會結構,當然,還有那些亂世裏不足以挂齒的個人命運。
在這些離鄉背井的人裏面,主要是國民政府公職人員、軍人和他們的家眷,最多的是單身的軍人。大部分的單身軍人是基層士官兵,有人打仗,大半輩子覺得部隊轉移是家常便飯。有人比較敏感,知道在亂離之世,一到台灣就命運未卜。還有一種人,就是被國民黨拉來的壯丁。和平的時候做再大的事日子還是那樣過,亂世之中就算是最瑣碎的決定都能影響命運發展,不對!那時候連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都沒有。很多人逃難,沒的吃,沒的穿,有人拿東西給他們吃,又給衣服穿,要他們在一些名冊上畫押簽字,説是為了領饅頭,這樣就糊裏糊塗地成了軍人。有些人在耕田,國民黨的部隊一經過,就順手帶了幾個走,連回家告別的機會都沒有。還有些人,洞房花燭夜到了一半,抓壯丁的隊伍衝了進來,當場軟屌,在新娘的哭哭啼啼聲中變成了兵。“國軍”被“共軍”打得不成樣,要在上海、廣州重新整編,就抓了些難民來當人頭充數……太多人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拉進部隊並來到台灣,那是一個出去打醬油都會改變命運的時代。
眷村:沒有血緣的家人
150萬外省人來到台灣,日子總要過下去,可是沒帶什麼錢,又沒地方住,國民政府帶他們來,總不能不管吧!這就不得不提到,在台灣社會當代發展中一個很重要的聚落形態——眷村。
一開始,來臺的外省人只能住在學校空地、寺廟、日本人遺留下來的地方,或部隊附近空置閒地上隨便搭上棚子,就地解決住的問題。當年在老蔣熱血的感召下,“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大家都以為很快就能回到大陸去了,所以眷村基本上是一種臨時過渡的居住形態,有些眷村家庭甚至會每天把用過的衣服和棉被折好裝箱一次,以備隨時“反攻”。上頭都這樣想的,下面也就充滿期望,可想而知這些眷舍通常建得也不太好,直到後來,發現似乎“反攻大陸”好像沒什麼希望(當然不能明著講出來),才統一安排興建好一點的紅磚屋瓦,一些基礎建設才慢慢做出來。眷村的形態有千百種,外省軍公教人員都有自己的宿舍區,現在指的眷村還是以軍人眷村為主,在全台灣的部隊附近幾乎都有眷村,但在本省人的眼中,外省人的群居地通通都叫眷村。
我曾經在一次訪談裏談到眷村,結果那個不認真的記者可能沒聽清楚給寫成“圈村”就發了出去,不過這讀起來的效果還真意外。眷村,還真的就是一個有別於本省人聚落的外省“圈子”,又為了避免與台灣同胞接觸與省籍衝突,於是就把村子圍起來,形成都市裏的小部落。眷村對台灣本省人來説真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好象是另一個世界一樣。我以前解釋眷村,總是把它解釋成類似大陸“部隊大院”的概念,後來隨著了解的不斷深入,發現這樣類比有點像,又不太像。大院是一種居住福利,而眷村裏的“外省人”來自五湖四海,各省人士皆有,是無奈之下的組合。在眷村裏有澡堂、食堂、拖兒所、小賣鋪、電影院、廣播站等生活所需設施,甚至會有防空洞。而眷村又分好幾種,儘管眷村組成人員大部分都是中下層軍官和技術士官,但也有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將軍村”。眷村的等級差別很大,等級高的像美國郊區的小區,低的簡直就是貧民窟。此外,眷村也常按照軍種或兵種的不同來區分,這也反映在眷村的命名上,比如説常有什麼陸光一村、陸光二村,這一看就知道是陸軍的眷村,而“大鵬”或“淩雲”是空軍的眷村。
關於各軍種不同的眷村類型,眷村出身的女作家朱天心,在她的文章《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裏有個貼切有趣又無奈的形容:
空軍村的媽媽們最洋派,懂得化粧,傳説都會跳舞,都會説些英文。陸軍村的媽媽最保守老實,不知跟待遇最差是否有關。海軍村的打牌風最盛,也最多精神病媽媽,可能是丈夫們長年不在家的關係。憲兵村的媽媽幾乎全是本省籍,而且都很年輕,甚至還沒小孩,去他們村子玩的小孩會因聽不懂閩南語而莫名所以的認生不再去。
最奇怪的大概是情報村,情報村的爸爸們也是長年不在家,有些甚至村民們一輩子也沒見過。他們好多是廣東人,大人小孩日常生活總是言必稱戴先生長戴先生短,仿佛戴笠仍健在,且仍是他們的大家長。
在所有軍種的眷村裏,空軍眷村算是條件最好的,這也跟空軍的氣氛有關。台灣俗話説:“空軍少爺兵。”由於空軍是不直接面對敵人,而且幾乎是個人交戰,所以與陸軍相比,特點是貪污較少,人員素質較高,風氣比其他軍種自由,政治偵防較松(飛行員的政戰系統與小蔣的不相干)。而且待遇和福利一直很好,派系也單純,不過空軍眷村常常沒幾天就會有人家裏突然接到噩耗,常常有家庭在辦喪事。相比之下,海軍居其次,至於陸軍,那真的除了“亂”已無法形容,搞派系搞到看在“黨國”的分上都不拉兄弟一把,到了台灣繼續搞。
所以空軍不只是營區裏的福利好,眷村也是。空軍眷村還有自己的小學,在師資與設備方面都好于一般台灣本省人讀的學校,所以空軍眷村子弟,在學歷與未來的發展上,確實是優於其他軍種或雜居型的眷村子弟,更優於一般台灣老百姓。直到後來被徵收為一般國小或代用國中之後,這種界限才逐漸淡化。
而跟大陸的“大院”比較不一樣的是,大院裏面一到過年期間就冷冷清清,大家都回鄉過年去了,等到年假回來,大夥又興衝衝地聊著家鄉見聞。但是在眷村裏,有一個特殊現象,極少有年紀大的長輩,都是青壯年軍人,因為大家都是大陸過來的,都是離開老家到異鄉,在台灣本省也沒有親友,過年沒地方去,只好遠親不如近鄰,把來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鄰居當親友,一同在眷村裏過年。這時,來自各地的大媽阿姨,都拿出代表他們家鄉口味的拿手好菜,如東北的餃子,西北的泡饃,雲南的米線,江浙一帶的小籠包、湯包、生煎等,大家一起圍爐共用,氣氛總之就是很友愛。來到台灣産生了語言和文化差異,加上眷村封閉起來,又小又擠,大家都窮,所以普遍來説,眷村人的感情都不錯,沒有長輩,沒有家族,所以在這塊土地上就變成了沒有血緣的一家人。我有個小學同學是眷村裏的,他就完全沒有清明節掃墓的概念,因為外省人在台灣也沒墓可掃。一位眷村朋友提到,逢年過節,他父母都會邀單身的軍中同袍到家裏過節,這過節每次都有一定的程式,好像SOP(標準作業程式)一樣。剛見面一定是興奮地寒暄,接著開始喝酒,酒過三巡,大夥逐漸悶了下來,不再講話,繼之而起的是暗泣抹淚,一位開了頭,然後大夥就放聲地哭爹喊娘……
是“本地人”,也是“台灣人”
我在《我們台灣這些年1》裏提過一個故事,小時候在我家樓下,每到黃昏都有個騎著摩托車賣包子和饅頭的山東老頭。台灣社會上還真的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都騎著摩托車或腳踏車,後面載個大箱子,裝著各種包子饅頭,箱子會用棉被包起來保溫。這老山東在宣佈開放探親時,顯得越來越浮躁,恨不得每天能多賺個百十來塊,附近鄰居也很體諒他,都向他買包子吃。這個故事的後半段是,當年他為了表示效忠“黨國”,跟許多老兵一樣,在手臂上刺了“反共抗俄”等標語,老了後,手臂的皮膚如風乾的橘皮一樣粗糙,當年刺上墨跡的字樣也褪為淡藍色,不再那麼清晰。他急著想回去探親,可是心裏又總是非常擔心,手臂上有這些字,一回去會不會因有政治問題被抓走,畢竟他年輕時跟共産黨打了好久的仗,對共産黨的認識就是幾十年前接受的那個樣子。他當然沒錢去做鐳射除痕手術,可是歸鄉心切,最後他用了一個很極端的方法:直接拿強酸往手臂上一倒……後來,再也沒有看見他出來賣包子饅頭,只聽説他的手也廢了,這下連謀生的能力都沒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面對多年不見的父母、妻子、兄弟、兒女,無不淚流滿面,有的甚至因激動而休克……那年年底的記者取材簡直俯拾皆是,老兵的故事充滿了各個媒體的版面。
當時,我正在讀小學四年級,印象最深刻的一張照片是一個女人坐在那裏哭,下面的文字解釋了為什麼那個女人在那邊哭:原來是當年國民黨從舟山抓走了四五千人,這位舟山老兵年輕時結婚不久即被抓到台灣,他離家多年返鄉,發現當年的媳婦已經改嫁,兒孫滿堂。老兵雖然心裏失落,但也不敢多作打擾,只好黯然返臺。那張照片中,上了年紀的女人就是他元配,低頭啜泣的畫面讓我難以忘懷。
過了一陣子,另一個老兵返鄉的故事更讓我忘不了。一個老兵,離開家的時候才結婚不到三個月,臨走前他跟太太説,三年後回不來就改嫁吧!沒想到一去當兵就好幾十年回不來,他妻子後來被逼著改嫁,於是就按當地習俗收繼婚,改嫁給鰥居的大伯。後來開放大陸探親了,老兵也聯繫家裏説要回去看看,他改嫁的妻子自覺對不起他,就在他回家的前夕跳河自殺。老兵回到台灣後再也不提家鄉的事,只是常常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後來因為健康問題入院,在住院期間就上吊自殺了。
這些上了年紀的外省人返鄉,總是要帶好多東西,在機場總是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返鄉探親者:穿著西裝,身上背滿了背包,左肩右肩又各再側背一個,都是要拿來送給親人的禮物,所謂“三大件五小件”都是當時常送的禮品。當年那些被抓壯丁的兵裏面,真的有人就是當初出來打醬油就被抓壯丁,後來回鄉時也真帶了一瓶醬油回去。他們回鄉後不管是認親、敘舊、哭墓、修墳、造橋鋪路、濟貧興學,就算回來台灣後,也不斷往大陸寄錢,都是想要努力把過去的遺憾和虧欠彌補回來。
很多大陸朋友告訴我,就在那幾年,大家都開始有種“台灣人很有錢”的印象,就是因為那些返鄉外省人出手大方。也許真的是這樣吧!如果在台灣已經成家立業的那還好,可事實上,更多的單身老兵真的都沒什麼錢,他們做的是社會上最基層的工作,領著微薄的薪水,如果身體不好無法工作的話,自己生活都有些困難了。可是當他們返鄉時,還要想辦法營造出自己在台灣過得很好,衣錦榮歸的樣子。台灣本地民眾當然知道這些老兵的真實處境,也頗同情,另一方面,台灣人又看到這些大陸親屬在不斷向這些老兵要錢,老兵也來者不拒,想辦法努力多掙點錢寄回去,為了寄錢回老家而苦了自己或在台灣的家人。從此,“大陸人死要錢”也慢慢成為一種固定印象。
很多人帶著全家一起回鄉,除了發現物是人非,返鄉之旅變成掃墓之旅外,還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很多在台灣娶的老婆,不過是一趟返鄉探親之旅,就發現自己居然從“元配”變成“二奶”,基於親情,又不好説什麼,只好隱忍在心裏,但也成為日後爆發家庭戰爭的導火線。還有在台灣生的兒子,一到大陸,發現自己居然已經是“爺”字輩了,得意洋洋。也有些比較不識相的孩子,從小就聽老爸説故鄉多好多好,結果真的回鄉一看,啊!怎麼那麼破,此言一齣,也讓老爸很沒面子,反而增加許多失落的情緒。
最讓這些外省人心裏不能接受的是,他們居然從“本地人”,變成“台灣人”。我有個朋友的爸爸是個湖南人,以前他回去探親,別人問他“您是從台灣來的吧?”他都熱情地回答:“不是,我是本地人。”他心裏理所當然地覺得自己是本地人。結果有一次,他東西被偷了,跑到派出所報案,警察問他是哪人,他還是答本地人,於是警察就不太理他,情急之下就説是台灣來的,於是警察嘀咕了一句:“台灣人就台灣人嘛,還本地人。”馬上積極幫他辦理。從此,他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説自己是台灣人。在台灣,本省民眾叫他們“外省人”,回到故鄉,鄉親又叫他們“台灣人”,他們到底是哪人,變得好像沒有根一樣。
在這一點上,外省人跟本省人想的就會差很多,台灣對本省人而言,本來就是家。對第一代外省人而言,台灣只不過是過路的地方,遲早有一天要回去,但最終發現居然無法回去,心裏又無法對台灣這塊土地産生認同的話就很痛苦了,而外省的第二代,經過父輩的耳濡目染,自然對大陸也會有種嚮往,不過這種嚮往在他們真正到過大陸之前都還是很虛幻的,以前張雨生有首歌《心底的中國》正是描寫這種情懷:
我沒有走過父親走過的長路
他的臉上是幾分滄桑 幾分血淚
我沒有看過父親看過的國度
他的鄉愁是浩蕩之江 滾滾之水
我只能偷偷瞄著父親的眼眸
感覺他眼光最深沉處的浮雲蒼狗喔
我沒有留下父親留下的瘡疤
他的傷痕是不敢思憶 不堪回首
我沒有經歷父親經歷的掙扎
他的割捨是午夜夢回 茫然失落
我只有悄悄等著父親的動容
感覺他神色最恍惚間的愛恨交錯
什麼叫中國 我曾經沒有把握
如今我才知道 她在我胸口跳動
什麼叫中國 我現在真有把握
是父親畢生的守候 我與生俱來的光榮
澎湖案不翻案,因為國家要“顏面”
在台灣,外省人普遍支援國民黨泛藍陣營,這從歷史上可以找到原因,外省人大多數是軍公教人員,他們由於早期對日抗戰以及國共內戰中的歷史經驗,自然對國民黨有高度認同。但我也認識很多外省老頭子,講到國民黨蔣介石就咬牙切齒,恨之入骨,覺得蔣家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以前在榮民總醫院當志工時,我還認識一個老兵,他自稱最早是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一員,後來被俘,就改編為“國軍”來臺,他每次一講國民黨就爆氣,總覺得國民黨不如共産黨,丟掉大陸理所當然。
事實上在較早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外省人遭的禍可不比本省人少,現在大部分台灣人都只記得“二二八”事件,卻少有人記得可以稱為白色恐怖時期第一大案的“澎湖案”。
1949年,國共內戰已到了最後的階段。山東煙臺聯中校長張敏之帶了一萬多名山東流亡學生,一邊躲避戰火南下,一邊讀書,顛沛流離地來到了廣州。當時山東省主席秦德純出面交涉,把這些青年交給澎湖防衛司令李振清收容,以為李振清也是山東籍,會對老鄉好一些。所以兩方就約定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繼續讀書,十七歲以上的孩子接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天下有事則投入戰場,天下無事就升班升學。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和在台灣當家做主的陳誠都批准了這種安排。
後來張校長帶著約8000名中學生來到澎湖,沒想到一上澎湖,才知羊入虎口。李振清在內戰中潰敗,好不容易來到台灣後,靠關係又混了個澎防部司令,但是個沒太多兵可用的空頭司令,仕途隨時可能不保,一見突然有了那麼多人,怎麼可能放手,因此他強迫所有年滿十六歲的學生,連同年齡未滿十六歲但身高合乎“標準”的學生,通通編去當兵,一有不從,當場槍斃。
校長張敏之見狀,向李振清當面抗爭。正所謂“老鄉老鄉,背後一槍”,李振清反怒斥他要鼓動學生造反,讀書人怎麼可能玩得過向來兵不厭詐的兵油子,李在學生面前喊道:“你們都是我花錢買來當兵的!一個兵三塊銀元!”想要挑撥學生跟校長的關係。
後來張校長挺身抗爭,用盡各種關係,到處陳情,希望能讓這些學生好好讀書,維護他們的受教權,畢竟家長把學生託付給校長是要受教育的。沒想到校長的這些抗爭被羅織罪名,成為煽動學生,意圖製造暴亂,竟以莫須有的“匪諜”入罪,用酷刑逼迫學生指證他,最後張校長和一百多名師生被槍決。至於那些被迫充軍的學生,當兵後在部隊裏受盡淩虐,女學生也有好多人被官兵強暴,還有更多不詳姓名的學生被投入海中溺斃。這麼令人髮指的事件,當時只在報紙報道中留下短短的一個聳人標題:“你們逃不掉的!昨續槍決‘匪諜’七名。”
幾年後,有個勇敢的山東籍“國大代表”將有關這件事的資料交給蔣介石。據説,蔣介石看了龍顏大怒,下令查辦,沒想到陳誠只講了一句“要為國家留點顏面”,就把蔣介石的口堵住了。
這“為國家留點顏面”一留就是幾十年,愛國主義果然是流氓最後的堡壘。總之,這幾年八千流亡學生事件終於重新浮上臺面之後,許多人覺得,國民政府能在台灣立定腳跟,就是靠這兩件大案殺開一條血路,一是“二二八”事件懾服了本省人,另一件山東流亡學生冤案懾服了外省人。如果現在遇到住在澎湖的外省人,又是山東籍,那很有可能就是當年那批流亡學生的後代。
不管認同還是憎恨國民黨,這些外省人,一到選舉,嘴巴上説不,身體還是挺誠實的,票還是會投給國民黨。與其説他們高度認同國民黨,不如説這些外省人支援的是大陸,國民黨與蔣總統是他們回到家鄉的唯一希望,所以也只好支援了。這種意識形態及觀念傳給下一代,很自然地就成為一種早期政治教育,很難再改掉。有一年電視節目訪問孫立人當年的情婦。孫立人來到台灣後被指控“陰謀叛亂”而被軟禁,她的情婦也在孫立人案中被牽連。在這個訪談當中,她講了很多八卦,但當她講完時,帶著很誠懇且略帶歉意的表情説:“希望講這些不會影響國民黨年底的選情。”
前不久台灣有個關於老榮民的新聞。在台灣的榮民之家裏,有許多已經失智的老榮民,失智導致他們的各項功能退化,很多長者都有憂鬱情緒,甚至合併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患。常為瑣事爭執,甚至隨地尿尿,三更半夜不睡覺,到處逛等問題。不了解的人以為他們是故意惡搞,其實是患者已無法認知現代廁所的樣子,憋急了只好亂尿,這讓榮民之家的工作人員很困擾。
後來,榮民總醫院精神科醫師用“懷舊治療”解決了這些問題。將失智專區的廁所門面改成像以前部隊裏的兩式木製推門,他們又想了一個辦法,在失智老榮民原本習慣亂小便的走道、洗手臺等處豎立“國旗”,張貼“尊重國旗”的標語後,別説,這招還真管用,真的就沒有人敢犯了。
至於為瑣事爭執、不睡覺的毛病,醫生門在交誼廳擺上了“先總統蔣公”的照片,借此提醒失智老榮民,為了表示對“蔣總統”的尊敬,不可在此鼓噪或吵架。晚上就寢時間到了,就播放軍中晚點名歌曲,他們聽了果然都乖乖上床睡覺。這個方法才用了一個月,躁動與憂鬱情緒都有改善。
這篇文章印證了我的看法,外省人的後代跟如今的日本青年一個鳥樣:
一代到台灣,還有機會打回來:思鄉與不服的戰鬥慾望(MD輸給湖南人太平天國軍啊)...
二代(1969年生)在台灣,沒機會打回來,因為時間磨平了一切:不服輸的戰鬥慾望早沒了,這個寧靜的小島蠻不錯的,趁兩岸還來往趕緊跑大陸開幾個奴隸工廠奴役大陸青年,大把大把的弄血汗錢,一打的話,在大陸的一切又會象1949年的父輩們一樣又沒有了,又要沒命的逃難,弄不好還要逃難美國了...再打仗小富即安的地主們又都沒了錢更怕連小命搭上了,所以堅決不打,於是美名其曰的説是為和平反戰(心思是自私的,但人總要扮高尚點的)其實就是捨不得那點小田産!
三代外省人(1999年起生)已台灣同化,已徹底不想打回來(去TMD不服輸,勞資只有性的慾望,我爸有的是錢...!).
四代(2029年起生)徹底台灣化了,已徹底不想打任何的“戰”(大陸和大陸人關我鳥事,最好大陸與美國幹起來,我們正好兩邊發財,火不要燒到我家門口來!)追女生娶老婆,然後到大陸弄幾個漂亮女人做細姨玩玩蠻刺激的...
五代(2059年出生)已經莫名其妙化:
勞資有的是幾輩親人攢下的錢,有的是出國風光,有的是和漂亮大陸女生的性交慾望,弄點搖頭丸什麼嚼嚼很刺激的...
到第六代(2089年出生)已經不是外省人的拉,已經是血統99%閩南化與客家化徹底爛了!到處臭罵追打新移民來的外省人,通街全是紋身的一口閩南話的黑社會大人物或小混混的“第六代”與當地已分不清楚特徵長相特,做著欺壓良善毆打妓女,販毒綁架敲詐勒索的營生...等著被我雄赳赳,狼一樣的“朱毛太平天國解放軍”殺過來的被解放吧!
同樣是海島,日本人前輩就敢殺出海島,贏過俄國,小勝過米帝...打到米帝都怕!打到米帝都佩服這個國家,由於敬仰戰鬥慾望強的日本人,使得米帝繼續培養和幫助日本保持強大,使得日本至今都是亞洲第一強!
反觀台灣,小家子氣的台灣人3500年來,只有被大陸人登上島的征服了(竟然還被遊牧女真人和巴掌大荷蘭人日本人給征服了),説台灣人來光復大陸,笑死我了,1949年150萬的潰兵殘勇和一幫已徹底喪失了戰鬥意志的敗醬們統領600萬的繁殖了3500年的“台灣羔羊”還想殺回大陸來???!!!
等著大陸強大後跨海來征服你們吧!
等著強大後的大陸人上島領導你們吧!
台灣人唯一的出路是做好300年防禦(堅決防範大陸太平天國軍打過來就對了),再用300年好好享受一下剩下的快樂日子吧,600年後,等著大陸人跨海來征服殘兵敗將的羔羊們!!!
他説他父親1949年前是在上海開銀樓的,屬於有錢人,而且已婚並生有子女。
1949年國民黨撤退前夕,他父親在傍晚外出收賬,回家途中遇到一夥抓壯丁的國民黨軍隊,不由分説就把他抓上軍車並用軍艦押送到台灣。
他不願意在軍中服役,而且國民黨軍隊也看他文質彬彬身體很單薄,就把他放了。但是他已經無法回大陸與上海的家人團聚。幸虧遇到了一位在台灣的基督教會裏做事的老熟人,經他幫忙,總算找到一個會計職位。
他暗地裏千方百計想與上海的親人取得聯繫,因屢屢失敗而最終放棄努力,並在台灣建立新的家庭,並生下前面所説的那位在上海轉機的台灣客。
這位倒楣蛋臨死時仍然對1949年在上海的那次外出收賬的經歷懊喪不已。 這位是幸運兒!
國軍救了他啊!
他1949年在上海的那次外出收賬成功回到家留下試試看?!
不是被陳雲用一個團沒收“充公”了就是1958年被公私合營的搶光了,再有就是1966年“黑五類”....全家(子女)遭殃!
這種自私的人的故事説明:民不知有國!
他不好好挺身保衛國家,從而使土匪放心大膽的“打過來了”,他以為土匪贏了(國家沒了),他還可以象以前一樣賺錢呢...
這種溫情脈脈的文章最大的特點要對比才看得出來:
寫國民黨的,總是事先套了一個“國民黨不好”的前提來寫,寫的時候又按照“隨便怎麼寫國民黨都無事”的套路來寫
寫共産黨的就不同了,事先總是套一個“偉光正”的前提來寫,寫的時候又按照“涉及到偉光正的不好,最多只能小罵大幫忙”的套路來寫
最可悲的是,這些套路大多數時候都不是因為新聞檢查制度才那麼寫
而是像某人説過的,新聞檢查制度是一個圈,裏面的人不敢踏出這個圈,寫的東西“自覺”地比這個圈還要小。。。
不恰當的比喻
老實人,你隨便説他,因為你知道,他不會給你來陰的來狠的
惡人,你説他的時候,自己心中都會掂量掂量
通篇都是台獨份子造出來的胡説八道1949年,中國又發生一次大遷徙,有來自大陸各省將近150萬的人口,他們隨著國民黨的腳步,從東北關外、黃河兩岸、長江南北、滇桂邊陲、蘇浙兩廣,在饑饉恐怖或槍林彈雨中,來到東南沿海的台灣,這個對許多人來説從來沒聽説過的小海島。
在當年的台灣社會中,就突然出現了很多“外省人”。台灣人都知道自從脫離日本統治之後,台灣就成為“中華民國”的一省。有別於台灣本省這些開臺幾百年來陸續移入的閩南、客家等漢人族群,還有原本就居住在台灣的少數民族,這些1949年大批涌入台灣的族群,就是“外省人”。與其説“外省人”,不如説是“陌生人”,這些陌生來自他們與本省人講不一樣的語言,想不一樣的事情,做不一樣的工作等方面。但有一點倒是一致,就是在這幾十年台灣由窮變富的發展過程當中,大家都在想辦法努力生存下去。
這幾十年來的台灣社會,很大一部分就是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衝突、融合、互相理解、一起努力的過程。
國民黨在內戰失利後,一路用“共軍”追趕不及的神速轉進了台灣,很多人從來沒聽説過這個小島,也有人覺得台灣根本就是個蠻荒之地。可是不管他們爽不爽,願不願意,已經沒地方去了,只好暫時待在台灣。
人跟人之間總是因為陌生而産生誤解,一不小心又變成衝突。外省人從1945年台灣光復後就陸續來到台灣,很多事情都是因為誤解而産生的。比如説,台灣才剛結束51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雖然當時也是高高興興地歡迎祖國的接收,一心覺得終於可以當個中國人揚眉吐氣,可畢竟這51年養成的很多社會風氣、生活習慣不是那麼容易一下就改掉的。這些國民“政府”接收大員,還有些外省人,由於自己的歷史生活經驗常常就會有些心態,覺得台灣人怎麼看都像皇民,老子好不容易打了8年仗,把鬼子趕跑,結果來到台灣又見到一堆“二鬼子”,這怎麼受得了。在心態上常常一開始就有偏差,再加上有些外省人的心態就是覺得台灣需要被教化,需要被管,就會産生老大心態,看不起台灣本省人。
台灣本省人對這些陸續移入台灣的外省人也有些意見。台灣光復以後,接收台灣的“國軍”開始來到台灣,在很多書中都提到,在碼頭歡迎“國軍”的台灣民眾無法相信他們眼前看到的,一群挑著鍋碗瓢盆,踩著草鞋,穿得破爛隨便,毫無行進次序的“國軍”,跟丐幫大遊行沒什麼兩樣,有別於旁邊儀錶堂堂、精神抖擻的受降日軍。不知道是誰打勝仗誰打敗仗,歡迎的民眾看了當場呆掉,於是有人替“國軍”找藉口啦,“那麼差的條件還能打贏日本人,更應該敬佩啦!”可是再多的藉口,也掩蓋不了接踵而來一次又一次的失落。
日本殖民台灣時期,一直想把台灣打造成樣板殖民地,至少在比較大一點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都做得還不錯,偏偏很多來到台灣的兵和接收人員,素質不一,鬧出很多笑話,比如説不知道香蕉要剝皮吃,一起吃下去還嫌難吃。有些兵看到水龍頭流出水,以為只要買個水龍頭往墻上一裝就有水流出來……這些舉動,也成為當時台灣人茶余飯後的嘲笑話題。
還有些兵痞,一副佔領者的姿態,惡行惡狀,報紙上越來越多這些人的負面新聞。而接收官員呢?國民黨在大陸時就已經很腐敗了,派來接收的人常常也只是想趁機撈一筆,公務就這樣慢慢地荒廢了。社會運作方面,螺絲慢慢松掉,這當然不是傑克搞的,本來在從日本投降到“國府”來臺接收這段空窗期,台灣本省人自己尚且能維持社會運作,結果這些無法、無知、無能的“三無”人員一來,社會開始失序,感受最深的台灣本地居民自然都看在眼裏。台灣民間有一句俗諺叫做“狗去豬來”,就是講日本人戰敗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台灣人覺得日本人是狗,但狗起碼忠心,還會看門,而國民黨政府是豬,豬只會吃。族群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台灣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心結大抵從這個時候就已經産生。
幾千年中國歷史,亂世中人口流動不是新鮮事,很多時候也比1949年這一次規模更大,但對於這個台灣小島來説,本來只有600萬人,一下子又涌進了150萬人,突然增加四分之一的人口,因此改變了台灣的歷史和社會結構,當然,還有那些亂世裏不足以挂齒的個人命運。
在這些離鄉背井的人裏面,主要是國民政府公職人員、軍人和他們的家眷,最多的是單身的軍人。大部分的單身軍人是基層士官兵,有人打仗,大半輩子覺得部隊轉移是家常便飯。有人比較敏感,知道在亂離之世,一到台灣就命運未卜。還有一種人,就是被國民黨拉來的壯丁。和平的時候做再大的事日子還是那樣過,亂世之中就算是最瑣碎的決定都能影響命運發展,不對!那時候連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都沒有。很多人逃難,沒的吃,沒的穿,有人拿東西給他們吃,又給衣服穿,要他們在一些名冊上畫押簽字,説是為了領饅頭,這樣就糊裏糊塗地成了軍人。有些人在耕田,國民黨的部隊一經過,就順手帶了幾個走,連回家告別的機會都沒有。還有些人,洞房花燭夜到了一半,抓壯丁的隊伍衝了進來,當場軟屌,在新娘的哭哭啼啼聲中變成了兵。“國軍”被“共軍”打得不成樣,要在上海、廣州重新整編,就抓了些難民來當人頭充數……太多人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拉進部隊並來到台灣,那是一個出去打醬油都會改變命運的時代。
眷村:沒有血緣的家人
150萬外省人來到台灣,日子總要過下去,可是沒帶什麼錢,又沒地方住,國民政府帶他們來,總不能不管吧!這就不得不提到,在台灣社會當代發展中一個很重要的聚落形態——眷村。
一開始,來臺的外省人只能住在學校空地、寺廟、日本人遺留下來的地方,或部隊附近空置閒地上隨便搭上棚子,就地解決住的問題。當年在老蔣熱血的感召下,“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大家都以為很快就能回到大陸去了,所以眷村基本上是一種臨時過渡的居住形態,有些眷村家庭甚至會每天把用過的衣服和棉被折好裝箱一次,以備隨時“反攻”。上頭都這樣想的,下面也就充滿期望,可想而知這些眷舍通常建得也不太好,直到後來,發現似乎“反攻大陸”好像沒什麼希望(當然不能明著講出來),才統一安排興建好一點的紅磚屋瓦,一些基礎建設才慢慢做出來。眷村的形態有千百種,外省軍公教人員都有自己的宿舍區,現在指的眷村還是以軍人眷村為主,在全台灣的部隊附近幾乎都有眷村,但在本省人的眼中,外省人的群居地通通都叫眷村。
我曾經在一次訪談裏談到眷村,結果那個不認真的記者可能沒聽清楚給寫成“圈村”就發了出去,不過這讀起來的效果還真意外。眷村,還真的就是一個有別於本省人聚落的外省“圈子”,又為了避免與台灣同胞接觸與省籍衝突,於是就把村子圍起來,形成都市裏的小部落。眷村對台灣本省人來説真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好象是另一個世界一樣。我以前解釋眷村,總是把它解釋成類似大陸“部隊大院”的概念,後來隨著了解的不斷深入,發現這樣類比有點像,又不太像。大院是一種居住福利,而眷村裏的“外省人”來自五湖四海,各省人士皆有,是無奈之下的組合。在眷村裏有澡堂、食堂、拖兒所、小賣鋪、電影院、廣播站等生活所需設施,甚至會有防空洞。而眷村又分好幾種,儘管眷村組成人員大部分都是中下層軍官和技術士官,但也有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將軍村”。眷村的等級差別很大,等級高的像美國郊區的小區,低的簡直就是貧民窟。此外,眷村也常按照軍種或兵種的不同來區分,這也反映在眷村的命名上,比如説常有什麼陸光一村、陸光二村,這一看就知道是陸軍的眷村,而“大鵬”或“淩雲”是空軍的眷村。
關於各軍種不同的眷村類型,眷村出身的女作家朱天心,在她的文章《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裏有個貼切有趣又無奈的形容:
空軍村的媽媽們最洋派,懂得化粧,傳説都會跳舞,都會説些英文。陸軍村的媽媽最保守老實,不知跟待遇最差是否有關。海軍村的打牌風最盛,也最多精神病媽媽,可能是丈夫們長年不在家的關係。憲兵村的媽媽幾乎全是本省籍,而且都很年輕,甚至還沒小孩,去他們村子玩的小孩會因聽不懂閩南語而莫名所以的認生不再去。
最奇怪的大概是情報村,情報村的爸爸們也是長年不在家,有些甚至村民們一輩子也沒見過。他們好多是廣東人,大人小孩日常生活總是言必稱戴先生長戴先生短,仿佛戴笠仍健在,且仍是他們的大家長。
在所有軍種的眷村裏,空軍眷村算是條件最好的,這也跟空軍的氣氛有關。台灣俗話説:“空軍少爺兵。”由於空軍是不直接面對敵人,而且幾乎是個人交戰,所以與陸軍相比,特點是貪污較少,人員素質較高,風氣比其他軍種自由,政治偵防較松(飛行員的政戰系統與小蔣的不相干)。而且待遇和福利一直很好,派系也單純,不過空軍眷村常常沒幾天就會有人家裏突然接到噩耗,常常有家庭在辦喪事。相比之下,海軍居其次,至於陸軍,那真的除了“亂”已無法形容,搞派系搞到看在“黨國”的分上都不拉兄弟一把,到了台灣繼續搞。
所以空軍不只是營區裏的福利好,眷村也是。空軍眷村還有自己的小學,在師資與設備方面都好于一般台灣本省人讀的學校,所以空軍眷村子弟,在學歷與未來的發展上,確實是優於其他軍種或雜居型的眷村子弟,更優於一般台灣老百姓。直到後來被徵收為一般國小或代用國中之後,這種界限才逐漸淡化。
而跟大陸的“大院”比較不一樣的是,大院裏面一到過年期間就冷冷清清,大家都回鄉過年去了,等到年假回來,大夥又興衝衝地聊著家鄉見聞。但是在眷村裏,有一個特殊現象,極少有年紀大的長輩,都是青壯年軍人,因為大家都是大陸過來的,都是離開老家到異鄉,在台灣本省也沒有親友,過年沒地方去,只好遠親不如近鄰,把來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鄰居當親友,一同在眷村裏過年。這時,來自各地的大媽阿姨,都拿出代表他們家鄉口味的拿手好菜,如東北的餃子,西北的泡饃,雲南的米線,江浙一帶的小籠包、湯包、生煎等,大家一起圍爐共用,氣氛總之就是很友愛。來到台灣産生了語言和文化差異,加上眷村封閉起來,又小又擠,大家都窮,所以普遍來説,眷村人的感情都不錯,沒有長輩,沒有家族,所以在這塊土地上就變成了沒有血緣的一家人。我有個小學同學是眷村裏的,他就完全沒有清明節掃墓的概念,因為外省人在台灣也沒墓可掃。一位眷村朋友提到,逢年過節,他父母都會邀單身的軍中同袍到家裏過節,這過節每次都有一定的程式,好像SOP(標準作業程式)一樣。剛見面一定是興奮地寒暄,接著開始喝酒,酒過三巡,大夥逐漸悶了下來,不再講話,繼之而起的是暗泣抹淚,一位開了頭,然後大夥就放聲地哭爹喊娘……
是“本地人”,也是“台灣人”
我在《我們台灣這些年1》裏提過一個故事,小時候在我家樓下,每到黃昏都有個騎著摩托車賣包子和饅頭的山東老頭。台灣社會上還真的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都騎著摩托車或腳踏車,後面載個大箱子,裝著各種包子饅頭,箱子會用棉被包起來保溫。這老山東在宣佈開放探親時,顯得越來越浮躁,恨不得每天能多賺個百十來塊,附近鄰居也很體諒他,都向他買包子吃。這個故事的後半段是,當年他為了表示效忠“黨國”,跟許多老兵一樣,在手臂上刺了“反共抗俄”等標語,老了後,手臂的皮膚如風乾的橘皮一樣粗糙,當年刺上墨跡的字樣也褪為淡藍色,不再那麼清晰。他急著想回去探親,可是心裏又總是非常擔心,手臂上有這些字,一回去會不會因有政治問題被抓走,畢竟他年輕時跟共産黨打了好久的仗,對共産黨的認識就是幾十年前接受的那個樣子。他當然沒錢去做鐳射除痕手術,可是歸鄉心切,最後他用了一個很極端的方法:直接拿強酸往手臂上一倒……後來,再也沒有看見他出來賣包子饅頭,只聽説他的手也廢了,這下連謀生的能力都沒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面對多年不見的父母、妻子、兄弟、兒女,無不淚流滿面,有的甚至因激動而休克……那年年底的記者取材簡直俯拾皆是,老兵的故事充滿了各個媒體的版面。
當時,我正在讀小學四年級,印象最深刻的一張照片是一個女人坐在那裏哭,下面的文字解釋了為什麼那個女人在那邊哭:原來是當年國民黨從舟山抓走了四五千人,這位舟山老兵年輕時結婚不久即被抓到台灣,他離家多年返鄉,發現當年的媳婦已經改嫁,兒孫滿堂。老兵雖然心裏失落,但也不敢多作打擾,只好黯然返臺。那張照片中,上了年紀的女人就是他元配,低頭啜泣的畫面讓我難以忘懷。
過了一陣子,另一個老兵返鄉的故事更讓我忘不了。一個老兵,離開家的時候才結婚不到三個月,臨走前他跟太太説,三年後回不來就改嫁吧!沒想到一去當兵就好幾十年回不來,他妻子後來被逼著改嫁,於是就按當地習俗收繼婚,改嫁給鰥居的大伯。後來開放大陸探親了,老兵也聯繫家裏説要回去看看,他改嫁的妻子自覺對不起他,就在他回家的前夕跳河自殺。老兵回到台灣後再也不提家鄉的事,只是常常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後來因為健康問題入院,在住院期間就上吊自殺了。
這些上了年紀的外省人返鄉,總是要帶好多東西,在機場總是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返鄉探親者:穿著西裝,身上背滿了背包,左肩右肩又各再側背一個,都是要拿來送給親人的禮物,所謂“三大件五小件”都是當時常送的禮品。當年那些被抓壯丁的兵裏面,真的有人就是當初出來打醬油就被抓壯丁,後來回鄉時也真帶了一瓶醬油回去。他們回鄉後不管是認親、敘舊、哭墓、修墳、造橋鋪路、濟貧興學,就算回來台灣後,也不斷往大陸寄錢,都是想要努力把過去的遺憾和虧欠彌補回來。
很多大陸朋友告訴我,就在那幾年,大家都開始有種“台灣人很有錢”的印象,就是因為那些返鄉外省人出手大方。也許真的是這樣吧!如果在台灣已經成家立業的那還好,可事實上,更多的單身老兵真的都沒什麼錢,他們做的是社會上最基層的工作,領著微薄的薪水,如果身體不好無法工作的話,自己生活都有些困難了。可是當他們返鄉時,還要想辦法營造出自己在台灣過得很好,衣錦榮歸的樣子。台灣本地民眾當然知道這些老兵的真實處境,也頗同情,另一方面,台灣人又看到這些大陸親屬在不斷向這些老兵要錢,老兵也來者不拒,想辦法努力多掙點錢寄回去,為了寄錢回老家而苦了自己或在台灣的家人。從此,“大陸人死要錢”也慢慢成為一種固定印象。
很多人帶著全家一起回鄉,除了發現物是人非,返鄉之旅變成掃墓之旅外,還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很多在台灣娶的老婆,不過是一趟返鄉探親之旅,就發現自己居然從“元配”變成“二奶”,基於親情,又不好説什麼,只好隱忍在心裏,但也成為日後爆發家庭戰爭的導火線。還有在台灣生的兒子,一到大陸,發現自己居然已經是“爺”字輩了,得意洋洋。也有些比較不識相的孩子,從小就聽老爸説故鄉多好多好,結果真的回鄉一看,啊!怎麼那麼破,此言一齣,也讓老爸很沒面子,反而增加許多失落的情緒。
最讓這些外省人心裏不能接受的是,他們居然從“本地人”,變成“台灣人”。我有個朋友的爸爸是個湖南人,以前他回去探親,別人問他“您是從台灣來的吧?”他都熱情地回答:“不是,我是本地人。”他心裏理所當然地覺得自己是本地人。結果有一次,他東西被偷了,跑到派出所報案,警察問他是哪人,他還是答本地人,於是警察就不太理他,情急之下就説是台灣來的,於是警察嘀咕了一句:“台灣人就台灣人嘛,還本地人。”馬上積極幫他辦理。從此,他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説自己是台灣人。在台灣,本省民眾叫他們“外省人”,回到故鄉,鄉親又叫他們“台灣人”,他們到底是哪人,變得好像沒有根一樣。
在這一點上,外省人跟本省人想的就會差很多,台灣對本省人而言,本來就是家。對第一代外省人而言,台灣只不過是過路的地方,遲早有一天要回去,但最終發現居然無法回去,心裏又無法對台灣這塊土地産生認同的話就很痛苦了,而外省的第二代,經過父輩的耳濡目染,自然對大陸也會有種嚮往,不過這種嚮往在他們真正到過大陸之前都還是很虛幻的,以前張雨生有首歌《心底的中國》正是描寫這種情懷:
我沒有走過父親走過的長路
他的臉上是幾分滄桑 幾分血淚
我沒有看過父親看過的國度
他的鄉愁是浩蕩之江 滾滾之水
我只能偷偷瞄著父親的眼眸
感覺他眼光最深沉處的浮雲蒼狗喔
我沒有留下父親留下的瘡疤
他的傷痕是不敢思憶 不堪回首
我沒有經歷父親經歷的掙扎
他的割捨是午夜夢回 茫然失落
我只有悄悄等著父親的動容
感覺他神色最恍惚間的愛恨交錯
什麼叫中國 我曾經沒有把握
如今我才知道 她在我胸口跳動
什麼叫中國 我現在真有把握
是父親畢生的守候 我與生俱來的光榮
澎湖案不翻案,因為國家要“顏面”
在台灣,外省人普遍支援國民黨泛藍陣營,這從歷史上可以找到原因,外省人大多數是軍公教人員,他們由於早期對日抗戰以及國共內戰中的歷史經驗,自然對國民黨有高度認同。但我也認識很多外省老頭子,講到國民黨蔣介石就咬牙切齒,恨之入骨,覺得蔣家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以前在榮民總醫院當志工時,我還認識一個老兵,他自稱最早是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一員,後來被俘,就改編為“國軍”來臺,他每次一講國民黨就爆氣,總覺得國民黨不如共産黨,丟掉大陸理所當然。
事實上在較早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外省人遭的禍可不比本省人少,現在大部分台灣人都只記得“二二八”事件,卻少有人記得可以稱為白色恐怖時期第一大案的“澎湖案”。
1949年,國共內戰已到了最後的階段。山東煙臺聯中校長張敏之帶了一萬多名山東流亡學生,一邊躲避戰火南下,一邊讀書,顛沛流離地來到了廣州。當時山東省主席秦德純出面交涉,把這些青年交給澎湖防衛司令李振清收容,以為李振清也是山東籍,會對老鄉好一些。所以兩方就約定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繼續讀書,十七歲以上的孩子接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天下有事則投入戰場,天下無事就升班升學。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和在台灣當家做主的陳誠都批准了這種安排。
後來張校長帶著約8000名中學生來到澎湖,沒想到一上澎湖,才知羊入虎口。李振清在內戰中潰敗,好不容易來到台灣後,靠關係又混了個澎防部司令,但是個沒太多兵可用的空頭司令,仕途隨時可能不保,一見突然有了那麼多人,怎麼可能放手,因此他強迫所有年滿十六歲的學生,連同年齡未滿十六歲但身高合乎“標準”的學生,通通編去當兵,一有不從,當場槍斃。
校長張敏之見狀,向李振清當面抗爭。正所謂“老鄉老鄉,背後一槍”,李振清反怒斥他要鼓動學生造反,讀書人怎麼可能玩得過向來兵不厭詐的兵油子,李在學生面前喊道:“你們都是我花錢買來當兵的!一個兵三塊銀元!”想要挑撥學生跟校長的關係。
後來張校長挺身抗爭,用盡各種關係,到處陳情,希望能讓這些學生好好讀書,維護他們的受教權,畢竟家長把學生託付給校長是要受教育的。沒想到校長的這些抗爭被羅織罪名,成為煽動學生,意圖製造暴亂,竟以莫須有的“匪諜”入罪,用酷刑逼迫學生指證他,最後張校長和一百多名師生被槍決。至於那些被迫充軍的學生,當兵後在部隊裏受盡淩虐,女學生也有好多人被官兵強暴,還有更多不詳姓名的學生被投入海中溺斃。這麼令人髮指的事件,當時只在報紙報道中留下短短的一個聳人標題:“你們逃不掉的!昨續槍決‘匪諜’七名。”
幾年後,有個勇敢的山東籍“國大代表”將有關這件事的資料交給蔣介石。據説,蔣介石看了龍顏大怒,下令查辦,沒想到陳誠只講了一句“要為國家留點顏面”,就把蔣介石的口堵住了。
這“為國家留點顏面”一留就是幾十年,愛國主義果然是流氓最後的堡壘。總之,這幾年八千流亡學生事件終於重新浮上臺面之後,許多人覺得,國民政府能在台灣立定腳跟,就是靠這兩件大案殺開一條血路,一是“二二八”事件懾服了本省人,另一件山東流亡學生冤案懾服了外省人。如果現在遇到住在澎湖的外省人,又是山東籍,那很有可能就是當年那批流亡學生的後代。
不管認同還是憎恨國民黨,這些外省人,一到選舉,嘴巴上説不,身體還是挺誠實的,票還是會投給國民黨。與其説他們高度認同國民黨,不如説這些外省人支援的是大陸,國民黨與蔣總統是他們回到家鄉的唯一希望,所以也只好支援了。這種意識形態及觀念傳給下一代,很自然地就成為一種早期政治教育,很難再改掉。有一年電視節目訪問孫立人當年的情婦。孫立人來到台灣後被指控“陰謀叛亂”而被軟禁,她的情婦也在孫立人案中被牽連。在這個訪談當中,她講了很多八卦,但當她講完時,帶著很誠懇且略帶歉意的表情説:“希望講這些不會影響國民黨年底的選情。”
前不久台灣有個關於老榮民的新聞。在台灣的榮民之家裏,有許多已經失智的老榮民,失智導致他們的各項功能退化,很多長者都有憂鬱情緒,甚至合併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患。常為瑣事爭執,甚至隨地尿尿,三更半夜不睡覺,到處逛等問題。不了解的人以為他們是故意惡搞,其實是患者已無法認知現代廁所的樣子,憋急了只好亂尿,這讓榮民之家的工作人員很困擾。
後來,榮民總醫院精神科醫師用“懷舊治療”解決了這些問題。將失智專區的廁所門面改成像以前部隊裏的兩式木製推門,他們又想了一個辦法,在失智老榮民原本習慣亂小便的走道、洗手臺等處豎立“國旗”,張貼“尊重國旗”的標語後,別説,這招還真管用,真的就沒有人敢犯了。
至於為瑣事爭執、不睡覺的毛病,醫生門在交誼廳擺上了“先總統蔣公”的照片,借此提醒失智老榮民,為了表示對“蔣總統”的尊敬,不可在此鼓噪或吵架。晚上就寢時間到了,就播放軍中晚點名歌曲,他們聽了果然都乖乖上床睡覺。這個方法才用了一個月,躁動與憂鬱情緒都有改善。
這篇文章印證了我的看法,外省人的後代跟如今的日本青年一個鳥樣:
一代到台灣,還有機會打回來:思鄉與不服的戰鬥慾望(MD輸給湖南人太平天國軍啊)...
二代(1969年生)在台灣,沒機會打回來,因為時間磨平了一切:不服輸的戰鬥慾望早沒了,這個寧靜的小島蠻不錯的,趁兩岸還來往趕緊跑大陸開幾個奴隸工廠奴役大陸青年,大把大把的弄血汗錢,一打的話,在大陸的一切又會象1949年的父輩們一樣又沒有了,又要沒命的逃難,弄不好還要逃難美國了...再打仗小富即安的地主們又都沒了錢更怕連小命搭上了,所以堅決不打,於是美名其曰的説是為和平反戰(心思是自私的,但人總要扮高尚點的)其實就是捨不得那點小田産!
三代外省人(1999年起生)已台灣同化,已徹底不想打回來(去TMD不服輸,勞資只有性的慾望,我爸有的是錢...!).
四代(2029年起生)徹底台灣化了,已徹底不想打任何的“戰”(大陸和大陸人關我鳥事,最好大陸與美國幹起來,我們正好兩邊發財,火不要燒到我家門口來!)追女生娶老婆,然後到大陸弄幾個漂亮女人做細姨玩玩蠻刺激的...
五代(2059年出生)已經莫名其妙化:
勞資有的是幾輩親人攢下的錢,有的是出國風光,有的是和漂亮大陸女生的性交慾望,弄點搖頭丸什麼嚼嚼很刺激的...
到第六代(2089年出生)已經不是外省人的拉,已經是血統99%閩南化與客家化徹底爛了!到處臭罵追打新移民來的外省人,通街全是紋身的一口閩南話的黑社會大人物或小混混的“第六代”與當地已分不清楚特徵長相特,做著欺壓良善毆打妓女,販毒綁架敲詐勒索的營生...等著被我雄赳赳,狼一樣的“朱毛太平天國解放軍”殺過來的被解放吧!
同樣是海島,日本人前輩就敢殺出海島,贏過俄國,小勝過米帝...打到米帝都怕!打到米帝都佩服這個國家,由於敬仰戰鬥慾望強的日本人,使得米帝繼續培養和幫助日本保持強大,使得日本至今都是亞洲第一強!
反觀台灣,小家子氣的台灣人3500年來,只有被大陸人登上島的征服了(竟然還被遊牧女真人和巴掌大荷蘭人日本人給征服了),説台灣人來光復大陸,笑死我了,1949年150萬的潰兵殘勇和一幫已徹底喪失了戰鬥意志的敗醬們統領600萬的繁殖了3500年的“台灣羔羊”還想殺回大陸來???!!!
等著大陸強大後跨海來征服你們吧!
等著強大後的大陸人上島領導你們吧!
台灣人唯一的出路是做好300年防禦(堅決防範大陸太平天國軍打過來就對了),再用300年好好享受一下剩下的快樂日子吧,600年後,等著大陸人跨海來征服殘兵敗將的羔羊們!!!
[此貼已經被作者于 2013/1/30 18:12:46 編輯過]
曾經邂逅一位從台北赴英國在上海轉機的台灣人。他説他父親1949年前是在上海開銀樓的,屬於有錢人,而且已婚並生有子女。
1949年國民黨撤退前夕,他父親在傍晚外出收賬,回家途中遇到一夥抓壯丁的國民黨軍隊,不由分説就把他抓上軍車並用軍艦押送到台灣。
他不願意在軍中服役,而且國民黨軍隊也看他文質彬彬身體很單薄,就把他放了。但是他已經無法回大陸與上海的家人團聚。幸虧遇到了一位在台灣的基督教會裏做事的老熟人,經他幫忙,總算找到一個會計職位。
他暗地裏千方百計想與上海的親人取得聯繫,因屢屢失敗而最終放棄努力,並在台灣建立新的家庭,並生下前面所説的那位在上海轉機的台灣客。
這位倒楣蛋臨死時仍然對1949年在上海的那次外出收賬的經歷懊喪不已。 這位是幸運兒!
國軍救了他啊!
他1949年在上海的那次外出收賬成功回到家留下試試看?!
不是被陳雲用一個團沒收“充公”了就是1958年被公私合營的搶光了,再有就是1966年“黑五類”....全家(子女)遭殃!
這種自私的人的故事説明:民不知有國!
他不好好挺身保衛國家,從而使土匪放心大膽的“打過來了”,他以為土匪贏了(國家沒了),他還可以象以前一樣賺錢呢...
這種溫情脈脈的文章最大的特點要對比才看得出來:
寫國民黨的,總是事先套了一個“國民黨不好”的前提來寫,寫的時候又按照“隨便怎麼寫國民黨都無事”的套路來寫
寫共産黨的就不同了,事先總是套一個“偉光正”的前提來寫,寫的時候又按照“涉及到偉光正的不好,最多只能小罵大幫忙”的套路來寫
最可悲的是,這些套路大多數時候都不是因為新聞檢查制度才那麼寫
而是像某人説過的,新聞檢查制度是一個圈,裏面的人不敢踏出這個圈,寫的東西“自覺”地比這個圈還要小。。。
不恰當的比喻
老實人,你隨便説他,因為你知道,他不會給你來陰的來狠的
惡人,你説他的時候,自己心中都會掂量掂量
[此貼已經被作者于 2013/1/30 1:27:28 編輯過]
你們還當真來討論!!
全都是抄襲你黨的文宣品
「台灣本省人對這些陸續移入台灣的外省人也有些意見。台灣光復以後,接收台灣的“國軍”開始來到台灣,在很多書中都提到,在碼頭歡迎“國軍”的台灣民眾無法相信他們眼前看到的,一群挑著鍋碗瓢盆,踩著草鞋,穿得破爛隨便,毫無行進次序的“國軍”,跟丐幫大遊行沒什麼兩樣,有別於旁邊儀錶堂堂、精神抖擻的受降日軍。」
這段就是胡説八道!!根本沒這回事!!台灣接收只派象徵性極少的部隊與人員來台灣,當時對於台灣中央是要以台灣人來治理台灣人,不打算駐軍!!凡是參加接收的人都認真打扮自己,不能在日軍面前給比下去!哪來的穿草鞋!!國軍行軍你在各種民國老照片裏都看得見,是亂七八糟的走嗎?
「日本殖民台灣時期,一直想把台灣打造成樣板殖民地,至少在比較大一點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都做得還不錯,偏偏很多來到台灣的兵和接收人員,素質不一,鬧出很多笑話,比如説不知道香蕉要剝皮吃,一起吃下去還嫌難吃。有些兵看到水龍頭流出水,以為只要買個水龍頭往墻上一裝就有水流出來……這些舉動,也成為當時台灣人茶余飯後的嘲笑話題。」
這段更是胡説八道!!這些國軍士兵怎麼可能沒見過水龍頭!!!寫這段文字的人完全不知道大陸當年的生活水準!!
這些國軍士兵南征北討跑過中國許多大城市!怎麼會沒見過水龍頭
當年台灣嚴重落後大陸江南地區, 台北市連福建的廈門都不如!
但是沒有人敢在台灣説出真相!因為説出真相就是不愛台灣
其實我解釋這麼多!!都是多餘的
因為當時全台灣才只有幾百個國軍象徵性駐守在一些軍事要塞裏面,有幾個台灣老百姓能看見國軍??
所以228事件一發生,完全沒有辦法控制, 這幾百名國軍還必須去躲起,等待大陸援兵到!
台灣現在所謂的歷史都是創作出來胡説八道的!!!
創作這些文字的人都是對1949年前的大陸完全不了解
竟然還能編出來這些文字!!!
很多年以前, 我在電視上看見台獨份子説蔣家以及國民黨官員是沒見過國際世面的土包子,所以到台灣後不知道如何面對他們這些接受日本高級文明洗禮過的台灣人。。。大概的意思是這樣
同一集裏面,有一個台獨名嘴還説當年他家有俄羅斯的音樂唱盤,他阿嬤都聽俄羅斯音樂。。。意思是台灣人很高級
我只有一個想法。。。這些人怎麼會無知道這種地步,還自以為是!!!
不要説國府官員個個都是喝過洋墨水的博士了,
蔣家幾乎就是個聯合國!老蔣留學日本,宋美齡留學美國,蔣經國留學俄國, 蔣偉國留學德國
怎麼會是沒見過國際世面的土包子!!!!
[此貼已經被作者于 2013/1/29 16:34:44 編輯過]
沒錯~這篇文章又是典型的臺獨混亂文,也就是有一小部分真實,大部分造假,用一些真實的社會新聞,乘機參了很多作者刻意想灌輸的造假認知,然後弄出一個虛假的氣氛~蒼桑的經歷 難言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