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商女不知亡國恨
2014/02/21 09:42
瀏覽1,35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原創]商女不知亡國恨
深海魚油 於 2014/2/20 20:19:12 發布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晚唐詩人杜牧
深海魚油普及一個小知識:
  ; 商朝統治達600年。開國國君商湯非常好,而末代暴君殷紂王非常壞!
孔子做夢夢見的祭祀是商朝的,所以他說自己是商朝人,葬禮按照商朝的禮儀。儘管他曾說過“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從周是一回事,你得從;是商朝人那是另一回事。孔子其實是商朝遺民後代,其祖上在商朝富過的。
商朝滅亡了,週統治者對商遺民打擊很沉重,用栗樹作為他們的社樹,就是要他們顫栗!孔子的學生宰予曾對老師孔子提出這一點,孔子也不得不承認,只是說“既往不咎”。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裡產生的。
周朝剝奪商朝遺民的財產,把他們叫“頑民”,殺一批,關一批,流放一批。商朝被紂王玩完了,所以商朝的人也恨殷紂王,其詩曰“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商朝的大夫過商丘,看到宮廷變為一片麥地,寫下著名的詩歌《麥秀》。麥秀,就是麥子揚花的意思。你輸入“麥秀”就能查到,那是多麼滄桑悲哀的詩句呀!所以“麥秀黍離”就成為天地巨變的悲情感嘆。 《麥秀》是嘆商亡。 《黍離》是嘆週亡。
被剝奪了土地、沒有生產資料的商朝人無奈,只好做小生意,從甲地到乙地販賣。這在以農為本的時代是“不恥”的事情。周朝人瞧不起這些下賤的商朝人,笑話他們“看這個商人(商朝人)!”久而久之,農業國的人罵“你才是商人(商朝人)呢!你才是商人(經商的人)呢!”就這樣,漸漸地,搞經濟交易活動的人就成了“商人”。這就是現在“商人”一詞的原委。
由於商朝滅亡的悲哀,五音宮商角徵羽的商音,就成了悲哀之音的代稱。宮是端莊的,商是悲哀的,角是雄壯的,徵是奇妙多情的,羽是軍事殺伐之音。
商女是歌女,從根本上說,“商女不知亡國恨”,是指滅亡了的商朝歌女沒辦法,只能以歌事人,不知也不懂亡國的遺憾,顧不上“亡國恨”,還在那裡“隔江猶唱後庭花”。恨不是仇恨,而是遺憾的意思。後庭花是指南朝陳,末代皇帝陳叔寶的《玉樹後庭花》。商朝的歌女怎麼會唱後代的歌呢?這就是詩歌的張力跨度,取意而非取詞,以商朝的歌女喻代任何亡國之後的歌女。正如唐代的明月和關口寫成“秦時明月漢時關”。
順便再說,恨,在古代尤其在唐代,不是指仇恨,而是指遺憾!比如《長恨歌》,不是寫唐明皇的仇恨,而是寫他的遺憾。那麼現代的“仇恨”一詞,古代怎麼表達呢?那就是“仇”了。古人常說“恨心有所不盡”,也是說遺憾之情難以消散。南朝江淹有著名的《恨賦》,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遺憾賦》或者《感賦“遺憾”》。古代都是單音節詞彙,仇和恨意思完全不同。
商朝這個國家,本來也就不是商朝的歌女的,不屬於她們。況且他們被奴役,受欺侮,也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她哪裡曉得亡國的遺憾?商朝亡國的遺憾那應該是屬於紂王的,屬於商朝的貴族,屬於商朝的利益集團,本來也就不屬於那些唱歌掙錢的或者被豢養的歌女!他們唱《後庭花》只是為了討口飯吃,誰當權都這樣唱歌討口飯吃,你讓他們有什麼亡國的“遺憾”?也就像南宋姜夔的詞“看江邊紅芍,知為誰生!”那些花,原不知道什麼朝廷更替的,春天來了,它就自然開放。難道你要讓這些花有什麼亡國之思之痛?當然,敏感的詩人正是從這類現像中看到了人間的悲哀,寫下了優秀的詩句。
古人說詩無達詁,這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杜牧老先生感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有他的愛國之思,有他的歷史情懷,有他對晚唐統治者的批評和提醒。從另一方面講,他也描寫了一種客觀場景,讓後人們做多種感嘆和聯想……
(此為原創,非轉帖。深海魚油認為知識應該讓愛知識的人知道)
附:深海魚油2007年發表的一篇隨筆:
《遙想商丘》
2007-05-27 20:26
我在上海讀書的時候,家在新疆。每年我都要乘烏魯木齊——上海的火車往返幾次,每次當從列車上看到和聽到“商丘”二字時,我都要深情地朝車外望去。噢,這就是那個歷史書上的古老的地名啊!窗外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看不到有山丘,滿眼的青青的小麥和玉米。我想,在這綠油油的小麥和玉米的後面,隱藏著多少血淚故事啊!
我的歷史知識不算豐富,商丘,和我知道的三個歷史階段相聯繫。
商丘,是商朝的故地,商朝的宗廟、墳塋就在這裡。 《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朝週,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徸兮,不與我好兮!'”
這是怎樣的沉痛!它是我國歷史上最悲痛的哀傷故國、感嘆天翻地覆、滄海桑田巨大變遷的詩了。那個從前的商朝的皇族,商亡後做了周朝的大夫,當它經過當年商朝的繁華勝地,只幾年時間,高樓大廈宮闕廳台不見了,眼前只是一片片高粱、玉米、小麥、大豆。他的傷感可想而知。他哀其不幸,怒紂王那狡童不德,感嘆造化弄人!已經是周王朝的天下了,他自己也是周王朝的官員了,他能說什麼呢?
那些當年的商丘的人呢?種莊稼的還是商朝的故民嗎?不是了!土地換了主人,現在連這種地的人也都是周朝的百姓,地主已經是周朝人了。那原先的商朝人到哪兒去了?他們做了奴隸,被當作“頑民”,剝奪了土地,捆綁遷徙到邊地墾荒,怕的是這些“根據地”的人會造反啊!周朝對商朝遺民的打擊很殘酷,用“栗樹”作為他們的社樹,就是要他們“顫栗”、害怕!這在《孔子家語》裡有記載,孔子還不要他的學生說出去,而“既往不咎”這個成語的最早出處就是出在這裡,出在孔子為周朝諱的這裡。
在傳統文化里,在以農業為“本”、以工商為“末”的漫長農業社會裡,“商人” 是個貶義詞。這個詞就誕生在商丘。當時商朝的遺民“罪重的和頑固的”被繩子捆走了,普通的也被剝奪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他們實在沒辦法,硬著頭皮幹些下賤的令自己都感到可恥的事。弄一些蔬菜、小商品,肩背車推,辛辛苦苦從甲地運到乙地,獲取一點差價,來維持生存。他們在心裡都感到自己可恥啊!原先堂堂正正的從事“正業”的人,現在成了從事“坑人牟利”的小人。而周朝要的,就是要這樣懲治他們,奚落他們,把他們從人格上徹底打垮!周朝的新地主們把手捲在袖筒裡,只伸出一根指頭,指指點點地笑話,“看,這個商朝人,看他那熊樣!”久而久之,就簡化成“看這個商人” ——於是“商人”的釋義就成了做買賣的人,而它的最初的本意是“不務正業做買賣,賺我們錢的商朝的商丘人!”
  ; 我真誠地同情這些“商丘人”,你呢?
把我的歷史知識和商丘聯繫起來的第二個事件是唐朝的“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商丘城的慘絕人寰的事。
商丘當時叫“睢(音隨)陽城”。天寶14年(755),安祿山叛變,當時的睢陽城首長張巡、許遠一腔忠誠,抵抗安祿山。商丘城被安祿山圍困整整兩年多,周邊的城池都投降了,他們堅守著,等待外援而不至,最后城破,張巡、許遠、南霽雲、雷萬春等將士英勇就義!這在《新唐書》和韓癒的著名文章《張中丞傳後敘》中均有詳細記載。
這看上去很一般啊,然而令人震驚的是細節:
《新唐書》記載: “食盡,……(張)巡士多餓死,存者皆痍傷氣乏。巡出愛妾曰:'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眾,寧惜一妾而坐視士飢?'乃殺以大饗,坐者皆泣。巡強令食之,(許)遠亦殺奴僮以哺卒……既盡,而及婦人老幼,凡食三萬人。人知將死,而莫有叛者。城破,遺民僅四百而已。”
一個六萬人的城市,最後被自己人吃掉了三萬人,最後只剩下四百人!嗚呼,我說不出話來!張巡、許遠等人的忠誠、堅強的確令人敬佩,可是他們獲得的“令名”居然是吃了那麼多的人獲得的!堅持了,堅持不住了,是不是應該策略性地“投降”呢?總比為著一個空洞的“觀念”,把自己人“人吃人”地吃光,最後只剩下一座空城好吧? !
孟子曾說過,“殺一不辜(無辜的人)而得天下,不為也。”吃了幾萬人,張巡等人號為忠誠,這就是君子應該做的嗎? !嗚呼,我說不出話來!
把商丘和我的歷史記憶聯繫起來的第三個事件是“60年”。我家原先的一個鄰居正是商丘人,說起“60年”,他用那“商丘話”說:“咦,可慘了!那都慘地末法說——那死的人,咦——,那整莊整莊地。活人都跑光了——火車到了俺那頭不開門,各莊都有人守著,不讓跑,不跑咋整——咦,我們就跑呀跑,一直跑到可以上火車的地方——咦——”
商丘,商丘的人民受苦了!我代表——我代表——我來看望你們了——有一天晚上我做夢,夢見一個國家領導人這麼說。
商丘呀,商丘!這就是我與你的精神聯繫!
深海魚油 於 2014/2/20 20:19:12 發布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晚唐詩人杜牧
深海魚油普及一個小知識:
  ; 商朝統治達600年。開國國君商湯非常好,而末代暴君殷紂王非常壞!
孔子做夢夢見的祭祀是商朝的,所以他說自己是商朝人,葬禮按照商朝的禮儀。儘管他曾說過“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從周是一回事,你得從;是商朝人那是另一回事。孔子其實是商朝遺民後代,其祖上在商朝富過的。
商朝滅亡了,週統治者對商遺民打擊很沉重,用栗樹作為他們的社樹,就是要他們顫栗!孔子的學生宰予曾對老師孔子提出這一點,孔子也不得不承認,只是說“既往不咎”。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裡產生的。
周朝剝奪商朝遺民的財產,把他們叫“頑民”,殺一批,關一批,流放一批。商朝被紂王玩完了,所以商朝的人也恨殷紂王,其詩曰“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商朝的大夫過商丘,看到宮廷變為一片麥地,寫下著名的詩歌《麥秀》。麥秀,就是麥子揚花的意思。你輸入“麥秀”就能查到,那是多麼滄桑悲哀的詩句呀!所以“麥秀黍離”就成為天地巨變的悲情感嘆。 《麥秀》是嘆商亡。 《黍離》是嘆週亡。
被剝奪了土地、沒有生產資料的商朝人無奈,只好做小生意,從甲地到乙地販賣。這在以農為本的時代是“不恥”的事情。周朝人瞧不起這些下賤的商朝人,笑話他們“看這個商人(商朝人)!”久而久之,農業國的人罵“你才是商人(商朝人)呢!你才是商人(經商的人)呢!”就這樣,漸漸地,搞經濟交易活動的人就成了“商人”。這就是現在“商人”一詞的原委。
由於商朝滅亡的悲哀,五音宮商角徵羽的商音,就成了悲哀之音的代稱。宮是端莊的,商是悲哀的,角是雄壯的,徵是奇妙多情的,羽是軍事殺伐之音。
商女是歌女,從根本上說,“商女不知亡國恨”,是指滅亡了的商朝歌女沒辦法,只能以歌事人,不知也不懂亡國的遺憾,顧不上“亡國恨”,還在那裡“隔江猶唱後庭花”。恨不是仇恨,而是遺憾的意思。後庭花是指南朝陳,末代皇帝陳叔寶的《玉樹後庭花》。商朝的歌女怎麼會唱後代的歌呢?這就是詩歌的張力跨度,取意而非取詞,以商朝的歌女喻代任何亡國之後的歌女。正如唐代的明月和關口寫成“秦時明月漢時關”。
順便再說,恨,在古代尤其在唐代,不是指仇恨,而是指遺憾!比如《長恨歌》,不是寫唐明皇的仇恨,而是寫他的遺憾。那麼現代的“仇恨”一詞,古代怎麼表達呢?那就是“仇”了。古人常說“恨心有所不盡”,也是說遺憾之情難以消散。南朝江淹有著名的《恨賦》,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遺憾賦》或者《感賦“遺憾”》。古代都是單音節詞彙,仇和恨意思完全不同。
商朝這個國家,本來也就不是商朝的歌女的,不屬於她們。況且他們被奴役,受欺侮,也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她哪裡曉得亡國的遺憾?商朝亡國的遺憾那應該是屬於紂王的,屬於商朝的貴族,屬於商朝的利益集團,本來也就不屬於那些唱歌掙錢的或者被豢養的歌女!他們唱《後庭花》只是為了討口飯吃,誰當權都這樣唱歌討口飯吃,你讓他們有什麼亡國的“遺憾”?也就像南宋姜夔的詞“看江邊紅芍,知為誰生!”那些花,原不知道什麼朝廷更替的,春天來了,它就自然開放。難道你要讓這些花有什麼亡國之思之痛?當然,敏感的詩人正是從這類現像中看到了人間的悲哀,寫下了優秀的詩句。
古人說詩無達詁,這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杜牧老先生感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有他的愛國之思,有他的歷史情懷,有他對晚唐統治者的批評和提醒。從另一方面講,他也描寫了一種客觀場景,讓後人們做多種感嘆和聯想……
(此為原創,非轉帖。深海魚油認為知識應該讓愛知識的人知道)
附:深海魚油2007年發表的一篇隨筆:
《遙想商丘》
2007-05-27 20:26
我在上海讀書的時候,家在新疆。每年我都要乘烏魯木齊——上海的火車往返幾次,每次當從列車上看到和聽到“商丘”二字時,我都要深情地朝車外望去。噢,這就是那個歷史書上的古老的地名啊!窗外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看不到有山丘,滿眼的青青的小麥和玉米。我想,在這綠油油的小麥和玉米的後面,隱藏著多少血淚故事啊!
我的歷史知識不算豐富,商丘,和我知道的三個歷史階段相聯繫。
商丘,是商朝的故地,商朝的宗廟、墳塋就在這裡。 《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朝週,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徸兮,不與我好兮!'”
這是怎樣的沉痛!它是我國歷史上最悲痛的哀傷故國、感嘆天翻地覆、滄海桑田巨大變遷的詩了。那個從前的商朝的皇族,商亡後做了周朝的大夫,當它經過當年商朝的繁華勝地,只幾年時間,高樓大廈宮闕廳台不見了,眼前只是一片片高粱、玉米、小麥、大豆。他的傷感可想而知。他哀其不幸,怒紂王那狡童不德,感嘆造化弄人!已經是周王朝的天下了,他自己也是周王朝的官員了,他能說什麼呢?
那些當年的商丘的人呢?種莊稼的還是商朝的故民嗎?不是了!土地換了主人,現在連這種地的人也都是周朝的百姓,地主已經是周朝人了。那原先的商朝人到哪兒去了?他們做了奴隸,被當作“頑民”,剝奪了土地,捆綁遷徙到邊地墾荒,怕的是這些“根據地”的人會造反啊!周朝對商朝遺民的打擊很殘酷,用“栗樹”作為他們的社樹,就是要他們“顫栗”、害怕!這在《孔子家語》裡有記載,孔子還不要他的學生說出去,而“既往不咎”這個成語的最早出處就是出在這裡,出在孔子為周朝諱的這裡。
在傳統文化里,在以農業為“本”、以工商為“末”的漫長農業社會裡,“商人” 是個貶義詞。這個詞就誕生在商丘。當時商朝的遺民“罪重的和頑固的”被繩子捆走了,普通的也被剝奪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他們實在沒辦法,硬著頭皮幹些下賤的令自己都感到可恥的事。弄一些蔬菜、小商品,肩背車推,辛辛苦苦從甲地運到乙地,獲取一點差價,來維持生存。他們在心裡都感到自己可恥啊!原先堂堂正正的從事“正業”的人,現在成了從事“坑人牟利”的小人。而周朝要的,就是要這樣懲治他們,奚落他們,把他們從人格上徹底打垮!周朝的新地主們把手捲在袖筒裡,只伸出一根指頭,指指點點地笑話,“看,這個商朝人,看他那熊樣!”久而久之,就簡化成“看這個商人” ——於是“商人”的釋義就成了做買賣的人,而它的最初的本意是“不務正業做買賣,賺我們錢的商朝的商丘人!”
  ; 我真誠地同情這些“商丘人”,你呢?
把我的歷史知識和商丘聯繫起來的第二個事件是唐朝的“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商丘城的慘絕人寰的事。
商丘當時叫“睢(音隨)陽城”。天寶14年(755),安祿山叛變,當時的睢陽城首長張巡、許遠一腔忠誠,抵抗安祿山。商丘城被安祿山圍困整整兩年多,周邊的城池都投降了,他們堅守著,等待外援而不至,最后城破,張巡、許遠、南霽雲、雷萬春等將士英勇就義!這在《新唐書》和韓癒的著名文章《張中丞傳後敘》中均有詳細記載。
這看上去很一般啊,然而令人震驚的是細節:
《新唐書》記載: “食盡,……(張)巡士多餓死,存者皆痍傷氣乏。巡出愛妾曰:'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眾,寧惜一妾而坐視士飢?'乃殺以大饗,坐者皆泣。巡強令食之,(許)遠亦殺奴僮以哺卒……既盡,而及婦人老幼,凡食三萬人。人知將死,而莫有叛者。城破,遺民僅四百而已。”
一個六萬人的城市,最後被自己人吃掉了三萬人,最後只剩下四百人!嗚呼,我說不出話來!張巡、許遠等人的忠誠、堅強的確令人敬佩,可是他們獲得的“令名”居然是吃了那麼多的人獲得的!堅持了,堅持不住了,是不是應該策略性地“投降”呢?總比為著一個空洞的“觀念”,把自己人“人吃人”地吃光,最後只剩下一座空城好吧? !
孟子曾說過,“殺一不辜(無辜的人)而得天下,不為也。”吃了幾萬人,張巡等人號為忠誠,這就是君子應該做的嗎? !嗚呼,我說不出話來!
把商丘和我的歷史記憶聯繫起來的第三個事件是“60年”。我家原先的一個鄰居正是商丘人,說起“60年”,他用那“商丘話”說:“咦,可慘了!那都慘地末法說——那死的人,咦——,那整莊整莊地。活人都跑光了——火車到了俺那頭不開門,各莊都有人守著,不讓跑,不跑咋整——咦,我們就跑呀跑,一直跑到可以上火車的地方——咦——”
商丘,商丘的人民受苦了!我代表——我代表——我來看望你們了——有一天晚上我做夢,夢見一個國家領導人這麼說。
商丘呀,商丘!這就是我與你的精神聯繫!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