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是一座建城2200多年歷史的城市,據載,福州最早的城是西漢初閩越王無諸建的都城冶城。然而,穿越在繁華的都市,何處覓得傳說中的無諸故城?
史載,福州冶城範圍大致在屏山以南到冶山一帶。閩越國都無諸城,就在福州市鼓樓區鬧市中的冶山,在這裡已經多次發現宮殿遺址。2013年到2015年,福州市建地鐵站時的兩次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兩期建築台基,在台基上發現了水井、陶窯、散水、河道等遺迹,並出土了一批鋪地磚、筒瓦、板瓦等建築材料,其中有龍紋、“萬歲”瓦當,並有一件鐵錨,說明這裡就是西漢閩越國都城冶城的宮殿區,現在已經建成冶山春秋園,成為人們遊覽和懷古的好去處。
冶城,就是無諸故城,也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鑄劍鼻祖歐冶子鑄劍的地方,歐冶子曾在這裡鑄出了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把名劍。如今在古城內還保留有一角古城牆和許多摩崖石刻,尤其是當年歐冶子鑄劍淬火的劍池、試劍石和劍光亭等文物和建築,增添了冶城文化古韻。
歷史逾越千年,古國早已消逝,但其跡猶存。“越王故國四圍山,雲氣猶屯虎豹關。銅獸暗隨秋露泣,海鴉多背夕陽還。”元朝薩都剌一首《越台懷古》,道出千年閩越國的滄海桑田。
春天裡,冶山春秋園內古榕依然枝葉茂盛,花卉斑駁,綠意盎然。鼓樓屏山地鐵站出站口,立着一尊閩越王無諸將軍的塑像,他全身披着戰甲,氣宇軒昂,英氣逼人。石碑上刻着“無稽故城”幾個字,表明這一帶就是當年的無諸故城了。
順着石條鋪就的小徑前行,來到劍池前的水榭《喜雨軒》,朱漆灰瓦,飛檐翹脊,古色古香。一幅對聯是錄近代著名學者、詩人陳衍描寫福州三坊七巷的詩句:“移花分竹剛三徑,聽雨看山又一樓”,表明當年的無諸故國是一景緻幽雅去處。亭內棲息着幾位懷古的老人,他們在小聲交談着無諸故城的千年風雲,敘述着流傳在民間有關無諸故城的美麗故事。建在劍池中的劍光亭更是一座精巧別緻的亭台,昔日長滿水草的劍池,如今已種滿池荷花,引來了不少嘻戲的白鷺;一口被風化的古井面石片已經脫落,一尊站立在劍石旁試劍的歐冶子塑像,彷彿在向人們悄悄訴說著冶城當年的輝煌。
一場春雨剛過,冶山春秋園被澆濕的草坪像一塊綠油油的巨幅地毯,園內墨綠蔥蘢的樹上,繁花滿枝,爭相鬥艷,斑駁交織;滿園清新空氣,飄來浮動的暗香。我聞到了春天氣息和沁入心脾的泥土的芳香。我深深呼吸着園內一塵不染的空氣,清洗了五臟六腑,感到心曠神怡。漫步園內縱橫交錯的一條條石塊小徑,我不由沉思:也許腳下的小徑還刻着無諸將軍的雄風和他揮師出征的戰馬蹄印,似乎還能聽到萬馬奔騰的得得馬蹄聲響由近而遠……
柔和的春陽沐浴着百花盛開的冶山春秋園,泥喃低飛的燕子繞着晨練的老人和三三兩兩牽手春遊的青年男女轉圈,在草坪上戲耍的娃娃不時在追逐着翩翩起舞的蝴蝶,歡快的笑聲在花叢中輕盈飄蕩。而他們中又有多少人能了解曾經的冶城是怎樣一座莊嚴神聖的城市?在冶城考古出土的西漢時期最多的是“萬歲”瓦當,其中有捲雲“萬歲”、“常樂萬歲”、龍鳳紋“萬歲”3種,證明當年冶城的建築等級有極高的規格,其中出土一件龍紋瓦當,造型古樸,做回首狀,性兇悍,表現出閩越國人的彪悍。
徘徊春秋園內,睹物思古,漫漫思緒越過了千年。每一段歷史都值得我們珍惜,每一次駐足、每一次凝望,彷彿都走過那段歷史,讓我感受到無諸故城歷史文化的深遂博大。早在公元前334年,楚威王興兵伐越,殺越王無彊,越國覆滅,王孫流散。越王勾踐遠世後裔之一的無諸,率着散軍和自己的家人進入閩地,以冶山為中心建立了閩越國,建立起福州這塊土地上第一座城池——冶城,使之成為了福州城發展的根基與起源。
花木扶疏的冶山春秋園,沁入心脾的野花芳香讓我感到精神振奮。我在尋訪這個逝去千年的古國,我在尋訪這座逾越千年的故城。這裡每一處遺留的文物都值得我們去懷古,每一件文物都流傳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每一塊土地都留有一首不朽的詩篇。
眼前一座飛檐翹脊的亭台署有“歐冶亭”牌匾,這是北宋熙寧二年(1069)光祿卿程師孟任福州知府時為歐冶池蓋的。他還親自寫了一篇《歐冶亭記》:“余至州之明年,新子城。城之東北隅,灌木陰翳,因為開通,始問此水。或對曰:歐冶池。予竊嘉其跡最古,且愛其開闊清冽。又池之南,隴草盤紆、喬林古木、滄洲野色郁然城堞之下。於是亭閣其上,而浮以畫舫,可燕可游。亭之北跨濠而梁,以通新道。既而州人士女來游不絕,遂為勝概。”短短一百多字的碑記,記錄了當年冶山的旖旎風光與冶城的盛況,給後人留下了多少神往與遐想……
一口方形面積十餘畝的池塘碧波蕩漾,這就是當年歐冶子鑄劍時的劍池。一泓清明透徹的池水,托起了碧綠的蓮葉和綻開着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荷葉上站立着一隻美麗的翠鳥,一雙犀利的目光死死盯着浮出水面的獵物,它冷不丁地會潛入水中叼出一隻活蹦亂跳的魚兒,讓在一旁觀看的孩童拍手嘻笑不已。池旁的幾株古榕蔭翳蔽日,縱橫的根須有序地垂向水面,它們就像幾位歷史老人向遊客敘述着無諸故城的滄桑。可能是受到光照射的方向還是因為臨池吸收水份的原因,這幾株枝繁葉茂的古榕把枝桿伸向池面,密匝匝的樹葉掩映了半個池塘,微風中飄飄長須輕拂水面漾起碧綠的波紋,引來了許多白鷺翩翩盤翔,我彷彿聽到了“遲日江山麗,春風野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的吟哦。
凝視在劍池旁全神貫注試劍的歐冶子塑像,我似乎感受到了他生出的一股逼人的英氣。這位著名冶鍊家當年受越王委派來到這裡煉劍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是否知道這座古城正因為他的到來而成了一座冶城,從而將福州市的歷史寫進了春秋時代?歷史雖然遠去,但留下了史跡卻難以磨滅。冶山附近如今雖然被房地產開發成連片樓宇,但至今仍保留有一段破落的古城牆和許多摩崖石刻成為人們追逐歷史的記憶,也因此流傳着一段鑄劍大師的冶山鑄劍佳話。
冶山又名泉山,山雖然不高,但風景幽美,吸引了歷史以來許多達官顯貴和文人墨客的眼球,紛紛登山潑墨揮毫,吟詩作賦、鐫刻文字。拾級登上冶山,蔭翳蔽日的古樹成林,掩映着上山的石砌小徑,兩邊野花爛漫。沿途懸崖上依然清晰地鐫刻着許多書法墨寶、詩詞文章,形成了泉山上最具特色的“泉山摩崖題刻”,遺留下的古迹彷彿是在向人們娓娓訴說著冶山春秋。
順着曲折石階向上攀登,從大樹枝葉間濾下的一縷縷光線中仍可見到“一曲”、“二曲”、“山陰亭”等許多摩崖石刻。尤其是峰頂一塊藤蔓交覆的巨石上赫然鐫着“獨秀峰”三字,讓人回味當年冶山是何等的雄峻和壯美!
佇立獨秀峰上俯瞰古老的冶城,如今已是一片繁華的鬧市,縱橫寬闊的馬路上車輛往來馳騁,往來行人熙熙攘攘。據專家介紹,曾經有史料記載冶山原有“泉山堂”,相傳當年清朝大文學家紀曉嵐任福建提學使時曾題楹聯“地迥不遮雙眼闊,窗虛只許眾峰窺”,然而,歷經數百年歷史風雲變幻,古迹已經不復存在而令人遺憾。而 岩頂的“玩琴台”題刻,據說曾經是閩越王鼓琴處。久久佇立“玩琴台”題刻前,回味千年歷史,似乎仍能聽到閩越王無諸撫琴飄出的悠揚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