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爾海姆市市徽的故事
如果你曾經耗費過許多心血研究過和探訪過一個城市,便很難不對那個城市
產生濃厚,甚至是矛盾複雜的感情。德國巴伐利亞邦的克爾海姆縣市對我而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克爾海姆市(Stadt Kelheim;City of Kelheim)是德國巴伐利亞邦克爾海姆縣(Landkreis Kelheim;County of Kelheim)的縣治所在地,全球知名的「藍色多瑙河」(River Danube)與阿特穆河(River Altmuehl)在此交會,形成著名壯麗的「阿特穆河谷自然公園」(Altmuehltal Natur Park;Altmuehl Valley Nature Park),多瑙河繼續前行,距離羅馬尼亞出海口,注入黑海(Black Sea),還有二千六百多公里遠。
長久以來,我一直把焦點放在維也納,直到最近幾年研究啤酒文化的緣故,才將注意力轉移到維也納以外,多瑙河沿線的城市,克爾海姆市在此機緣下躍進了我的眼簾。對台灣旅遊業而言,克爾海姆稱不上是個具有致命吸引力的觀光景點,所以長期以來幾乎不曾聽說哪個旅遊團去過克爾海姆。我會注意到它全是啤酒的功勞,因為這裡居然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啤酒花產地哈勒道」(Hopfenland Hallertau),就不得不讓人暗自驚奇。
克爾海姆縣的「縣徽」(Kreiswappen)由三部份組合而成。上面的藍白二色菱形格子代表巴伐利亞,玫瑰花瓣代表「威爾騰堡公爵」(Weltenburg),銀色和黑色的部份代表阿本斯柏格市(Stadt Abensberg),此地在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時代,是個直屬帝國管轄的「自由市」(Freiestadt)。
克爾海姆市的「市徽」(Stadtwappen)制定於1950年,是從早期的市徽(1280-1292年之間)轉化而成的。由一座城牆,二座高塔,和代表多瑙河的波浪組合而成,最後在二座高塔之間鑲上代表「維特斯巴赫家族」(Wittelsbach Family)的小型徽章,代表維特斯巴赫家族對此地長達近七百年的統治權。
克爾海姆市和克爾海姆縣長久以來就是巴伐利亞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從1523年到1809年的二百多年期間,克爾海姆使用的徽章圖案就以葡萄樹和維特斯巴赫家族的徽章組合而成。
到1809年時,巴伐利亞已經由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公國」,升格為「巴伐利亞王國」(Kingdom of Bavaria),克爾海姆的新徽章也由國王馬克西米連一世(King Max I Joseph von Bayern)頒發。新的克爾海姆徽章以維特斯巴赫家族的徽章為底,在維特斯巴特家族徽章上加上戴著王冠,手持權杖和長劍的金色雄獅。
新的徽章從1809年使用到1950年,再換成現在的市徽。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