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文創產業的未來,文化部長龍應台的一句,台灣人才被大陸勾走,引起軒然大波,但,卻也有一群年輕人靠著自己獨特的創意還有營運模式,努力的想突圍,而且有了小小開花結果的成績。
根據經濟部統計,去年全台觀光工廠參訪人次達650萬,預估今年可上看800萬~1000萬人次,創造觀光產值18億元。
8年前黃信彰意外入行,從學界跨足業界,從此發掘隱藏在工廠內的觀光金礦。
他融合企劃、設計、多媒體與包裝,將高深製程變成有趣體驗,讓工廠轉為娛樂事業,扭轉過去「銷庫存」、「衝買氣」的休息站印象,成功打造蜜蜂故事館、紙箱王、蜡藝彩繪館、麗嬰房等觀光工廠,在舞台下領受,踏實的成就感。
在他手中,規劃設計的觀光工廠逾50家,包括蜜蜂故事館、冠軍磁磚、黑橋牌香腸、大同醬油等,個個成績斐然。但幕後藏鏡人也是最寂寞的人,「常1個禮拜環島2圈,開車4~5小時到客戶那裏,只聊1、2個鐘頭就走。最後做完了,把舞台還給他們,自己還是默默無名的那個。」
2006年,他接觸養蜂場「茂盛」,業主程錡人稱「亞洲蜂王」,全年營收早就破億元,沒什麼必要做觀光。但2006年消基會抽查市售蜂蜜,發現7成都摻假,氣得蜂王決定自創通路,成立觀光工廠。 客戶原本設定要做博物館,卻沒什麼收藏,於是他以蜜蜂為主題,定名「蜜蜂故事館」,讓遊客來這裡聽養蜂人的故事、實際接觸不叮人的蜜蜂,中間加入「紙箱王」合作,將蜂蜜轉為文創商品,獲得空前成功。
黃信彰把製造業注入文創新生命,帶來另一種營運模式,一群新銳的品牌經營者卻懂得團結力量大,結合眾人之力,一步一腳印的為台灣文創產業的輸出努力著。
2008年,顏瑋志跟陳靜亭兩個人一同成立了CAMPOBAG(希嘉文化),透過組織創意市集,帶著設計人出國擺攤,打開文創工作者的眼界和市場,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活力。至今,CAMPOBAG已帶領近400名台灣設計師和藝術家到過澳門、新加坡、雲南、廣州擺攤參加,版圖拓展到英國倫敦、東京,十月初要到重慶發展。
曾做過廣告公關、行銷企劃,但顏瑋志一直在找尋「什麼是自己想要做的事」,展開創業之途。從「擺攤」開始,創立CAMPOBAG,推廣創意市集,「但這個創意市集不只是通路而已!」他們做藝術經紀,推廣Co-Working,「我們是一家協助『個人』『持續經營』的創作社群公司。」在完成創意市集的跨國連結,開始思索能否長期經營的過程中,接觸到了都市再生計畫(URS),於是進駐迪化街的老屋,打造「基地」,營造一個共享、舒服的創作環境,「我們希望透過彼此創作的作品,啟發、並鼓舞更多人加入創作的行列!」
目前,CAMPOBAG的業務涵蓋原創市集推廣、創作圖像加值、產品開發、行銷諮詢等面向,希望推廣萌芽中的原創品牌,幫助它們茁壯。當然,要堅持理想並不容易,但一步步看到合作設計師們的成長和蛻變,正是陳靜亭能樂此不疲的原因:「因為有存在感,讓我願意繼續做下去。」
陳靜亭尤其記得,有個很想從事「手抄紙」創作的大學生,因為畫地自限,遲遲沒有行動,但CAMPOBAG與學校的合作課程中,激發她將想法化做設計,讓她從「學生」多出一個「設計師」身分,終於創立自有品牌「日出小姐」。
「生活的敵人就是猶豫不決的自己,」陳靜亭引用日出小姐所設計的明信片箴言,有感而發地說。
顏瑋志也說,台灣設計師自我包裝的能力,雖然尚不及歐美,但他更珍惜台灣特有的熱情,比如先前在英國,有台灣設計師索性運用「包粽教學」,邀請英國設計師包粽子、吃粽子交流,用美食打破國界的限制。
陳靜亭和顏瑋志自認,他們所做的事情很平凡,「我們只希望提供年輕人發聲的管道。」讓更多人藉助CAMPOBAG的一臂之力發光發熱,被全世界看到!
(原文出自2013/10/13 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