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遠門,舟車勞頓,不若今日方便。以仕子進京赴試來說,有時一去
就得耗去數月,甚至隔年才得返抵家門。元朝王實甫的《西廂記》:『自
張生去京師,不覺半年,杳無音信…長安望來天際頭』,一去超過半年,
差點誤了姻緣。這還算幸運,倘半途遇到強梁、盜寇、馬賊、土匪、山賊、
賊兵、黑店…,凡此其一,大概就嗚呼哀哉。
當好朋友自遠方來訪,風塵僕僕不辭長途跋涉的辛勞,讓我們點燃西窗燭,
共話舊日夜雨點滴,在月光似水、涼風習習下抵足而眠,所以孔子說這是
多麼快樂的事。作為凡人的孔子,曾經周遊列國,交友廣闊,不在話下,
對遠方來訪的朋友,孔子開懷地迎接。
整部論語一開始以快樂掀開序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
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第一》
親愛的孔夫子如是暢快地說出人生樂事。我們眼前浮現他多皺紋真摯的笑
容,爽朗的笑聲裡,沒有大道理,只是人性單純地流露、單純的喜悅。
…
快樂是什麼?快樂是終身學習。快樂是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快樂是謙遜。
因為知其所不知,態度自然謙遜,所以活到老、學到老,這種人,朋友樂
於來往,也因為態度謙遜,願意尊重與容忍他人不明情況的各種意見表達。
快樂不就這麼簡單?
…
樂於終身學習的孔子在《論語述而第七》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
老之將至」自述,他的謙遜深深吸引知與不知者親近。謙遜的態度,是親
愛的孔夫子,也是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君子的由來。
…
春秋戰國,烏雲迅雷密佈,攻戰交伐未見歇息。500年間,各種戰爭高達
670次,總人口數約2000萬,被殺者就超過百萬人,人民被迫遷徙流亡異
國他鄉。《孟子·盡心下》定義為『春秋無義戰』,《莊子.天下第卅三》
感嘆『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這樣環境背景,烽火燎原,快樂可以持
續多久?遠方的朋友是否平安?要穿越過多少烽火,朋友才能安然歸來?
…
親愛的孔夫子,在您快樂底下,浮現隱憂。普天之下唯有和平,免於顛沛
流離,人人可以安心學習,朋友之間得以自由往來。
孔子淺顯的道理是學習要從快樂學習開始,沉重的教忠不教笑,教孝又搞
不清楚單親獨子獨女新世代的寂寞,來不及說明好朋友的重要性,學生只
好尋求八家將的慰藉,或者成群結伴飆車去。
…
而在孔子深刻的意涵裡,作一位快樂的君子,倘若職業是作為領導者,謙
遜好學是面對詭譎多變甚至險惡的國際局勢基本的態度,而運作國家機器
的方針簡潔明了,提供人民安定的學習成長環境,維持良好和平的外交關
係,若能圓滿達成,成功不必在我。
愉快地點燃好學、和平與謙遜的第一個燈火,親愛的孔夫子與我們展開成
為快樂的君子與管理國家機器的對話。
2010/5/30 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