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名字,很特別,或許是城邊的湘江裡,橫亙著一條長長的沙州而命名吧!
湘江,貫穿南北,將長沙分成兩半。
湘江以東,一片平原,上世紀抗日戰爭,一把火把整個城市燒得精光,走在長沙市區,幾乎所有的建築都是這幾十年重建的。
湘江以西,是著名的岳麓山,山脚下是大學城,中南大學,湖南大學與湖南師範大學連成一片。
長沙歷史已有三千多年,楚文化,漢文化,在這裡都能找到蹤跡。
聞名於世的漢墓馬王堆,文物多已遷入湖南博物館。
仲春之初,冒雨排隊,一個多小時後才能進入館內。
整修了五年的湖南博物舘,去年底正式對外開放,還沒開舘,排隊的人潮長長地找不到尾巴。
1972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辛追夫人兩千年屍身不腐,遊客無不嘖嘖稱奇,走在博物舘裡,彷彿穿越時空,走進西漢歷史。
五胡亂華後,北方動蕩,人口大量南徙,文化兼容,加速湖南的開發。
宋朝統一江山,官學普及,書院同時興盛,全國四大書院,湖南居其二。
現今的岳麓書院,就在岳麓山脚下,也在湖南大學的校園裡。
北宋初年,岳麓書院係私人辦學,由官府捐資建立,宋真宗御筆賜書"嶽麓書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千年以來蘊育無數文化人。
太平老街,在高樓林立的五一廣場附近,湖南美食到處都是,空氣充滿嗆人的辣椒味。
有一條古樸幽深的小巷,有座賈誼故居,據說古代屈原、賈誼都曾經住在附近。
屈原、賈誼,見識不凡,抑鬱而終,司馬遷對他們寄於同情,為他們寫了合傳,世稱屈賈。
讀《卜居》《漁父》,面對兩種不同的生命態度,屈原對理想堅持的執著,漁父的「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有時覺得屈原筆下的漁父更是充滿了智慧,若是屈原能屈能伸,或許就不會自沉於長沙附近的汨羅江。
賈誼是漢代的政治家,文學家,文帝欲重用他,卻遭當時重臣所忌而詆毀。蘇軾曾說賈誼,志氣高而度量小,賈誼不能自用其才,不能忍,不能待,導致悲劇的發生。
懷才不遇,性格使然。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能忍」,「能待」,是我此次旅行的紀念品。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樓. 玉米蘋果2019/04/05 16:04
感謝您各篇如素描般,輪廓與脈絡皆相當清晰的介紹。
相信,行前與為文時的功夫用心,是絕對不少的。
我真的覺得,中國投入在文物與歷史的保存方面,
是真用了心力的。
他們顯然深明 "帶動社會各界與民眾結合",的方法與其重要性。
是以反觀,
以當年 KMT 的率性態度,失去江山,也許 真的並不冤枉。
我們來不及保護過去
但我們要為未來保護今天
讀過一篇有關北京故宮的文章
"隨著一棟棟古建築被修好,故宮的開放區從過去的30%,增加到2015年的60%,2017年逹到了80%"
正是一點一滴的積累,中華文化得傳承下去
Wenty(休) 於 2019/04/25 10:58回覆在大陸三年多,從一開始浮光掠影的旅行,到現在的靜下心來深入觀察,常在坊間書局閱讀,也到各大博物舘裡流連忘返,雖然花費時間甚多,從中而得的收獲也不少。
您長期以來的關注與回響,使我非常感動,謝謝!
Wenty(休) 於 2019/04/25 11:02回覆 - 1樓. 玉米蘋果2019/03/18 19:19
好文。
不過,感覺起來,湖南與四川 的歷史軌跡及其借鏡,極盡的相似。
都隱隱有些 "懷璧其罪" 的影子。
四川,湖南,都極有文化底蘊
尤其是四川,有一位大文豪,是我極為敬佩的古人
他出生於成都不遠處的眉山,後來浪跡天涯,再沒回到自己的故鄉
有機會,會再分享他的故事,謝謝來訪~
Wenty(休) 於 2019/03/19 19:45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