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
2010/07/30 16:11
瀏覽644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引用文章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焦慮有哪些症狀?

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焦慮有哪些症狀?
【文、圖/摘自《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艾蒙.博恩 博士著/大寫出版】

你可以藉由焦慮的正反兩面來了解它的性質。如,從數方面可以看出焦慮與害怕並不一樣。當你害怕時,你害怕的東西通常就是立刻出現的、明確的、外在的物體或情況。

像,你害怕無法準時、害怕考不及格或害怕被某位你想取悅的人拒絕。但相反的是,當你覺得焦慮時,通常你不知道你在焦慮些什麼?

跟怕一個具體的物體或情況不同的是,你可能會想到某件沒有馬上出現或在遠處的危險。你可能對未來、對你週遭的安全或對眼前的不確定感到憂心。或者你也可能對於控制不住自己或控制不住某些情況而感到焦慮。或當你面對一個特別的挑戰而有些不祥的事要發生時會感到隱隱約約的擔心。

焦慮打亂了你所有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種生理上的、行為上的及心裡上的瞬間的反應。在生理階段上來說,焦慮有著身體上的反應如心跳快速、肌肉緊繃、噁心、口乾、或出汗。就行為階段來說,它可使你無力做事、無法表達自己或處理每天所發生的事。在心理上呢,焦慮是恐懼和擔心的主角。最嚴重的時候,即使你怕得要死或快要發瘋,你還是會覺得自己被撕裂。

焦慮可以在以上三個階段影響你的這件事實,對你努力的與它奮戰有一種重要的啟示。完整的與焦慮奮戰的計畫必需有三個要件。你需要學習如何降低心裡上的反應,減少逃避的行為及改變因為自言自語造成擔心的行為一直存在的這種情況。焦慮發作時的形式不同,強烈的程度也不同。可以從只是一點點不舒服的疼痛到心悸、出汗、暈眩、迷惘及害怕而感到全身都恐慌發作。焦慮發作前並沒有任何徵兆,通常是因為憂鬱而引發,這種稱為「漂浮性的焦慮」(free-floating anxiety),或是說得再嚴重點,是不自由主的「恐慌發作」(panic attack)。

倘若焦慮症的發作是因為某些特別的徵兆,這就稱為「情境性的焦慮」(situational anxiety)或「畏懼性焦慮」(phobic anxiety)。

情境性的焦慮不是指每天都會煩惱的事,而是煩惱的事不成比例或不切實際。如果你對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看醫生或參加社交活動都會過度的擔心,那你就患有「情境性的焦慮」。然而實際上當你開始逃避這些情境時,你的「情境性的焦慮」就轉換成「畏懼性焦慮」:例如你不敢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害怕去看醫生、或不想一起去參加社交活動。換句話說,「畏懼性焦慮」就是「情境性的焦慮」再包括持續性的躲避這些情境。

通常焦慮就是一直在想些特別的情境。像你會對可能發生的事感到沮喪、你必需面對一些困難的或甚至令人害怕的情境,所以你就得了所謂的「預期性焦慮」(anticipatory anxiety)。預期性焦慮就比較溫和的方式來說與「普通的擔心」沒什麼兩樣。擔心可以定義為對未來的情況期盼有個不愉快的結果。但有時候預期性焦慮愈來愈嚴重就變成預期性恐慌(anticipatory panic)。

「不自由主的焦慮」(spontaneous anxiety)或恐慌與預期性焦慮(恐慌)有很大的不同。不自由主的焦慮通常是因為瞬間憂慮到極點,然後再慢慢消退。通常它在五分鐘內到達高峰,再花一小時或更久的時間慢慢消退。然而預期性焦慮是先設想一個威脅感的情境、再慢慢堆積對它的恐懼,這種恐懼感會持續得很久。你會花上一小時或更久的時間想到發狂,一直想到你累了或想到其它的事來轉移你的注意力。

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對抗焦慮:漸進式肌肉放鬆法
【文、圖/摘自《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艾蒙.博恩 博士著/大寫出版】

只要能找到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你就可以按照下列步驟做:

一開始,先做三個腹式深呼吸,再慢慢呼出。呼出時,想像你身體裡的壓力開始流出。

握緊拳頭七到十秒鐘,然後再放鬆十五到二十秒鐘。其它肌肉組群也要有相同的時間間隔。

舉起前臂與肩同高,緊繃二頭肌,停住…再放鬆。

伸直雙臂,緊抱雙肘,緊繃三頭肌,也就是你上臂下方的肌肉,停住…再放鬆。

儘量揚起眉毛,緊繃前額的肌肉。停住…再放鬆。想像眉毛在放鬆時變得很平滑也很鬆弛。

緊抓眼皮以拉緊眼睛附近的肌肉。停住…再放鬆。想像深度放鬆的感覺傳送到眼睛四週所有的區域。

張大嘴巴,拉緊下巴,伸展下巴二旁附近的肌肉。停住….再放鬆。讓你的嘴唇和下巴放鬆。

轉過頭,拉緊脖子後面的肌肉,就像你要用頭碰背(但要小心肌肉群別受傷)。只要專注於拉緊脖子的肌肉。停住….再放鬆。因為這部分特別的緊。「拉緊再放鬆」這樣的循環最好做兩次。

做幾次深呼吸,再調整頭倚靠的位置及其重量。

聳起肩膀,拉緊,就像要碰到耳朵一樣。停住…再放鬆。

把肩胛骨向後推,拉緊附近的肌肉,就像要把二邊的肩胛骨碰在一起。停住這種緊繃,再放鬆。因為這部分特別的緊。你最好重複「拉緊再放鬆」這樣的動作連續兩次。

然後深呼吸,拉緊胸的肌肉。停住十秒鐘,然後慢慢鬆開。想像你胸中過多的壓力隨著呼氣而散開。

吸口氣,拉緊腹部肌肉。停住…再放鬆。想像放鬆的浪潮漫過你的肚子。

弓起下背部,再拉緊。(如果你的下背痛,可以省略這段運動)。停住…再放鬆。

收緊臀部。停住…再放鬆。想像你臀部上的肌肉鬆垮垮、軟綿綿。

把大腿上的肌肉往膝蓋擠推。因為大腿肌肉與臀部相連結,所以臀部和大腿一起緊收。停住…再放鬆。感覺大腿的肌肉平滑而且完全放鬆。

腳趾伸向自己來拉緊小腿的肌肉。(小心收縮,避免抽筋)。停住…再放鬆。

腳趾向下捲,拉緊整個腳。停住…再放鬆。

現在你自己想想全身是否還殘留有任何壓力?如果還有些特別的地方仍有壓力,在那個肌肉群的地方重複一次或二次「拉緊再放鬆」的循環動作。

現在,想像一波波放鬆的浪潮慢慢地襲捲你的全身,從頭開始漸漸地滲透到每一吋肌肉群,一直到腳趾。

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該吃多少?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
【文、圖/摘自《這樣過活,焦慮自然消失!》/艾蒙.博恩 博士著/大寫出版】

一直到最近,大部分營養學家都提倡要吃高量的複合碳水化合物(如全穀物、麵糰及麵包),最好能占上你攝食的總卡路里的百分之七十之多。

主要的原因是太多油脂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還有太多蛋白質會使得身體過酸和過毒。理想的一餐應包括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油脂,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蛋白質,剩下的就是碳水化合物。

但在過去幾年,也有些研究證據反對吃高量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因為碳水化合物是身體用來製造糖或葡萄糖的原料,一種身體還有腦用來燃燒的糖。胰腺分泌胰島素是為了將葡萄糖傳送到細胞中。而吃高等的碳水化合物表示身體會製造更高階的胰島素,過多的胰島素對某些身體最基本的賀爾蒙和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反效果,特別是對製造前列腺素和血清素。

簡言之,吃高量甜的東西、穀類加工食品、麵包、麵糰,甚至穀粒(如米)或高澱粉質瓜菜(如胡蘿蔔、玉米及馬鈴薯)會使胰島素升高,且使其它基本系統不平衡。

但解決之道不在於完全不吃複合碳水化合物,而是按比例減少到與所吃的蛋白質和油脂的量一樣,這樣就不會增加每餐中的卡路里總數。如此,你不會吃到過高油脂或蛋白質的一餐。

攝取適量、與油脂或蛋白質有關的每餐中的碳水化合物的量,你反而可以繼續有節制的吃油脂或是蛋白質。理想的比例是百分之三十的蛋白質,百分之三十的油脂,以及百分之四十的碳水化合物,而且植物來源的油脂及蛋白質優於動物來源的油脂及蛋白質。

主張減少攝食與油脂及蛋白質有關的碳水化合物比例這個建議,是由一位齊爾斯(Barry Zears)博士提出來的。他認為焦慮和情緒紊亂通常包括神經傳遞素不足,特別是血清素。如果氨基酸不能穩定的供應,身體就無法製造神經傳遞素(特別是血清素),因為氨基酸是從蛋白質中粹取而來。

不論你是否同意齊爾斯的方法,或是選擇採用前述「四比三比三」的飲食比例,我都大力建議你每餐都吃些蛋白質(最好是魚,有機家禽,豆腐,天貝,蛋白質粉或豆類及穀粒)。另一方面,注意每餐的蛋白質不要超過百分之三十,特別是肉,雞或魚,這些會使你的身體過酸。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書籍閱讀或簡介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