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外省人的台灣家族史
2012/12/05 01:06
瀏覽92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新周刊
陸家與郁家:兩岸孤雛
從上海到台灣,郁家與陸家的家事是時代浪潮中一個微小的泡沫。但這些在歷史塵埃中泛起的小泡沫,卻應和著偶然、宿命、歡喜與時代的悲傷。
文/金雯
清末民初時,陸家的曾祖陸升階從陸家嘴搬到了浦東的新場鎮,娶了同升木材行康家的女兒。那時候浦東都是棉花地,除了棉農,還有各式家庭土布作坊。陸升階在新場鎮開了一家布行,做土布的收購、整染、加工生意。棉布染色之後要在磨布板上打磨整平,棺材蓋板一般大小的石頭磨布板,陸升階能輕鬆搬來搬去。他像所有脫胎于小農經濟中的作坊主一樣,也信奉吃苦耐勞才可發家致富。只是時運不濟,正處於中國小農經濟崩壞的關口,陸家的布行生意越來越差。
作為通商口岸,鴉片戰爭後,大量洋紗洋布涌入上海,土布價高,逐漸被擠出市場。比如,土織的“松江鬥紋”以及“羅布巾”就逐漸被日本鐵錨牌毛巾取代。1848年至1912年民國元年期間,上海已經有了美商鴻源紗廠、德商瑞記紗廠、英商的老公茂與怡和紗廠、日商的上海紡織、內外棉、日信等。
與陸升階不同,郁家的鬱懷智因為機緣巧合而跟上了歷史發展,他早年在馮桂芬的上海廣方言館讀書,所謂的廣方言館實際是外語學校,第一批留美學童容閎等人都是在此畢業後才去的美國。鬱懷智因為粗通英語得以進入英商義記洋行,專門從事洋布的買賣。
這兩個後來結為兒女親家的家庭,在關鍵的歷史轉捩點上擁有了交集,卻有了不同的家運。鬱懷智後來在南京路開了屏記棉布號,主要經營洋布的批發業務,經營過國藥號鬱良心堂。辛亥革命中,鬱懷智擔任上海總督府財政部副部長,負責籌募軍餉。他的兒子鬱葆青在1932年捐地自木桿橋向南填河修築石片路,取名“敦惠路”用於紀念父親,直到五十年代,敦惠路才改名為現在的幸福路。
1956年公私合營後,郁家經營的鬱良心堂被併入童涵春。在之後的各種政治運動中,留在上海的郁家百多人無一橫死。郁家外孫女陸蓉之説,大概也是郁家幾代積善行德之功。
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規定:公務員得改穿中山裝上班。但是,本省的公務員卻習慣穿西服,於是辦公室中會挂一套中山裝以備晉見替換,這是當時辦公室的奇景。
布行生意失敗的陸升階後來轉行開了米店。這位作坊老闆還頗為新潮地試圖參與到社會的現代化過程中,開辦過“永明電燈廠”,後來自然是不了了之。不過,陸家的孫子就此取名“永明”,並且真的一輩子就跟電力打起了交道,1945年,作為國民政府的公教人員,陸永明赴臺接收台灣電力有限公司。
陸永明後來在回憶早年經歷的文章中寫道:父親(陸景青)在上海工作,家母教我識方塊字、念《三字經》,入小學、聘塾師念“四書”,學詩作對,“養成了我十八世紀的冬烘頭腦”。陸永明在1939年去日本留學,入讀明治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東京大學前身)。雖然日軍在中國攻城略地,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在日本留學時,陸永明對這個國家的印象極佳,“日本國內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亦結織了不少品行、學問上乘的日本人。”
1945年,陸永明到台北的台灣電力監理委員會報到,參加台灣電力公司的接收工作。至1947年初,到台灣參加接收與重建的大陸軍公教人員近2萬人。陸永明回憶剛剛抵臺的情形:美機轟炸後的台灣幾乎是一片廢墟,台灣電力公司經過三四年的修復,才恢復全島電力供應。大量參加日本軍隊的台灣人、在淪陷區跟隨日人為虎作倀的不良份子以及從商、從政的人員,一到台灣即告失業,本省人在戰爭長期壓榨下無以為生。歡欣鼓舞,稍瞬即逝。
一直接受日式教育的本省人從文化、心理上也一時難以適應外省統治者。被媒體戲稱為“上至旅館,下至糞便”都要管的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規定:公務員得改穿中山裝上班,但是,本省的公務員卻習慣穿西服,於是辦公室中會挂一套中山裝以備晉見替換,這是當時辦公室的奇景。陸永明也看到不少不肖外省官員貪贓枉法,紅包鼓鼓地裝滿四個袋,所以,“中山袋”即成了貪官的代名詞。
抵臺之初,雖然島內經濟凋敝、社會動蕩,但是,一直漂泊在外求學、謀生的陸永明卻找到了某種歸屬感。
台灣光復後,一共遣返了20萬日本陸海空軍及30多萬日本移民,陳儀設法留用了8000名日籍技術人員,以保證台灣行政、經濟部門最低限度的運轉。台灣電力公司當時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臺籍員工,而且主要是基層的工人,極少有技術、管理人員。陸永明到台灣後,最初與他接觸的是日方的代表,比如可代表社長髮言的日人人事課長武田正雄,他與陸永明同為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當時臺電本省人中職位最高的營業課長朱江淮,則是京都帝大畢業的。陸永明留學日本的經歷為他最初在台灣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在之後的“二二八”事件中,日語甚至成為陸天明和外省同事的保命傘。
1947年2月28日,陸永明照常去台灣電力公司上班。收音機裏已經在播放本省人打外省人的新聞了。“阿三來了,阿三來了。”就有外省人圍過去追打,阿三是本省人給外省人取的綽號。後來,陸永明穿著一套借來的日本軍服上衣上街,因為曾留學日本,他也慣用日語,可冒充日本人,“以防被毆”。1947年3月2日,由各地遣返的原服役日軍的臺籍士兵連同學生、民眾開始聚眾鬧事,不斷有外省人被毆殺的消息傳出。
混亂的局勢一直到3月9日結束,陸天明回家時,就聽到電臺在放已經很久未播的京劇,並播報全體人員照常上班的新聞。陸家當時收容了幾位無家可歸的外省同事,“大家擁抱起來欣喜若狂”。那一天,國民黨21軍到達台灣,陳儀宣佈全臺戒嚴。
3月20日,陳儀發佈《為實施清鄉告民眾書》,逮捕毆打、搶奪外省人財物的暴亂分子,獎勵保護外省人的人士。在清鄉過程中,有未經審判以軍法槍決的寃死者,亦有為求自保而陷害他人者,很多死難者都是當時的社會菁英。“二二八”事件造成了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難以彌合的傷痛。至今,關於死傷人數依然存在爭議,部分台灣高中歷史課本估算“二二八”事件中死亡的台灣民眾逾萬人;而官方從寬認定並給予補償的則是一千人左右。
1950年,陳儀因為通共、試圖策反湯恩伯,在台北的馬場町被槍決。他在台灣島內的評價多為負面。陸永明與他無直接接觸,但是對他印象卻頗為正面。當年陳的官邸是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在牯嶺街的日式建築,安藤返日後被槍決,此宅被認為不吉,於是,陳氏官邸搬遷至台灣電力有限公司在延平南路的西式洋樓。故而陸永明有機會見到陳儀的日籍妻子古月好子,兩人用日語交談,對方知道他是東京帝大出身,備加親切。他曾望見客廳中靜坐著的陳長官,“雙眼望著天花板,若有所思而默不一語,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孤獨的人。”晚年回憶起來,印象依然十分深刻。
抵臺之初,雖然島內經濟凋敝、社會動蕩,但是,一直漂泊在外求學、謀生的陸永明卻找到了某種歸屬感。1946年,台灣電力公司給陸永明在錦町分配了一所宿舍,“我以一個無家可歸的人,有了一個自己的家,特別感到喜悅與珍愛,稱它為‘錦廬’。”他雇用了臺籍女傭阿玉,她善於做家務,能煮一手好菜。1950年,陸永明與鬱慕南結婚後,這位阿玉依然留在陸家,幫扶照應陸家五個兒女長大。陸永明的女兒陸蓉之回憶,小時候臺語説得很好,就是因為自小跟著這位阿玉長大。1988年,陸永明夫婦移居美國後,阿玉才辭工回家與孫媳同住,當時她已年逾七十。晚年陸永明依然感慨,只要有情有義,外省人與本省人實無族群之問題。
郁家父子滯留台灣無關政治的選擇,只是純粹的巧合。而台北和平東路陸府的崑曲雅集,則是“一群外省人的鄉愁嘔唱”。
郁家的離散故事像1949年的許多故事一樣,充滿了偶然性。1948年,父親鬱元英要帶二兒子鬱慕渠參加台灣的國貨博覽會。因為頭一天慕渠的書包沒收拾好,父親一怒之下,就帶了小兒子鬱慕明過去。結果,到了台灣,父親發現這個小兒子壓根連書包都沒有帶。緊接著,國共內戰吃緊,蔣介石敗走台灣,兩岸徹底隔絕,父親與小兒子從此滯留台灣。後來這個排行第十七的小兒子從了政,成了台灣新黨的主席。但是最初他們留在台灣無關政治的選擇,而純粹是歷史之巧合。
鬱慕明依稀記得老家上海“鬱良心堂”藥店是三開間門面的二層樓市,後進作為住宅,邊門通馬街。那時豫園附近治安不太好,父親鬱元英出門有兩個白俄保鏢,“他不常坐包車,偶爾愛坐電車,白俄也跟著。”2003年,鬱慕明回上海購置房産,從他上海的新居能看到對岸鬱良心堂的舊址,當然,房子早就沒有了,但位置還一直記得。即便鬱慕明離開上海時不過8歲。
同去台灣的還有陸蓉之的媽媽鬱慕南。當年,鬱元英娶了蘇州嚴家的小姐嚴鈺琴,連生八女,這位嚴小姐實在受不了“無後”的壓力,提出給丈夫納妾生子,被鬱元英斷然拒絕:“會生女的,就會生男的。”陸蓉之的媽媽出生時,取名“慕南”,與“慕男”同音,希望能帶來一個弟弟。後來,陸家得償所願,接下來生的果然是一個男孩,取名“慕熹”。郁家人奔相走告,光是四鄰、親友的紅蛋就發了一萬多個。家人怕慕熹夭折,都用蒸餾水給他洗澡。也就是這個精貴的郁家長孫,後來在50年代,偷跑去了香港,並千方百計將母親也接了出去,促成了部分家族成員在60年代的團聚。
郁家的慕南小姐頗有幾分男兒氣概,在上海時,十三四歲就跟隨父親處理祖父一手創建的敦惠義務學校的雜務,到台灣參加國貨博覽會,父親帶著這個女兒作為幫手,另可照顧父親和幼弟的生活。
鬱慕南二十歲時嫁給年長自己十歲的陸永明。陸永明把人家的女兒娶走了,岳父家就剩下一老一小——日益年邁的父親以及不足十歲的小弟。他便將岳父一家也接到家中居住。有了這層淵源,當陸永明夫婦在去年決定從美國回台灣養老時,鬱慕明騰出自家居所,由他來照顧年邁的姐姐、姐夫。
五六十年代,台北和平東路電力公司後面巷子的陸家兩週一次曲會十分著名,座上賓包括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首任院長蔣復璁、著名報人成舍我、崑曲票友焦承允等,當時隨夫入臺的張元和也是常客。其中尚屬小字輩的台灣散文家張曉風後來撰文回憶陸府的崑曲會,説那是“一群外省人的鄉愁嘔唱”。她還依稀記得日式老屋的長廊上挂滿了小姑娘的畫。那個小姑娘就是陸蓉之,後來藝術界著名的策展人。她從小便在外公的書房裏念“四書五經”、學畫。她説:“外公有點偏心,喜歡會畫畫的孩子,他的五個女兒是張大千的學生,但這五個女兒都在上海,他就在我身上尋找某種寄託。”陸蓉之後來也給張大千磕過拜師頭,張大千認為有違輩分,所以交由張大千在臺的學生匡時來教導。後來,陸蓉之又師從海上畫壇翹楚“三吳一馮”中的吳子深,他亦是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創辦人。
陸蓉之的五個阿姨在上海拜張大千為師是通過李秋君張羅的。張大千與李秋君同歲,兩人相遇時,因為張大千已有一妻一妾,他覺得再納李為妾,委屈了這位寧波名門小姐。後來兩人以兄妹相稱,而女方終生未嫁。但是陸蓉之從長輩處聽來的八卦是:張大千是覺得李秋君不夠漂亮才未娶她。張大千為人風流,陳巨來在《安持人物瑣憶》中有一章節寫張大千,其中張自述:你是知道吾的,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安持人物瑣憶》中也詳細地描寫了當年上海李秋君家中拜師的過程:“及拜師時,秋君先告以儀禮,蠟燭要點的,絕對禁止點香,因張氏天主教徒雲,墻上高懸善孖遺像,請善孖夫人參加,學生例需先向遺像及二師母各叩頭八個,然後大千方居中坐了,受學叩頭亦八個(師母殆不止一個,所以從不參加),可謂繁矣。”善孖是張大千的二哥,張大千待之若父。
他們是兩岸的孤雛。台灣的殯儀館裏,告別儀式冷冷清清只有幾個人的,一定是外省人。
作為父親身邊唯一的小兒子,鬱慕明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1958年,他聽從父親的意願,為繼承祖業,入讀國防醫學院的藥學系。其實他的興趣是法商科,“但是那年代是聽父親的決定,而且我相信學問是互通的。”
1971年,鬱慕明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解剖學系進修,同年10月25日,台灣從聯合國出局。作為公費派出的台灣留學生,鬱慕明説當時對未來産生了巨大的不確定感。“兩岸對立衝突,大陸在文革,國際形勢的變化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台灣與美國的關係將會如何?還回得去台灣嗎?”鬱慕明也坦言,他們那一代比現在年輕人更關心國事,“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從小被教養三綱五常、四維八德,認為自己對傳承中華文化負有責任。現在島內的年輕人因為學校教育的緣故,他們會説自己是台灣人。”
1981年,鬱慕明已經在國防醫學院當了18年老師。他説自己競選台北市議員是某種偶然,“以前都是有家族關係才在政界活動,那一年是台灣政壇的一個轉變,家裏都沒人從政也能進入政界。”與他同期的“政壇新人”還包括趙少康、陳水扁、謝長廷等人。
鬱慕明做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人稱“小諸葛”。作為台灣政壇幾十年風雨的見證者,在他眼中,台灣社會的民主化並不是蔣經國一聲令下便完成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前後歷經10多年。“黨外一直在抗爭,也有新生代進入政壇,經國先生後期因為社會的變動,開始逐步開放民權,先解除戒嚴令,然後是《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的廢除,開放赴大陸探親。雖然有人上街頭遊行,有衝突和動亂,但是沒有暴動,一般台灣民眾還是追求安定的。”
因為與國民黨“主流派”的矛盾,1993年8月,鬱慕明決意另組新政黨,“新黨”成立扮演了台灣政壇關鍵少數的角色,其中又經歷諸多波折,作為新黨主席的鬱慕明,以更開闊的胸襟來理解人生和政壇的沉浮。“辛亥革命結束後,曾祖父(鬱懷智)擔任上海總督府財政部副部長,負責籌募軍餉,三個月後軍餉籌募完成即請辭,恢復做生意,老一輩的人對名利看得很淡薄,該做的事盡了責任,只要建立起精神層面最妥適且正確的觀念,成敗結果不必計較。”
陸蓉之是與舅舅同一年出國念的書。從蘇黎世轉機到比利時,她就對自己説,從此這個世界要一個人去走了。那一年,她20歲。
陸蓉之説,父親是守本分的公務員,收入有限。母親得讓五個子女受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還要將他們送出國讀書。所以,只得自己想辦法。後來就開時裝店做衣服,萬達時裝是台灣較早的高級定制的服裝店。陸蓉之依稀還記得,一條裙子就是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
不安全感、逃難的集體記憶讓外省下一代迫切尋求一個有保障的永久居住地,所以,留在海外的台灣人以外省人居多。“我出國的時候,媽媽就給了我一個任務:所有的資源都放你身上,一定要在國外立足。後來我給所有弟妹都移民,沒有請律師,我自己一個人辦的。”他們那一代的留學生基本都打過工,陸蓉之也當過管家、貿易公司的小妹,還做過房地産生意,賣過車床、傳真機、手機。“我做生意就是為了把媽媽的移民夢想完成。”
13歲便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開個人畫展的天才兒童,也需要面對人生歷練。“21歲開始養活自己,第一任丈夫曾經破産,第二任丈夫有暴力傾向,我的人生就是起伏很大,所有的風浪看來都是讓我‘沒有再怕了’。”所以,她敢登報去追第三任丈夫傅申,那年她48歲。在此之前,她在美國一邊讀書一邊嫁人、工作,然後再讀書。生完孩子還在讀書。前後讀了14年書,拿到加州州立大學的學士、碩士學位。1978年底,陸蓉之在南加州創辦觀念藝術為主的替代空間,是中國當代藝術圈內最早的女性藝評家及策展人。“我為自己打理、加分的事情已經做到頂了。我十五歲就仰慕傅申。我們兩個人的結合不是相加而是相乘。”兩人最終在交往三年後結婚。從1990年開始,陸蓉之在兩岸來回跑,擔綱過上海當代藝術館創意總監、上海“外灘18號”創意中心藝術總監。“任何條件來看,我都是中庸之才,但是我將自己活得淋漓盡致。”
外省第二代的父輩都有逃難、離亂的記憶,到台灣後,沒有土地,沒有親人。他們的兒女唯有依靠讀書,掌握一技之長才可在社會生存。不安全感造就了一代的知識精英。但是,在內心,他們也有複雜的況味,陸蓉之説:“我們是兩岸的孤雛。台灣只有我的父母、舅舅、舅媽和丈夫幾個老人,我們家五個孩子,有四個在美國。我的下一代也都在美國。外省人像我這種情況非常多。在台灣的殯儀館裏,告別儀式冷冷清清只有幾個人的,一定是外省人。”
陸家與郁家:兩岸孤雛
從上海到台灣,郁家與陸家的家事是時代浪潮中一個微小的泡沫。但這些在歷史塵埃中泛起的小泡沫,卻應和著偶然、宿命、歡喜與時代的悲傷。
文/金雯
清末民初時,陸家的曾祖陸升階從陸家嘴搬到了浦東的新場鎮,娶了同升木材行康家的女兒。那時候浦東都是棉花地,除了棉農,還有各式家庭土布作坊。陸升階在新場鎮開了一家布行,做土布的收購、整染、加工生意。棉布染色之後要在磨布板上打磨整平,棺材蓋板一般大小的石頭磨布板,陸升階能輕鬆搬來搬去。他像所有脫胎于小農經濟中的作坊主一樣,也信奉吃苦耐勞才可發家致富。只是時運不濟,正處於中國小農經濟崩壞的關口,陸家的布行生意越來越差。
作為通商口岸,鴉片戰爭後,大量洋紗洋布涌入上海,土布價高,逐漸被擠出市場。比如,土織的“松江鬥紋”以及“羅布巾”就逐漸被日本鐵錨牌毛巾取代。1848年至1912年民國元年期間,上海已經有了美商鴻源紗廠、德商瑞記紗廠、英商的老公茂與怡和紗廠、日商的上海紡織、內外棉、日信等。
與陸升階不同,郁家的鬱懷智因為機緣巧合而跟上了歷史發展,他早年在馮桂芬的上海廣方言館讀書,所謂的廣方言館實際是外語學校,第一批留美學童容閎等人都是在此畢業後才去的美國。鬱懷智因為粗通英語得以進入英商義記洋行,專門從事洋布的買賣。
這兩個後來結為兒女親家的家庭,在關鍵的歷史轉捩點上擁有了交集,卻有了不同的家運。鬱懷智後來在南京路開了屏記棉布號,主要經營洋布的批發業務,經營過國藥號鬱良心堂。辛亥革命中,鬱懷智擔任上海總督府財政部副部長,負責籌募軍餉。他的兒子鬱葆青在1932年捐地自木桿橋向南填河修築石片路,取名“敦惠路”用於紀念父親,直到五十年代,敦惠路才改名為現在的幸福路。
1956年公私合營後,郁家經營的鬱良心堂被併入童涵春。在之後的各種政治運動中,留在上海的郁家百多人無一橫死。郁家外孫女陸蓉之説,大概也是郁家幾代積善行德之功。
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規定:公務員得改穿中山裝上班。但是,本省的公務員卻習慣穿西服,於是辦公室中會挂一套中山裝以備晉見替換,這是當時辦公室的奇景。
布行生意失敗的陸升階後來轉行開了米店。這位作坊老闆還頗為新潮地試圖參與到社會的現代化過程中,開辦過“永明電燈廠”,後來自然是不了了之。不過,陸家的孫子就此取名“永明”,並且真的一輩子就跟電力打起了交道,1945年,作為國民政府的公教人員,陸永明赴臺接收台灣電力有限公司。
陸永明後來在回憶早年經歷的文章中寫道:父親(陸景青)在上海工作,家母教我識方塊字、念《三字經》,入小學、聘塾師念“四書”,學詩作對,“養成了我十八世紀的冬烘頭腦”。陸永明在1939年去日本留學,入讀明治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東京大學前身)。雖然日軍在中國攻城略地,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在日本留學時,陸永明對這個國家的印象極佳,“日本國內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亦結織了不少品行、學問上乘的日本人。”
1945年,陸永明到台北的台灣電力監理委員會報到,參加台灣電力公司的接收工作。至1947年初,到台灣參加接收與重建的大陸軍公教人員近2萬人。陸永明回憶剛剛抵臺的情形:美機轟炸後的台灣幾乎是一片廢墟,台灣電力公司經過三四年的修復,才恢復全島電力供應。大量參加日本軍隊的台灣人、在淪陷區跟隨日人為虎作倀的不良份子以及從商、從政的人員,一到台灣即告失業,本省人在戰爭長期壓榨下無以為生。歡欣鼓舞,稍瞬即逝。
一直接受日式教育的本省人從文化、心理上也一時難以適應外省統治者。被媒體戲稱為“上至旅館,下至糞便”都要管的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規定:公務員得改穿中山裝上班,但是,本省的公務員卻習慣穿西服,於是辦公室中會挂一套中山裝以備晉見替換,這是當時辦公室的奇景。陸永明也看到不少不肖外省官員貪贓枉法,紅包鼓鼓地裝滿四個袋,所以,“中山袋”即成了貪官的代名詞。
抵臺之初,雖然島內經濟凋敝、社會動蕩,但是,一直漂泊在外求學、謀生的陸永明卻找到了某種歸屬感。
台灣光復後,一共遣返了20萬日本陸海空軍及30多萬日本移民,陳儀設法留用了8000名日籍技術人員,以保證台灣行政、經濟部門最低限度的運轉。台灣電力公司當時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臺籍員工,而且主要是基層的工人,極少有技術、管理人員。陸永明到台灣後,最初與他接觸的是日方的代表,比如可代表社長髮言的日人人事課長武田正雄,他與陸永明同為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當時臺電本省人中職位最高的營業課長朱江淮,則是京都帝大畢業的。陸永明留學日本的經歷為他最初在台灣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在之後的“二二八”事件中,日語甚至成為陸天明和外省同事的保命傘。
1947年2月28日,陸永明照常去台灣電力公司上班。收音機裏已經在播放本省人打外省人的新聞了。“阿三來了,阿三來了。”就有外省人圍過去追打,阿三是本省人給外省人取的綽號。後來,陸永明穿著一套借來的日本軍服上衣上街,因為曾留學日本,他也慣用日語,可冒充日本人,“以防被毆”。1947年3月2日,由各地遣返的原服役日軍的臺籍士兵連同學生、民眾開始聚眾鬧事,不斷有外省人被毆殺的消息傳出。
混亂的局勢一直到3月9日結束,陸天明回家時,就聽到電臺在放已經很久未播的京劇,並播報全體人員照常上班的新聞。陸家當時收容了幾位無家可歸的外省同事,“大家擁抱起來欣喜若狂”。那一天,國民黨21軍到達台灣,陳儀宣佈全臺戒嚴。
3月20日,陳儀發佈《為實施清鄉告民眾書》,逮捕毆打、搶奪外省人財物的暴亂分子,獎勵保護外省人的人士。在清鄉過程中,有未經審判以軍法槍決的寃死者,亦有為求自保而陷害他人者,很多死難者都是當時的社會菁英。“二二八”事件造成了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難以彌合的傷痛。至今,關於死傷人數依然存在爭議,部分台灣高中歷史課本估算“二二八”事件中死亡的台灣民眾逾萬人;而官方從寬認定並給予補償的則是一千人左右。
1950年,陳儀因為通共、試圖策反湯恩伯,在台北的馬場町被槍決。他在台灣島內的評價多為負面。陸永明與他無直接接觸,但是對他印象卻頗為正面。當年陳的官邸是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在牯嶺街的日式建築,安藤返日後被槍決,此宅被認為不吉,於是,陳氏官邸搬遷至台灣電力有限公司在延平南路的西式洋樓。故而陸永明有機會見到陳儀的日籍妻子古月好子,兩人用日語交談,對方知道他是東京帝大出身,備加親切。他曾望見客廳中靜坐著的陳長官,“雙眼望著天花板,若有所思而默不一語,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孤獨的人。”晚年回憶起來,印象依然十分深刻。
抵臺之初,雖然島內經濟凋敝、社會動蕩,但是,一直漂泊在外求學、謀生的陸永明卻找到了某種歸屬感。1946年,台灣電力公司給陸永明在錦町分配了一所宿舍,“我以一個無家可歸的人,有了一個自己的家,特別感到喜悅與珍愛,稱它為‘錦廬’。”他雇用了臺籍女傭阿玉,她善於做家務,能煮一手好菜。1950年,陸永明與鬱慕南結婚後,這位阿玉依然留在陸家,幫扶照應陸家五個兒女長大。陸永明的女兒陸蓉之回憶,小時候臺語説得很好,就是因為自小跟著這位阿玉長大。1988年,陸永明夫婦移居美國後,阿玉才辭工回家與孫媳同住,當時她已年逾七十。晚年陸永明依然感慨,只要有情有義,外省人與本省人實無族群之問題。
郁家父子滯留台灣無關政治的選擇,只是純粹的巧合。而台北和平東路陸府的崑曲雅集,則是“一群外省人的鄉愁嘔唱”。
郁家的離散故事像1949年的許多故事一樣,充滿了偶然性。1948年,父親鬱元英要帶二兒子鬱慕渠參加台灣的國貨博覽會。因為頭一天慕渠的書包沒收拾好,父親一怒之下,就帶了小兒子鬱慕明過去。結果,到了台灣,父親發現這個小兒子壓根連書包都沒有帶。緊接著,國共內戰吃緊,蔣介石敗走台灣,兩岸徹底隔絕,父親與小兒子從此滯留台灣。後來這個排行第十七的小兒子從了政,成了台灣新黨的主席。但是最初他們留在台灣無關政治的選擇,而純粹是歷史之巧合。
鬱慕明依稀記得老家上海“鬱良心堂”藥店是三開間門面的二層樓市,後進作為住宅,邊門通馬街。那時豫園附近治安不太好,父親鬱元英出門有兩個白俄保鏢,“他不常坐包車,偶爾愛坐電車,白俄也跟著。”2003年,鬱慕明回上海購置房産,從他上海的新居能看到對岸鬱良心堂的舊址,當然,房子早就沒有了,但位置還一直記得。即便鬱慕明離開上海時不過8歲。
同去台灣的還有陸蓉之的媽媽鬱慕南。當年,鬱元英娶了蘇州嚴家的小姐嚴鈺琴,連生八女,這位嚴小姐實在受不了“無後”的壓力,提出給丈夫納妾生子,被鬱元英斷然拒絕:“會生女的,就會生男的。”陸蓉之的媽媽出生時,取名“慕南”,與“慕男”同音,希望能帶來一個弟弟。後來,陸家得償所願,接下來生的果然是一個男孩,取名“慕熹”。郁家人奔相走告,光是四鄰、親友的紅蛋就發了一萬多個。家人怕慕熹夭折,都用蒸餾水給他洗澡。也就是這個精貴的郁家長孫,後來在50年代,偷跑去了香港,並千方百計將母親也接了出去,促成了部分家族成員在60年代的團聚。
郁家的慕南小姐頗有幾分男兒氣概,在上海時,十三四歲就跟隨父親處理祖父一手創建的敦惠義務學校的雜務,到台灣參加國貨博覽會,父親帶著這個女兒作為幫手,另可照顧父親和幼弟的生活。
鬱慕南二十歲時嫁給年長自己十歲的陸永明。陸永明把人家的女兒娶走了,岳父家就剩下一老一小——日益年邁的父親以及不足十歲的小弟。他便將岳父一家也接到家中居住。有了這層淵源,當陸永明夫婦在去年決定從美國回台灣養老時,鬱慕明騰出自家居所,由他來照顧年邁的姐姐、姐夫。
五六十年代,台北和平東路電力公司後面巷子的陸家兩週一次曲會十分著名,座上賓包括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首任院長蔣復璁、著名報人成舍我、崑曲票友焦承允等,當時隨夫入臺的張元和也是常客。其中尚屬小字輩的台灣散文家張曉風後來撰文回憶陸府的崑曲會,説那是“一群外省人的鄉愁嘔唱”。她還依稀記得日式老屋的長廊上挂滿了小姑娘的畫。那個小姑娘就是陸蓉之,後來藝術界著名的策展人。她從小便在外公的書房裏念“四書五經”、學畫。她説:“外公有點偏心,喜歡會畫畫的孩子,他的五個女兒是張大千的學生,但這五個女兒都在上海,他就在我身上尋找某種寄託。”陸蓉之後來也給張大千磕過拜師頭,張大千認為有違輩分,所以交由張大千在臺的學生匡時來教導。後來,陸蓉之又師從海上畫壇翹楚“三吳一馮”中的吳子深,他亦是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創辦人。
陸蓉之的五個阿姨在上海拜張大千為師是通過李秋君張羅的。張大千與李秋君同歲,兩人相遇時,因為張大千已有一妻一妾,他覺得再納李為妾,委屈了這位寧波名門小姐。後來兩人以兄妹相稱,而女方終生未嫁。但是陸蓉之從長輩處聽來的八卦是:張大千是覺得李秋君不夠漂亮才未娶她。張大千為人風流,陳巨來在《安持人物瑣憶》中有一章節寫張大千,其中張自述:你是知道吾的,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安持人物瑣憶》中也詳細地描寫了當年上海李秋君家中拜師的過程:“及拜師時,秋君先告以儀禮,蠟燭要點的,絕對禁止點香,因張氏天主教徒雲,墻上高懸善孖遺像,請善孖夫人參加,學生例需先向遺像及二師母各叩頭八個,然後大千方居中坐了,受學叩頭亦八個(師母殆不止一個,所以從不參加),可謂繁矣。”善孖是張大千的二哥,張大千待之若父。
他們是兩岸的孤雛。台灣的殯儀館裏,告別儀式冷冷清清只有幾個人的,一定是外省人。
作為父親身邊唯一的小兒子,鬱慕明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1958年,他聽從父親的意願,為繼承祖業,入讀國防醫學院的藥學系。其實他的興趣是法商科,“但是那年代是聽父親的決定,而且我相信學問是互通的。”
1971年,鬱慕明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解剖學系進修,同年10月25日,台灣從聯合國出局。作為公費派出的台灣留學生,鬱慕明説當時對未來産生了巨大的不確定感。“兩岸對立衝突,大陸在文革,國際形勢的變化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台灣與美國的關係將會如何?還回得去台灣嗎?”鬱慕明也坦言,他們那一代比現在年輕人更關心國事,“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從小被教養三綱五常、四維八德,認為自己對傳承中華文化負有責任。現在島內的年輕人因為學校教育的緣故,他們會説自己是台灣人。”
1981年,鬱慕明已經在國防醫學院當了18年老師。他説自己競選台北市議員是某種偶然,“以前都是有家族關係才在政界活動,那一年是台灣政壇的一個轉變,家裏都沒人從政也能進入政界。”與他同期的“政壇新人”還包括趙少康、陳水扁、謝長廷等人。
鬱慕明做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人稱“小諸葛”。作為台灣政壇幾十年風雨的見證者,在他眼中,台灣社會的民主化並不是蔣經國一聲令下便完成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前後歷經10多年。“黨外一直在抗爭,也有新生代進入政壇,經國先生後期因為社會的變動,開始逐步開放民權,先解除戒嚴令,然後是《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的廢除,開放赴大陸探親。雖然有人上街頭遊行,有衝突和動亂,但是沒有暴動,一般台灣民眾還是追求安定的。”
因為與國民黨“主流派”的矛盾,1993年8月,鬱慕明決意另組新政黨,“新黨”成立扮演了台灣政壇關鍵少數的角色,其中又經歷諸多波折,作為新黨主席的鬱慕明,以更開闊的胸襟來理解人生和政壇的沉浮。“辛亥革命結束後,曾祖父(鬱懷智)擔任上海總督府財政部副部長,負責籌募軍餉,三個月後軍餉籌募完成即請辭,恢復做生意,老一輩的人對名利看得很淡薄,該做的事盡了責任,只要建立起精神層面最妥適且正確的觀念,成敗結果不必計較。”
陸蓉之是與舅舅同一年出國念的書。從蘇黎世轉機到比利時,她就對自己説,從此這個世界要一個人去走了。那一年,她20歲。
陸蓉之説,父親是守本分的公務員,收入有限。母親得讓五個子女受最好的教育,上私立學校,還要將他們送出國讀書。所以,只得自己想辦法。後來就開時裝店做衣服,萬達時裝是台灣較早的高級定制的服裝店。陸蓉之依稀還記得,一條裙子就是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
不安全感、逃難的集體記憶讓外省下一代迫切尋求一個有保障的永久居住地,所以,留在海外的台灣人以外省人居多。“我出國的時候,媽媽就給了我一個任務:所有的資源都放你身上,一定要在國外立足。後來我給所有弟妹都移民,沒有請律師,我自己一個人辦的。”他們那一代的留學生基本都打過工,陸蓉之也當過管家、貿易公司的小妹,還做過房地産生意,賣過車床、傳真機、手機。“我做生意就是為了把媽媽的移民夢想完成。”
13歲便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開個人畫展的天才兒童,也需要面對人生歷練。“21歲開始養活自己,第一任丈夫曾經破産,第二任丈夫有暴力傾向,我的人生就是起伏很大,所有的風浪看來都是讓我‘沒有再怕了’。”所以,她敢登報去追第三任丈夫傅申,那年她48歲。在此之前,她在美國一邊讀書一邊嫁人、工作,然後再讀書。生完孩子還在讀書。前後讀了14年書,拿到加州州立大學的學士、碩士學位。1978年底,陸蓉之在南加州創辦觀念藝術為主的替代空間,是中國當代藝術圈內最早的女性藝評家及策展人。“我為自己打理、加分的事情已經做到頂了。我十五歲就仰慕傅申。我們兩個人的結合不是相加而是相乘。”兩人最終在交往三年後結婚。從1990年開始,陸蓉之在兩岸來回跑,擔綱過上海當代藝術館創意總監、上海“外灘18號”創意中心藝術總監。“任何條件來看,我都是中庸之才,但是我將自己活得淋漓盡致。”
外省第二代的父輩都有逃難、離亂的記憶,到台灣後,沒有土地,沒有親人。他們的兒女唯有依靠讀書,掌握一技之長才可在社會生存。不安全感造就了一代的知識精英。但是,在內心,他們也有複雜的況味,陸蓉之説:“我們是兩岸的孤雛。台灣只有我的父母、舅舅、舅媽和丈夫幾個老人,我們家五個孩子,有四個在美國。我的下一代也都在美國。外省人像我這種情況非常多。在台灣的殯儀館裏,告別儀式冷冷清清只有幾個人的,一定是外省人。”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