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困境肇因:決策者難以管理轉型
[轉載自天下雜誌]
全球股市土石流似乎暫時止住了,構成金融風暴的條件似乎也並不存在。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 全世界經濟之所以面臨困境,是因為決策者難以管理轉型。
最初,它看起來沒什麼大問題;至少在一開始時,中國股市下跌還有可能會被誤認為健康的泡沫修正,畢竟那是全球泡沫化最嚴重的股市。然而,這股亞洲吹出的重跌之潮,力道卻不斷增強,情況也變得非常令人擔憂。週一收盤之時,上海股市下挫8.5%,為8年來最大的單日跌幅,從跌幅限制來看,那已經非常接近單日跌幅的極限;中共傳聲筒《人民日報》也稱之為「黑色星期一」。這股焦慮從中國向外擴散,日經指數下跌4.6%,歐洲股市下跌4-5%,道瓊開盤重挫超過1000點,隨後雖有所回升,但主要指數仍舊下跌約4%。Eurofirst 300指數的當日表現為2009年以來最差,德國DAX在2015年的漲幅全數歸零。
苦痛亦延伸至股市之外。從南非到馬來西亞,新興市場貨幣呈現大貶;原物料價格節節敗退,油價降至6年半低點,彭博原物料指數也掉至1999年以來的最低點。表現好的,只有美國、德國政府公債等避風港資產;就連黃金都呈現下跌:以黃金做為擔保來購買股票等資產的投資人,得出脫資產才能補足保證金。
最直接的2個問題就是,造成市場震動的原因為何,以及投資人應該要多擔心。第一個問題不難回答:中國和聯準會。先從中國開始;這次連鎖反應的近因,就是人民幣於8月11日出乎意料地貶值,自那時至今,全球股市市值已蒸發超過50兆美元。中國股市週一重挫,似乎是因為上週五的數據顯示中國工業活動大幅減緩,以及中國政府無法在週一祭出大膽的、新的市場干預手段以支撐股市。
中國成長前景走低和人民幣貶值,也為其他新興市場帶來壓力,特別是那些成長倚賴中國原物料需求的國家。新興市場的另一個壓力來源則是聯準會;聯準會讓全球經濟預期,9月將出現近10年來首度升息。美國貨幣政策走緊,造成大型新興經濟體的資本流入減少,也造成美元升值,讓擁有美元負債的企業和政府更難償債。
全球經濟正處於重要的轉型期,富有經濟試圖讓政策回歸正常,中國則試圖帶動經濟再平衡。目前來看,決策者難以管理這次轉型,如此壓力亦動搖了市場。
那麼,我們應該多擔心此事?今年上半,中國股市出現驚人漲幅,出現重挫實在算不上令人意外。中國股市重挫應該放進其脈絡來看:上海綜合指數仍舊較一年前的水準高出43%。市場混亂帶來的衝擊效應有限,至少短期是如此;儲存於股市的中國財富相對較少,大多財富是放在最近幾個月已趨於穩定的不動產。此外,中國政府尚未使用最強力的干預手段,例如,中國政府仍有調降存款準備率的空間。
另一方面,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再次上演的機會並不高。亞洲政府的體質已增強許多,也更有能力渡過這類難關。在1990年代引發風暴的緊盯匯率,大多已經被自由浮動匯率取代,外匯存底更多,金融系統更為健全、管理亦更加完善。2008年式的崩盤應該也不會再次出現。目前的全球銀行系統已經比金融風暴前夕健壯許多;風險性資產訂價錯誤,以及金融機構間那環環相扣的弱點,在2008年助長了恐慌,但今日並沒有這些問題。
然而,就算不必恐慌,我們也還是有理由擔憂。中國的根本問題已然浮現,而中國經濟佔全球GDP的15%,更佔全球成長的一半左右。中國政府管理市場波動和動物本能的能力成為討論焦點,代表中國有可能會陷入日本式經濟停滯。中國政府推動結構性改革,目的即為促進經濟再平衡;若中國政府以終止結構性改革應對市場混亂,中國成長大幅減緩的機會亦將增加。
全球市場潰退,或許也標誌著2000年前後開始的新興市場成長潮之終。從巴西到土耳其和哈薩克,新興市場指數和貨幣大跌只是進一步證明,中國成長、低利率、原物料價格大增這3股新興市場成長動力來源已然消退,發展中國家得開始面對其後續效應;那不見得會以大規模金融風暴的形式現身,不過,成長長期走緩仍舊會十分痛苦,若成長走弱導致政治失穩,情況就更是如此。
新興市場步履蹣跚、中國經濟再平衡尚未完成之際,富有經濟體也成了唯一的經濟成長引擎。這樣的前景十分令人憂心。歐洲復甦仍未站穩腳步,而且相當倚賴出口。美國較為健康,然而,即使美國銀行體質改善、消費者負債程度比過去10年都要低,美國經濟在全球GDP的佔比,已經比不上1990和2000年代;當時,美國家庭常常是全球的最後一道購物防線。
更重要的或許是,富有世界刺激經濟的空間已經極為有限。利率依舊處於低部,負債和赤字的水準也讓政府無法施展打擊衰退的支出政策,而且目前各界根本不支持這樣的政策。1998年,亞洲風暴吹向美國市場之時,聯準會立刻調降基礎利率75基點;現在的聯準會已無法重施故技,市場陷於昏迷,至少有一部分是在反映此現實。
早在週一的混亂之前,陰鬱的前景就已經放在眾人眼前,但大多數人似乎並不認為,它會這麼快就帶來如此嚴重的影響。(黃維德編譯)
關鍵字: 股市 匯率 股災 貨幣 新興市場
文章來源: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