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特的啤酒館
知名作家師瓊瑜在她的文章「濱海小鎮」中,談到曾為了撰寫長篇小說的需要,專程飛到英國肯特探訪小說中女主角的故鄉,我去肯特則是專程為探訪那裡知名的啤酒館。二個原本不相識的台灣人,因為不同的理由來到同一個地方,也算是「殊途同歸」吧。
肯特在英國的東南部,面積2900平方公里,介於北海(North Sea)和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交會處,劃分成13個「區」(Borough或District)和「市」,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坎特伯利(Canterbury),全銜為「坎特伯利市」(City of Canterbury)。肯特是英國最接近歐洲大陸的地區,開發得很早,也是英國最常與外國發生戰爭的區域,位於多佛的「多佛城堡」(Dover Castle),便曾見證了數百年來無數血腥殘酷的爭奪戰。
肯特與倫敦(Greater London)的二個區(London Borough of Bexley,London Borough of Bromley)為鄰,距離倫敦市中心很近,從維多利亞車站搭乘火車進入肯特郡的範圍,祇要30分鐘車程,十分方便。肯特的西部除了倫敦的二個區,還與Surrey郡為鄰,其西南部則與「東蘇塞克斯郡」(East Sussex)相望。
肯特與歐洲大陸之間隔著英吉利海峽,形成一道絕佳的天然屏障,十八世紀末掘起的拿破崙,以英國為其征服歐洲的最大障礙,然終其一生都無法突破英國的防線,逐夢未成。希特勒在二次大戰初期,曾用戰機猛轟倫敦和肯特,造成嚴重的破壞,卻也一直圓不了征服英國的夢。
以上都是關於肯特的一些「普通知識」,我要說的卻是肯特的啤酒館。許多人都知道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啤酒館,是在諾丁罕市中心的「前往耶路撒冷之路」(Ye Olde Trip To Jerusalem),據說這家啤酒館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Crusade)的1189年便已開張,接待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旅客,此說頗令人懷疑,卻無法證實,祇有任其自吹自擂。但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啤酒廠,確實是從肯特開始,則無人置疑。這家名為「涅瑪牧羊人」(Shepherd Neame Brewery)的啤酒廠,位於「史威爾縣」(Borough of Swale)的「費佛夏姆鎮」(Faversham)的中心,創立於1698年,再過幾年就屆滿四百個年頭了。
英國自羅馬時代開始有啤酒館的傳統,是後來稱為Inn或Tavern的源頭,除了販賣自家釀製的「麥酒」(Ale),還提供住宿的客房,以服務過往的旅客。早期的麥酒並沒有使用啤酒花做為防腐劑,因此沒有苦味,但保存期限不長,無法大量釀造。直到中歐地區的啤酒花於十五世紀中傳進英國,英國傳統的麥酒釀造方式才有所改變。中歐地區的啤酒花傳進英國的第一站,就是身為英國國教的重鎮坎特伯利,位於坎特伯利附近的費佛夏姆,在此後的幾百年間逐漸取代坎特伯利的地位,成為肯特郡啤酒花種植的中心,再延伸到其他地方。加了啤酒花的麥酒也逐漸和歐洲大陸融合,通稱「啤酒」(Beer)。
如果祇為了探訪一家啤酒廠,千里迢迢跑一趟肯特,確實令人難以置信,所幸英國多彩多姿的啤酒文化,足夠彌補這一路的辛勞。我趁著費佛夏姆鎮舉辦「第十二屆費佛夏姆啤酒花節」(12th Faversham Hop Festival)的機會踏上肯特之門。
以往祇聽說有「啤酒節」,卻在費佛夏姆這裡頭一回見識到「啤酒花節」,算是夠新鮮的噱頭。「費佛夏姆啤酒花節」已經舉辦十一屆了,我才從網路中得知第十二屆的日期,
距離1992年第一次的英國自助旅行,相隔十年之後才有第二次的機會,所以來之不易,也就倍覺珍惜。啤酒花節的舉辦場地設在主要的西街(West Street)和主街(Main Street)上,從火車站一下來便看得到,費佛夏姆人口才18,000人,是個迷你小鎮,卻有不少古蹟,以及數不清的啤酒館,令人無法不嘖嘖稱奇,這麼多的啤酒館如何生存?這恐怕才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
我來肯特主要是參觀啤酒花節和這家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啤酒廠,品嚐啤酒廠免費提供的啤酒。英國的傳統啤酒雖然通稱Ale,然而實際上他們並不叫Ale,而叫Bitter,是「苦味酒」的意思,每家啤酒館都有,而且供應的啤酒廠還很多,看吧檯上的「啤酒頭」(Beer Tap)就知道,大多數還是「現釀」(Draught)的。偶而供應國外進口的啤酒,稱為Guest Beer。
啤酒花節期間,每家啤酒館和每家商店都會用啤酒花做裝飾,如同「慕尼黑啤酒節」一樣,到處看得到啤酒花。綠色的啤酒花帶有輕微的苦味,要很靠近才聞得到,長在花田(Hop Garden)的啤酒花,高度可達五、六公尺,又長又重,慶典要用的啤酒花,都是當天一大早花農從花田中剪下來的,長度約三公尺,塞滿一車運到慶典的現場販賣,許多人買回家做裝飾。啤酒花是啤酒原料中最為昂貴的,
連現場販賣的啤酒花也不便宜。我花了三十英磅買了一大串,裝在背包裡帶回台灣,通關時也沒有人懷疑。回到家時啤酒花全都枯了,但水份還在,老婆將啤酒花放在架子上風乾,有客人來時我們總要仔細的展示一番。
然後我再搭乘火車前往坎特伯利,在「朝聖者旅店」(The Pilgrims Hotel)待了一晚。這家私人經營的老旅館,從十六世紀就出現了,真是驚人!我在下午三點鐘抵達時,一樓的啤酒館已經坐滿了人,我祇好拿著一杯Bitter到他們的花園坐下歇息。旅館距馳名全球的坎特伯利大教堂祇有三百公尺遠,我走過去仔細的瞧個夠,也不過花個一小時而已。這家旅館很小,卻五臟俱全。隔天我起得很早,進到餐廳時祇有老板娘在,她很熱心的為我準備標準的「英式早餐」(English Breakfast),可能是我吃過最美味的英國早餐吧。
然後我離開坎特伯利,前往艾許福特(Ashford),抵達市中心時才早上九點鐘,當天是星期天許多商店都休息,我找到著名的「肯特人」(The Man of Kent)啤酒館,當然便無緣見面了。我再前往多佛,原本想住在「哈!小不列顛」(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作者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提到的「邱吉爾旅館」(Churchill Hotel),卻因為沒有事先訂房而無緣進住,改到一家破舊的B&B,卻因此發現了外觀極為優雅的啤酒館「白馬」(The White Horse),他們美味的烹調使得一切的不圓滿,都得到了最好的回報。【End】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