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和土風舞的世界
大體上每個人做一件事,總可以找到某些誘因。我會研究啤酒除了和當時的工作環境有關,另外一個因素其實更為重要,那個因素就是土風舞。
1993年九月我奉派到慕尼黑參展以前,我知道和啤酒相關的唯一的一首舞是「啤酒桶撲克舞」(Beer Barrel Polka)。在Internet未發明以前,要追查這首名曲的典故非常困難,現在已經輕鬆多了。
「啤酒桶撲克舞」的作曲者是捷克音樂家,作曲家和樂團領隊賈羅米爾。威佛達(Jaromir Vejvoda),1902年3月28日出生於捷克,1988年11月13日逝世於捷克的次布拉斯拉夫(Zbraslav)。他是威佛達家族的第三代,這個家族以作曲和領導樂團著稱於捷克。1934年,威佛達接受樂譜出版商約翰霍夫曼威(Johann Hoffmann We)的邀請,為夫拉德密爾提姆(Wladimir A. Timm)以及伐塞克柴曼(Vasek Zeman)撰寫的歌曲「沒有回報的愛」(Skoda Lasky-Unrequited Love)作曲配樂。
1939年,「沒有回報的愛」由美國出版商夏比洛。伯恩斯坦(Shapiro Bernstein)買下版權,並由作詞者路易伯朗(Lew Brown)和提姆改寫歌名為英文的「啤酒桶撲克」和填上英文歌詞後,正式在美國公開發行。1939年的美國在小羅斯福總統的卓越領導下,擺脫「經濟大蕭條」的恐慌,向經濟與政治大國的目標大步邁進,國內景氣空前繁榮,音樂界和影劇界受到鼓舞,迭創佳績。「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翠堤春曉」(The Great Waltz)等名片,都是當紅暢銷狂賣的作品,電影的全球狂賣也讓「啤酒桶撲克」直接坐享其成,一發行便紅遍全美國。
「啤酒桶撲克」在美國紅透半天邊後,與捷克隔壁的德國音樂界才如夢初醒,趕緊向原出版商買下版權,由德國作詞者克勞斯。李希特(Klaus S. Richter)改寫成德文的「羅莎蒙德」(Rosamunde),做為當時發行的一部電影的主題曲。
1993年九月,我因參加四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技術大展」,首度來到「蘭德勒」的故鄉,巧逢年度的重頭大戲「慕尼黑啤酒節」,同時在展覽會場對面的廣場盛大展開。當晚我在著名的「宮廷啤酒館」(Hofbraeuhaus),聽到旋律非常熟悉的歌曲而大吃一驚,立即向館內工作人員追查曲子來源,那首歌曲名稱叫做「慕尼黑的宮廷啤酒館」(In Muenchen steht ein Hofbraehaus),正是「蘭德勒」的本尊,乃柏林的作曲家維加。嘉伯里爾(Wiga Gabriel)於1939年造訪慕尼黑啤酒節時,創作的作品並送給「宮廷啤酒館」當賀禮,此後「宮廷啤酒館」便把這首名曲當成「館歌」(HB-Song),在啤酒館內和慕尼黑啤酒節時演唱。
這首曲子改編成舞曲時,命名為「屋鎚蘭德勒」(Haushammer Laendler)。台灣在引介這首舞曲時,用的是「巴伐利亞蘭德勒」(BAVARIAN LAENDLER)這個英文名,中文則簡稱為「蘭德勒」。
事實上,維加。嘉伯里爾當年創作了不少所謂的「啤酒節歌曲」(Bierfest Lieder),除了「蘭德勒」以外,還有一首以華爾滋形式寫成的「喝吧,喝吧,年輕的弟兄們,喝吧!」(Trink,Trink,Bruederlein Trink!)也非常知名,這首曲子後來被吳培揚老師編成「笑咪咪」。
啤酒節通常是探訪啤酒音樂和舞蹈最好的活動場所。德國音樂和德國啤酒一向著稱於世,為啤酒所創作的音樂作品數量極為眾多龐大,另外又將各時期創作的各類名曲安排在啤酒節中表演,因此遊客在啤酒節聽到的名曲非常廣泛,並不限於傳統啤酒音樂而已。下列曲目就都曾經被編成土風舞:
1。「永恆的維也納」(Wien bleibt Wien),由比德邁雅(Biedermeier)時期著 名的作曲家約翰許拉梅爾(Johann Schrammel)創作的進行曲,在土風舞中稱為「維也納前進舞」。
2。「蘭德勒擊鞋舞」(Schuhplattler)是一首啤酒節必定表演的傳統經典舞蹈。
3。「舊友進行曲」(Alte Kameraden)土風舞中的名稱相同。
4。「薇麗亞之歌」(Vilja-Lied)是輕歌劇「風流寡婦」中最著名的詠嘆調,土風舞改編為「月下花影」(Moonlight Saunter)。
5。「舞會的精靈」(Ballsirenen)其實就是土風舞中的「風流寡婦」。
6。「薇莉塔華爾滋」(The Veleta Waltz)在土風舞中稱為「華麗舞」。
7。「嫉妒」(Jelousie)土風舞改編為「阿根廷探戈」。
8。「吉普賽公主」(Czardasfuerstin,又名Gypsy Princess)被張慶三老師編成「豪華華爾滋」。
9。「維也納普拉特遊樂場」(Wiener Praterleben)被張慶三老師編成「花月良宵」。
10。「小夜曲」(Frasquita Serenade)「風流寡婦」作曲者雷哈爾(Franz Lehar)另外一部較不出名的作品的插曲,土風舞同名。
除以上介紹的以外,還有很多值得繼續追蹤瞭解。這些資料都是我這三十年來的珍貴收藏,希望藉由本文推廣出去,讓大家認知到土風舞活動的本質是非常多元化和生活化的。推廣土風舞的目標,不僅教大家學會跳舞,更要能進一步和真正的生活與文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活動不但增添更多內涵,也將更為活潑有趣。(本文寫於2003年6月)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