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07/01/15 21:23
瀏覽767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阿根廷城市、聯邦區。位於拉布拉他河(Rio de la Plata)西岸,距大西洋240公里(150哩)。據傳16世紀西班牙水手以其主保聖人聖瑪利亞•布宜艾利(Santa Maria del Buen Aire)之名稱當地港口。該市是全國商業、工業、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城市居民稱作「港民」。面積︰聯邦區200平方公里(77平方哩);都會區3,877平方公里(1,497平方哩)。人口︰聯邦區約2,904,192(1999);都會區約12,582,321(1991)。


景觀
城市位置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位於平坦肥沃的彭巴大草原的東北邊緣。地處巴拉那河(Parana River)寬闊的三角洲與拉布拉他河匯合處。拉布拉他河形成都會區的東部和北部邊界。城市中心位於俯視拉布拉他河的一面絕壁上,南面為里亞丘埃洛(Riachuelo)河,河岸為該城市的另一片高地。城市其他地區位於幾條河流經過的氾濫平原上,實際上沒有明顯的海拔。



氣候
  氣候溫和,這是拉布拉他河沿岸平原氣候的特徵。夏季炎熱潮濕,平均氣溫23℃(73℉)。冬季氣候溫和而潮濕,平均氣溫11℃(52℉)。5∼9月有霜降,降雪極少。



城市布局
  都會區分為1880年成立的聯邦區和周圍的郊區。聯邦區人口占都會區人口的1/3弱,郊區不斷吸引工業界人士和居民,因而這一比例有所下降。市下分區,區大體相當於舊的居民區或地方行政區。市中心建於原有的殖民地基礎之上。街道狹窄,成90°角,呈方格狀。



  現代城市從五月廣場向外擴展,該廣場為一有歷史意義的廣場,兩側有18世紀建造的市政廳和通常稱為玫瑰莊園的政府大廈。玫瑰莊園面朝西,在直接通往國會廣場和國民議會大樓的寬闊的五月大街上。殖民時期的另一紀念性建築物——都會區大教堂也在五月廣場。殖民時期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其餘遺跡多在廣場以南的聖特爾莫(San Telmo)南區,這些遺跡已修復和重建。


居民
  布宜諾斯艾利斯通常稱作拉丁美洲中歐洲人最多的城市。居民基本上是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來到阿根廷的西班牙和義大利移民的後裔。也有人數眾多的其他民族,如德國人、英國人、來自中歐和東歐的猶太人,以及中東諸國人民。天主教是主要的宗教。



  自從1930年代以來,這一城市的大多數移民來自阿根廷北部,那裡的人口主要是梅斯蒂索(mestizo,印第安和歐洲混血種)。今日,梅斯蒂索人占都會區人口的1/4至1/3.梅斯蒂索人多住在城市中最貧窮的地區、貧民區和偏遠郊區。


經濟
  布宜諾斯艾利斯為國家主要港口,對阿根廷經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該國過分依賴農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國家主要的消費、加工和航運中心。



  布宜諾斯艾利斯港是南美洲最大的港口。來自世界各地的船隻駛入此港,卸下機械及耐用的消費品,運走穀物或諸如食油等農業副產品。



工業
  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的重工業發展比阿根廷其他地方快得多。國家1/3以上的工業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製造業半數左右的就業機會在這裡。主要工業包括食品加工(肉、魚和穀物)、金屬品製造、汽車裝配、煉油、印刷和出版,以及紡織品、飲料、紙張和化學物品製造。服務業占都會區就業的20%以上。這一地區的電和天然氣能源的消耗量占全國消耗量一半以上。在城市內,大的工業和製造業企業多在巴拉卡斯(Barracas)區,但現在越來越集中在南郊。



金融和商業
  該城市實際上壟斷了這一國家的金融活動。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各家銀行擁有該國銀行存款的最大分額,其中大部分為外國投資商所有。阿根廷共和國中央銀行控制聯邦的金融系統。布宜諾斯艾利斯設有股票交易所和肉、牛、水果及穀物專門市場,為國家最主要的牲畜和商品貿易中心。金融區集中在五月廣場正北面。



交通運輸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城市運輸系統屬全世界優良之列,偶而也發展獨特的小型公共汽車。外出者只要走一條街就可找到公共汽車,往往還有幾路公共汽車可供選擇。地下鐵路系統是為1940年代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設計的,已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城市的需求。



  公路系統包括幾條高速公路,從市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展,同環繞該市大部分地區的帕斯(Paz)將軍大街相連,形成輪輻狀。其他主要大街連接市中心的五月廣場和周圍的居民區。該市為境內各條主要鐵路的終點。還有郊區電車使該市與蒂格雷(Tigre)鎮和莫雷諾(Moreno)鎮相連。埃塞薩(Ezeiza)國際機場位於城市外的埃斯特萬•埃切維里亞(Esteban Echeverria)郊區。


行政與社會狀況
政府
  市政府由總統任命的市長和選舉產生的市議會領導。然而市議會和市長的立法權力和行政權力是有限的。城市實際上由共和國總統控制,國民議會最終負責制訂與城市有關的法律。城市畫分為多個行政區,有的行政區大體上相當於傳統的地方行政區。每個行政區有一個居民區會議,或稱委員會,處理居民區事宜。



公共設施
  幾乎所有公用事業設施均由全國性政府機構控制,這些政府機構是獨立於市政府的。市政府只負責修築和維修人行道及公園。由於人口成長,房屋建築沒有控制,公用事業吃緊。



  衛生設施——自來水供應、排水、下水道——由國家衛生工程總局負責,總局為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大部分地區服務。電力、天然氣和電話等公用事業也由政府部門提供。



教育
  阿根廷人屬世界教育水準最高之列,「港民」可進入國家最好的學府。小學和中學以居民區為基礎,政府管理國家重點中學,作為大學的預備學校,這些中學及其他中學,包括天主教教會或其他宗教教派管理的許多學校的學生都以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1821)為目標。此外,城市內還設有貝爾格拉諾(Belgrano)大學,莫龍(Moron)大學、阿根廷天主教大學和薩爾瓦多大學。


文化生活
  布宜諾斯艾利斯在全國各種活動中獨占鰲頭,最明顯的是首都的文化生活,造形美術很活躍,在聖大菲大街之外的卡爾佛羅里達(Calle Florida)一帶和附近,或在聖特爾莫區經過改建的雅緻的殖民時期房屋中有數十個陳列館。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拉丁美洲主要的出版中心之一,有各種各樣的報紙,包括幾種外文報紙。



表演藝術
  城市中最重要的劇院是科隆劇院(Colon Theatre),它既是歌劇院,又是國家芭蕾舞團和國家交響樂團總部的所在地。聖馬丁市劇院可同時上演三台劇,設有一個藝術陳列館;阿爾維亞爾(Alvear)總統劇院幾乎天天有戲上演。另一個著名劇院是塞萬提斯國家劇院。業餘劇團很活躍,拉博卡(La Boca)有一個露天劇場。民族歌舞(penas)很流行。



博物館和圖書館
  該市的博物館——其中幾家博物館由市政府管理——收藏了各種各樣的蒐集品。貝爾納迪諾•里瓦達維亞(Bernardino Rivadavia)阿根廷自然科學博物館收藏了品種繁多的化石,並設有一個科學研究所。全國美術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大師和阿根廷畫家和雕塑家的作品,全國裝飾藝術博物館蒐集了許多綴錦製品和古玩。伊薩克•費爾南德斯•布蘭科(Isaac Fernandez Blanco)市立西班牙——美洲藝術博物館在一個複製的殖民時期房屋中陳列了古代銀器。國立圖書館設在北區的一所現代大廈中,為該市最大的圖書館。



娛樂
  該市環以綠地,其中有廣場、公園和林蔭大道。在開墾的氾濫平原上修建了兩個大公園——里亞丘埃洛谷(Riachuelo Valley)的阿爾米蘭特•布朗公園(Almirante Brown Park)和拉布拉他河畔的特雷斯德費布雷洛公園(Tres de Febrero Park)。帕萊爾莫(Palermo)公園是歷史最久的。



  騎術運動十分流行,特別是馬球,馬球已成為全國性的運動。在馬背上進行的另一種人們喜愛的運動是「帕托」(pato),其來源可追溯到在彭巴大草原游牧的印第安人。最流行的全隊配合的體育運動是足球,市內各處的公園和空地中均可見有人踢足球。體育設施包括市的汽車跑道、動物園和植物園、大學校園、公共浴室和各種航海俱樂部和體育俱樂部。


歷史
早期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最初是1536年由西班牙人門多薩(Pedro de Mendoza)率領的一支遠征隊發現的,門多薩遂任拉布拉他河區第一任總督。此居民點不久即落入當地印第安人手中,供應缺乏,倖存者們沿河岸退到有防禦工事的居民點亞松森。將近50年後,加拉伊(Juan de Garay)率領一支人數更多的遠征隊又回到這一地區,他在里亞丘埃洛河口處於1580年重建了聖瑪利亞•布宜艾利。城市四周的大片土地分給遠征隊隊員,他們立即擁有了適於畜牧的牲畜,這些牲畜自從被原來主人留下後已經成倍增長了。



  在將近200年中,布宜諾斯艾利斯發展並不快。這是一個相當好的海港,但受到在美洲的西班牙王室的嚴格控制,只有指定的幾個港口可用於貿易。整個拉布拉他河地區成為祕魯總督轄區的一部分,由利馬管理。在總督轄區內,只有利馬附近的喀勞(Callao)港獲准同西班牙商人貿易。實際上布宜諾斯艾利斯已淪為窮鄉僻壤。



  布宜諾斯艾利斯同總督轄區中其他人口集中地相距甚遠,因而此城市只同王室的行政當局有零星的接觸。該市逐漸以廣泛的放牧和違法貿易為基礎發展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總督轄區的其他地方則或多或少把注意力集中在被稱作上祕魯(現玻利維亞)的安地斯地區採礦業。



  「港民」沒有因被冷落而落難,反而繁盛起來。在17世紀後25年和18世紀的前50年,居民點沿巴拉那河向西北方向擴展,這一地區土壤肥沃,有許多大小河流經過,可作灌溉用;走私者駕駛的小船可以方便地在這些河流中行駛,到達河畔的許多農場和牧場,到18世紀初,阿根廷輸出數以千噸計的糧食、數以萬張計的牛皮,以及數以噸計的牛肉乾去巴西北部和加勒比海島上的種植園。英國人是這種違法貿易的資金和運輸工具的主要來源。



  到18世紀中期,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一個興旺——雖然仍是適度的——商業集散地,居民近2萬人。從里亞丘埃洛河向北有狹窄的泥土街道,街道旁建有房屋。原先的港口已為淤泥堵塞,現在停靠該港的較大船隻當時只能在岸外下錨。但是這一地區的經濟成就是不容置疑的,在1776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拉布拉他河新總督轄區的首府。當時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外界貿易是合法的,雖然王室仍試圖控制其發展及模式。由於上祕魯的一些主要採礦城鎮現在畫在總督轄區內,銀為最貴重的出口貨物。正式的貿易顯示出布宜諾斯艾利斯已是總督轄區的行政中心。西班牙成為該地區主要的貿易夥伴。



獨立的首都
  在1806和1807年,當地民兵擊退英軍的兩次進攻,標誌著阿根廷民族主義歷史的初聲,該市獨立精神的發揚光大。1808年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其兄約瑟夫•波拿巴在馬德里出任國王,許多「港民」如同王國各地的人民一樣,開始重新考慮他們同王室的關係。市議會1810年5月與西班牙和總督政府斷絕關係,於5月25日宣布效忠新的統治集團。



  下一個10年中的突出事件是該市同這一地區其他地方發生分裂。內地幾乎沒有人願意仿效布宜諾斯艾利斯,直至1816年,在土庫曼(Tucuman)召開的一次大會上,其他省宣布獨立,成立了一個臨時政府,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為拉布拉他河聯合省首府。在將近30年中,這些省在不穩定的停火中聯合起來,實行聯邦制,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及其後方地區在其中行使了中央當局在新國家中所有的權力;內地省分獲准可以自行其是。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於這一安排而備受折磨的正是這些內地省分,它們在1851年結成聯盟,企圖用武力改變力量均勢。它們成功地驅逐了「港民」領袖羅薩斯(Juan Manuel de Rosas),但是未能有效地改組國家。10年以後,「港民」在軍事領袖米特雷(Bartolome Mitre)領導下,通過設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把他們的願望強加於內地。當該市1880年成為聯邦首府時,這一事態發展得到正式承認。



  1850年後,由於利害關係的加深,「港民」和內地之間的政治鬥爭更為緊張。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的轉變,以及技術方面的巨大進步使歐洲市場發生巨大變化,開墾阿根廷的肥沃平原是很有經濟效益的。所需要的只是有勞力來種地和有資本來支付把產品運到港口的費用。資本大多來自英國。勞力大多來自西班牙和義大利。在不到30年間,土地得到改造。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阿根廷已成為世界上農產品主要出口國之一。



  鄉村的經濟變化使城市的特性出現了三個基本變化。第一,人口有了改變。以前被吸引到該國來的移民原本希望在這一土地上定居,現在卻發現不可能買到土地,遂遷回城市,到港口和市郊的屠宰場去找工作。



  城市中的第二個明顯變化是巨額財富落入個人手中和歸於國家。以前建造的大廈都是以法國城堡為模型的。今天在這些大廈中居住的是政府部長或外國政府的大使。這時,他們是巨額財富的國際象徵。



  第三個重大變化是城市的具體布局。為了籌備1910年5月慶祝第一次宣布獨立一百週年紀念,市議會決定完全仿效拿破崙三世強加於巴黎的城市改革,修建一個地下鐵路系統,和一個從市中心輻射出去的寬闊大道的交通網絡。計畫規定,每隔四條街修建一條東西走向的大道,每隔十條街修建一條南北走向的大道,而且規定按照香榭大道的模式,修建全世界最寬闊的大道。相當一個街區寬的長街道依正式的國家獨立日取名7月9日大道,於1930年代穿過這一城市,1937年10月正式通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年代建造的基礎設施一直用到現在。城市中心的寬闊大道多是在20和30年代修建的,繼續承受著車輛交通的重擔,五條地下鐵路中只有一條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修建的。雖然城市的基礎設施十分吃緊,但城市結構仍是依循19世紀出生的一代領導人設想的模式。



現代城市
  自從20世紀中期以來,有三個重大的事態發展影響了城市的特徵。第一個事態發展是國際移民在1930年後實際上停止了。此後,都會區對勞力的需求基本上靠來自內地的移民——梅斯蒂索人血統的阿根廷人,他們的存在引起了同「港民」們的衝突。這些人來自阿根廷西北部,或鄰近的國家烏拉圭、巴拉圭和波利維亞。



  第二個事態發展起因於梅斯蒂索人的移動,他們發現內城的貧民窟太擁擠了,遂在製造業機構附近郊區無人占領的土地上定居,這些製造業機構可提供許多就業機會。這些梅斯蒂索人建立起第一批貧民區。該市新移民的種族差別加劇了30、40和50年代都會區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中特有的社會衝突。許多新移民後來成為人民主義領袖庇隆(Juan D. Peron)的堅定的追隨者,他在1943年一次軍事政變中執政,1946∼1955年任總統,1973年再次任總統,至1974年去世。



  這一世紀後50年的第三個重要的事態發展是汽車和小型公共汽車取代了電車和火車,成為城市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布宜諾斯艾利斯同許多其他西方大城市不同,尚未有環行高速公路網。到20世紀末,現有的街道網已達到車輛交通的飽和程度,由於交通擁擠和道路堵塞加劇了現代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些日益嚴重的缺點,改進其他交通方式已勢在必行。1979年修建了都會區鐵路,以解決首都的交通問題,取得一些進展。在以後幾年城市和郊區當局合作,實施了擴建鐵路和使用電氣化火車的計畫。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