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不要成為電腦的奴隸
2011/03/09 11:56
瀏覽79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不要成為電腦的奴隸


共收到3333份禮物


格勞秀斯 (1583~1645)Grotius, Hugo (1583~1645)
知識分類:世界歷史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2 次


格勞秀斯﹐肖像畫﹐M. J. van Mierevelt繪;現藏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By courtesy of the Rijksmuseum, Amsterdam
   

原名黑赫‧德赫羅特(Huigh de Groot)。荷蘭法學家、人文主義者和詩人。11歲時進入萊頓大學。青少年時隨奧爾登巴內費爾特出使法國。他留在當地學習法律,並出版了一部關於政治的書籍(1598)。後擔任荷蘭的史官,記述荷蘭反西班牙的鬥爭。格勞秀斯逐漸捲入政治,他撰寫保衛荷蘭在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權利,主張一切國家都擁有自由出入公海的權利。1607年任荷蘭省檢察長。1608年因資助奧爾登巴內費爾特被莫里斯親王逮捕監禁。1621年越獄逃到巴黎(藏在書箱中)。10年後他返回荷蘭,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威望。他的法學著作提出國家是由自然法所約束的理念。他的巨著《戰爭與和平法》,對戰爭處理的規定條例,是對現代國際法的最早的偉大貢獻。他也出版了許多古典學術的翻譯和著作。


費茲傑羅 (1896~1940)Fitzgerald, F(rancis) Scott (Key) (1896~1940)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3 次

亦譯菲茨傑拉德。美國小說及短篇故事作家。曾在普林斯頓大學就讀,但因成績不好而退學。1920年與受人敬重的阿拉巴馬州法官的女兒姍爾達‧賽瑞(1900~1948)結婚。作品包括早期的小說《塵世樂園》(1920)和《美麗與毀滅》(1922),故事集《幻滅爵士年代》(1922)和《所有悲傷的年輕人》(1926),抓住了爵士年代粗俗和令人眩惑的承諾。他最傑出的作品《大亨小傳》(1925;1926、1949、1974年拍成電影;2001年拍成電視電影)是一部描述美國人財富和墮落的故事,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1924年他和姍爾達移居法國的里維耶拉僑民區,這裡成了他小說《夜未央》(1934;1962年拍成電影)的背景地。他的功成名就讓他們倆迷失了方向,費茲傑羅開始嚴重酗酒。珊爾達於1932年精神崩潰,再也沒有完全康復,餘生大部分在療養院裡度過。1937年費茲傑羅移居好萊塢從事電影劇本寫作;其經歷激發他創作《最後大亨》(1941;1976年拍成電影),但沒有來得及完成。費茲傑羅在44歲時因心臟病去世。


高斯 (1777~1855)Gauss, Carl Friedrich (1777~1855)
知識分類:自然科學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2 次

原名約翰‧弗里德里希‧卡爾‧高斯(Johann Friedrich Carl Gauss)。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雙親貧窮,他卻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神童。十幾歲時,他已經做出驚人的證明。他出版150本以上的書籍,也做出代數基本定理(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最小平方法、高斯-喬登消去法(矩陣方程式求解)、鐘形曲線或高斯錯誤曲線(參閱正態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等重要貢獻。在他死後,人們找到他尚未出版的許多重要報告──只因這些報告沒有達到他的高標準要求。他對非歐幾里德幾何學的發展在幾十年裡不曾受到注意。高斯也對物理學和天文學做出重要貢獻,並率先把數學應用於引力、電力、磁性。他也發展出電位理論和實分析的領域。他與阿基米德和牛頓一樣,是古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霍桑 (1804~1864)Hawthorne, Nathaniel (1804~1864)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2 次

美國小說家和短篇故事作家。出生於麻薩諸塞州賽倫的清教徒家庭,深受道德堅定的影響。在寫了幾部表現平凡的作品後,創作出一些非常傑出的短篇故事,如《我的親戚莫里訥少校》(1832)、《羅傑‧馬爾文的葬禮》(1832)和《小伙子布朗》(1835)。故事集包括《故事新編》(1837)、《古宅青苔》(1846)和《雪影》(1851)。最出名的小說是《紅字》(1850),描寫殖民時期新英格蘭的一樁通姦事件,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帶有七個尖角閣的房子》(1851)是描述一個世代受到詛咒的家庭故事。晚期的作品包括《福谷傳奇》(1852)和《玉石雕像》(1860)。霍桑是一個寫作技巧純熟的文學巨匠,也是諷喻故事和象徵主義的大師,名列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海頓 (1732~1809)Haydn, Franz Joseph (1732~1809)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5 次

奧地利作曲家。原本想當神職人員,但在8歲時就被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選入唱詩班,學習演奏小提琴和鍵盤樂器。離開唱詩班後,他開始靠教學和演奏小提琴為生,同時艱苦研究對位及和聲方面的理論。後來獲得梅塔斯塔齊奧的注意,把他引薦給作曲家波爾波拉,他幫波爾波拉處理雜務,波爾波拉則以教他音樂來抵換。海頓開始打入上流社會,1761年成為埃斯泰爾哈吉家族大宮廷裡的音樂總監,此後一直為他們工作。在這個藝術發展較為孤立但擁有優越資源的職位上,海頓享受了自由創作實驗之樂,也不得不成為原創作曲家。到了晚年,他已是當代國際公認的偉大作曲家。他的重要作品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音樂體裁,其優雅動人心弦的作品兼具了風趣與嚴肅、通俗與創新。他是第一個偉大的交響樂作曲家,作有106首交響樂,其中包括最後12首「倫敦交響曲」(1791~1795)。他是實際發明弦樂四重奏的人,共作有68首弦樂四重奏,奠定了四重奏藝術的基礎。和唱作品包括14首彌撒曲和神劇《創世記》(1798)、《四季》(1801)。他也作有47鋼琴奏鳴曲,以及125多首為類似大提琴聲的上低音號作的優美曲子。海頓是塑造古典音樂風格的重要人物,他的朋友莫札特和學生貝多芬都深受其影響。


甘地 (1869~1948)Gandhi, Mohandas K(aramchand) (1869~1948)
知識分類:世界歷史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5 次

別名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主義的傑出領袖, 20世紀非暴力運動的倡導者。在宗教氣息濃厚的家庭長大,他把宗教寬容和「不害」(ahimsa, 不殺生)視為理所當然。他在英國攻讀法律,但對成為成功的律師似乎缺乏自信。後來在南非一家印度公司任職。他在那裡熱心提倡印度人的權利。1906年他首次採行不合作主義(satyagraha)運動,即非暴力抵抗的手段。他在南非的成就使他揚名國際,1915年返回印度,在幾年內即成為爭取印度自治的全國領袖。到1920年,甘地的影響力已經超越迄至此時的印度其他任何政治領袖。他把印度國民大會黨改造為印度民族主義的有效政治工具,並在1920~1922年、1930~1934年(包括發動人民到海邊拾鹽以抗議政府壟斷的重要遊行)和1940~1942年進行非暴力抵抗的大型運動。1930年代他也發起反對歧視印度「不可接觸者」階級的運動──他改稱這些人為「哈利珍」(Harijan, 字面意思是「神之子女」),加強教育鄉村印度人民,並提升家庭手工業。1947年印度獲得自治地位,但這塊次大陸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事實讓甘地極感失望,因為長期以來他一直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統合而努力。1947年9月他以絕食方式結束加爾各答的暴動。他以「聖雄」(Mahatma, 意為偉大的靈魂)聞名於世,博得數以百萬計的人民衷心愛戴。1948年1月他被一名狂熱的年輕印度教徒射殺。


加西亞‧洛爾卡 (1898~1936)Garcia Lorca, Federico (1898~1936)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2 次

西班牙詩人和劇作家。他曾學過文學、繪畫和音樂,後來創辦了茅屋劇團公司,也兼任導演和音樂作曲,這家公司把古典劇介紹給鄉下觀眾。他是個實驗詩人,因出版了《吉普賽謠曲集》(1928)而成名,該詩集將他的音樂、詩作及心靈的衝動抒情地結合起來;和他後來的作品相同的是,其主題和概念是來自民間傳統。1934年為朋友創作的《鬥牛士輓歌》(1935)是洛爾卡最偉大的詩篇,也被譽為現代西班牙文學中最優秀的哀歌。他的三幕詩劇包括《血姻緣》(1933)、《葉爾瑪》(1934)和《貝爾納德‧阿爾瓦的家》(1936),以最後一部最有名,是其經典之作。後來在西班牙內戰期間,未經審訊即慘遭法西斯主義者槍殺。


蓋希文 (1898~1937)Gershwin, George (1898~1937)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2 次

亦譯格什溫;原名雅各布‧蓋希文(Jacob Gershvin)。約從6歲起開始聆聽爵士樂現場演奏。10幾歲時他擔任歌曲宣傳員(於錫盤巷彈鋼琴為潛在客戶說明曲目),並於1916年發表第一首歌曲。1919年,他寫的《斯萬尼》一曲由喬爾森演出,大獲成功。《啊呀呀露西爾》(1919)這套舞台劇讓蓋希文初嚐走紅滋味。樂團指揮懷特曼為他空前成功的管弦樂作品《藍色狂想曲》(1924)擔任指揮。這首曲子以管弦樂為背景,加入爵士樂風格(藍調、切分、擬音效),為一革命性創作。蓋希文與作詞的哥哥艾拉‧蓋希文合作,完成首部主要的百老匯音樂劇成功作品《女士,發點善心吧!》(1924)。他們旋即成為百老匯史上最偉大的搭檔之一;他們的音樂劇作品包括《哦,凱!》(1926)、《樂隊奏起來》(1927)、《滑稽面孔》(1927)、《瘋狂的女孩》(1930)和諷刺性作品《我為你歌唱》(1931),是首部贏得普利茲獎的音樂劇。他亦為數部成功的歌舞電影作曲。他最具野心的作品為「民間歌劇」《波吉與貝絲》(1935),乃跟艾拉和小說家海沃德(DuBose Heyward)合作完成。蓋希文的經典作品包括一鋼琴協奏曲(1925)和音詩《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28)。他因患腦瘤早逝。


吉朋 (1737~1794)Gibbon, Edward (1737~1794)
知識分類:世界歷史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英國歷史學家。在牛津大學和瑞士受教育,他的早期著作以法文寫成。在倫敦時成為以約翰遜為首的知識界的一員。在羅馬旅行期間開始產生寫作羅馬帝國興亡史的念頭。 他的《羅馬帝國興亡史》(6冊,1776~1788)記述從2世紀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為止的歷史。該書的結論雖被後來的學者修正,但他的洞察力、對歷史的透徹分析、出色的文學風格,使這部著作成為英語文學中偉大的歷史著作的聲譽持續至今。


喬托 (1267~1337)Giotto (di Bondone) (1267~1337)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6 次


喬托『哀悼基督』(1305?~1306)﹐濕壁畫;現藏義大利帕多瓦的阿雷那小禮拜堂。SCALA/Art Resource, N. Y.
   

首位義大利偉大的畫家,活躍於佛羅倫斯。曾在阿西西、羅馬、帕多瓦、佛羅倫斯和那不勒斯等地為禮拜堂和教堂繪畫。他的生平與作品很少有文獻記載,因此有些作品是否他的真跡以及他繪畫風格的演變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且多屬推測。他在羅馬的作品包括了聖彼得大教堂入口處,已經大量重作的鑲嵌畫《基督在水上行走》,和一幅原為聖彼得大教堂所繪的祭壇畫,現存梵諦岡博物館。在帕多瓦,他的《最後的審判》壁畫裝飾了阿雷那小禮拜堂的西牆,小禮拜堂其他牆面則繪滿了關於聖母和耶穌的生平的敘事性壁畫。後來他為佛羅倫斯的克羅齊教堂的4座小禮拜堂繪壁畫,有兩座保存至今。1334年喬托被任命為佛羅倫斯主教座堂的建設監察官。他設計的鐘塔在他去世後被改建。《榮耀聖母》(1305?~1310)被認為是現存他繪的最重要的畫板畫。喬托在世時享有很高的聲望。他打破拜占庭藝術的不具人格的形式化風格;引進自然主義和人性,三維空間及三維形式,他被推崇為歐洲繪畫之父。其後,義大利的繪畫被其學生及門徒支配。喬托的作品點出了一個世紀之後發展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創新。


歌德 (1749~1832)Goethe, Johann Wolfgang von (1749~1832)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2 次

德國詩人、小說家、劇作家、政治家及科學家。1773年他把第一部戲劇大作《格茨‧馮‧貝利欣根》獻給狂飆運動,1774年獻出《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是當時極受歡迎的作品,他在書中塑造出浪漫主角的原型。1775年來到威瑪,他接受威瑪公爵宮廷派任,並在那裡終老,而他的出現有助於使威瑪成為文學和知識的中心。他的詩歌包括讚賞自然美景的抒情詩,還有反映民間主題的歌謠。在義大利逗留期間(1786~1788),他接觸到古典文化,對他後來的作品有深遠的影響。1794年起,席勒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朋友。《威廉‧麥斯特的戲劇使命》(1795~1796)常被稱為第一部教育小說;多年以後出現了《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歲月》(1821;第二版,1829)。許多早期作品受一系列婦女的熱烈愛情而啟發。他的傑作戲劇《浮士德》(第一部1808;第二部1832),描繪出悲劇浮士德,一個被詛咒要過著無法滿足的生活的怪異現代人物。他還寫過各種作品,論述植物、色彩理論和其他科學題目。晚年他成為著名的賢哲,世界聞人相繼來訪。身為德國浪漫主義最偉大的人物,他被視為世界文學的巨人。


巴爾扎克活了52歲


寫了1000萬字


霍爾齊厄斯 (1558~1617)Goltzius, Hendrik (1558~1617)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荷蘭版畫家畫家和版畫家。他在哈勒姆建立自己的銅版印刷企業,並成為荷蘭風格派版畫的首要大師。他早期的作品包括杜勒(Albrecht Durer)和路加斯‧范‧萊登(Lucas van Leyden)的版畫複製。他最著名的原創性版畫包括版畫《法爾內塞的赫拉克勒斯》(1592?)和明暗對照式木刻版畫《赫丘利斯殺死卡科斯》(1588),還有《羅馬英雄》系列(1586)。他的細密肖像畫是傑出的,而他的風景畫預示了偉大的17世紀風景畫。他在生涯晚期所做的繪畫較不深刻,但他的版畫技巧無人能及。


龔古爾兄弟 (1822~1896, 1830~1870)Goncourt, Edmond(-Louis-Antoine Huot de) and Jules(-Alfred Huot de) (1822~1896, 1830~1870)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法國作家。兄弟倆靠著寡母留下的遺產得以專心於寫作,自1854年起發表一系列社會史著作和藝術評論。他們所著的小說中,享譽最久的要數《翟米尼‧拉賽特》(1864),這是法國第一本描寫工人階級生活的寫實主義小說。他們從1851到1896年間發表的期刊不僅是自傳,也是19世紀巴黎社會與文學歷史的偉大著作。依據哥哥艾德蒙生前遺囑,將積蓄建立龔古爾學院,每年均舉辦法國文壇的最高榮譽的龔古爾文學獎,獎勵在法國文學上有傑出表現的作家。


葛利格 (1843~1907)Grieg, Edvard (Hagerup) (1843~1907)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挪威作曲家。小提琴家布爾(Ole Bull)說服其雙親,送他到萊比錫學習音樂。後在哥本哈根隨加代等學習。在那裡曾受挪威民族音樂理想的影響。作為一個鋼琴家經常演奏,並常為他的太太在獨唱他的歌曲伴奏。他為易卜生《皮爾金》(1867)所寫的戲劇音樂──鋼琴協奏曲(1875),可能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葛利格是當代最受歡迎的人物,仍被認為是挪威最偉大的作曲家。其他作品包括《交響舞》(1897)、《抒情組曲》(1904),150首以上的歌曲以及許多鋼琴作品,包括《66首抒情曲集》(1867~1901)和《自霍爾堡的時間》(1884)。


格里爾帕策 (1791~1872)Grillparzer, Franz (1791~1872)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奧地利劇作家。一生中大多時間投入於公職。早期的悲劇作品有《太祖母》(1817)、《莎孚》(1818)和悲觀主義的《金羊毛》(1821)。《海浪情濤》(1831)常被評為格里爾帕策最偉大的悲劇;另一部傑出作品則是《夢幻人生》(1834),被稱為奧地利的《浮士德》。在其遺稿中發現有另外三部悲劇。他的悲劇後來被視為奧地利舞台劇的最偉大作品。


哈菲茲 (1325~1390)Hafez (1325~1390)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亦作Hafiz。全名穆罕默德‧沙姆斯‧奧德-丁‧哈菲茲(Muhammad Shams al-Din Hafiz)。波斯詩人。曾受傳統宗教教育(哈菲茲指定一位能牢記可蘭經的人),作為宮廷詩人,他曾受幾個設拉子(Shiraz)統治者的提攜保護。他使厄札爾(抒情詩)成為更臻完善的詩體,由6~15個對句構成統一的主題和象徵,但不依靠連貫的邏輯思想。他的詩因語言簡樸、口語化且悅耳著稱,能自然地運用熟悉的意象和格言般的措詞。《迪萬》(Divan)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哈菲茲被認為是波斯最偉大的抒情詩人之一。


韓德爾 (1685~1759)Handel, George Frideric (1685~1759)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4 次


韓德爾﹐油畫﹐據哈得遜(Thomas Hudson)的畫作所繪;現藏倫敦國立肖像畫陳列館。By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原名喬治‧弗里德里希‧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andel)。德國出生的英國作曲家。哈雷的外科醫師家庭出身,他表現出顯著的音樂天才,學習風琴、小提琴和作曲。1703年移居漢堡,在凱澤(1674~1739)領導的歌劇樂團演奏,1705年在那裡創作了第一部歌劇。一位麥迪奇親王邀請他去佛羅倫斯;在那裡及羅馬期間受到樞機主教和貴族的贊助,他完成了多齣清唱劇、神劇和歌劇。漢諾威選侯請他任宮廷樂長(1710),他要求在出任該職之前准許他前往倫敦訪問。他的歌劇《里納爾多》很快的在倫敦完成(1711);此後,他一直留在英國,未再回到漢諾威。1714年德國選侯成為英國的喬治一世;二人間的誤會冰釋,國王是他的贊助人,他成為英國最著名的歌劇作曲家。韓德爾出任新成立的皇家音樂學會的音樂總監,這是一家歌劇院,原本生意興隆直到大眾對義大利歌劇的興趣減低為止。1732年他改編後的神劇《以斯帖》公開演出,這是首齣在英國演出的神劇。其後又演出許多成功的英語神劇,包括了他最偉大的創作《彌賽亞》(1741)。到這時,他已經創作了聖樂清唱劇以及大規模的合唱作品,那是英格蘭最流行的音樂形式。漢德爾也是世界著名的管風琴和大鍵琴演奏家。他的作品有︰近45部義大利歌劇,包括了《朱利奧‧凱撒》(1723)、《奧蘭多》(1733)和《阿爾其納》(1735);神劇包括了《以色列人在埃及》(1739)、《掃羅》(1739)和《耶弗他》(1752);教堂音樂包括了《錢多斯讚美歌》(1718)和《喬治二世加冕讚美歌》(1727);雖然他的音樂主體是聲樂,但他也創作了許多偉大的管弦樂作品,如著名的《水上音樂》(1717)和《皇家火焰音樂》(1749)。


黑格爾 (1770~1831)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1770~1831)
知識分類:人類社會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4 次

德國哲學家。曾擔任教師,後來成為紐倫堡高級中學的校長(1808~1816),接著在柏林大學任教(1818~1831)。他的工作承接康德、費希特、謝林之後,象徵了後康德時期的德國唯心主義的發展顛峰。黑格爾是一個絕對唯心主義論者,他受到重新審視基督教的啟發,並根據自己廣博的知識,在辯證架構下為萬物——邏輯的、自然的、人類的、宗教的——找到歸屬,這個架構一再從肯定命題擺盪到反命題,然後又回到更高更豐富的綜合結論。他的全面體系把哲學置於歷史和文化的所有問題範疇內,其中沒有一樣可再被視為與自身能力無關。同時,它剝奪了所有隱含的要素和問題的自主性,將之減化為一個過程的象徵性表現,即絕對精神對自我的追求與征服。他在他激起的批評反應中的影響與他的正面影響一樣大。主要作品有《精神現象學》(1807)、《哲學全書綱要》(1817)和《法哲學原理》(1821)。黑格爾被視為最後一位偉大哲學體系的創建者。參閱黑格爾主義(Hegelianism)。


海涅 (1797~1856)Heine, (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1797~1856)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3 次

原名哈利‧海涅(Harry Heine)。德國詩人。父母為猶太人,後來因職業關係皈依新教,但在工作上並不認真。他的《歌集》(1827)使他獲得國際的文學聲譽,這是一部苦樂參半的愛情詩集。他的4卷散文作品《旅行記》(1826~1831)為後世作家競相模仿。1831年以後定居巴黎。他針對社會和政治事件評論的文章和研究中有許多是批判德國的保守主義的,結果在德國被查禁,德國還派間諜到巴黎監視他。第二本詩集《新詩集》(1844)反映了他參與社會的狀況。第三本詩集《羅曼采羅》(1851)充滿了令人心碎的哀嘆和對人類狀況所作的悲觀解釋;其中有許多首現在被認為屬於他最傑出的詩篇。他被認為是德國最偉大的抒情詩人之一,他的許多詩詞被一些作曲家如舒伯特、舒曼和布拉姆斯編成歌曲。


多聽一些巴赫吧


亥姆霍茲 (1821~1894)Helmholtz, Hermann (Ludwig Ferdinand) von (1821~1894)
知識分類:自然科學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德國科學家,為19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在接受醫學訓練後,先後到德國幾所大學教授生理學和物理學。他的興趣持續變換到新的學科,其中他把早期的洞察力應用於他所檢視的每個問題。他對生理學、光學、電力學、數學、聲學、氣象學做出重要貢獻,但以他對能量守恆定律的論述(1874)最為聞名。在許多科學家抱持精神觀念的演繹時,他的方法是極憑經驗的。他發明了幾種測量儀器,包括肌動描記器、檢眼鏡、檢眼計。他曾描述體能與體熱、神經傳導和眼睛生理方面。他對液體旋渦的數學分析(1858)是一項壯舉。他在電力學方面的工作為法拉第、麥斯威爾鋪路,但最後被愛因斯坦的工作超越。


希羅多德 (西元前484~西元前420)Herodotus (484B.C.~420B.C.)
知識分類:世界歷史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3 次

希臘歷史學家。曾在雅典居住,然後遷居義大利南部的圖里。他曾遊歷了波斯帝國的大部分地區。所著關於波斯戰爭的《歷史》是古代第一部記敘體的偉大史書。這是一部自成一體的藝術傑作,雜有許多離題較遠的啟發性事物和軼聞的技巧記敘。作品雖有許多誤謬之處,卻是西元前550年和西元前479年間那段希臘歷史的原始資料的主要來源,也是同時期西亞史與埃及史原始資料的主要來源。


赫爾岑 (1812~1870)Herzen, Aleksandr (Ivanovich) (1812~1870)
知識分類:人類社會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俄國作家和政治活躍分子。在莫斯科大學就讀時,他參與了一個社會主義團體,因而被流放到鄉下地方工作(1834~1842)。回到莫斯科後,他立即加入西歐派陣營,但不久轉向無政府社會主義。在繼承一筆可觀的財富後,他離開俄國。在巴黎,他宣布西方制度已「死」,並發展了一種獨特的俄羅斯方式的社會主義理論,即農民民粹主義。1852年他遷居倫敦,創辦自由俄羅斯出版社,並在1857年創立具有影響力的報紙《鐘聲》。這份報紙偷偷被夾帶回俄國,讀者群包括改革者和革命家。1861年當解放農奴法令制定時,他抨擊這個法令背叛了農民。之後轉而把精力放在寫作《往事與沉思》(1861~1867)上,這部散文著作被公認是俄羅斯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希利亞德 (1547~1619)Hilliard, Nicholas (1547~1619)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英國畫家。他是一個金匠的兒子,被培養成為一個珠寶匠。從年輕時候起就開始畫細密畫。1570年,指派為伊利莎白一世畫細密畫。他畫了女王以及她宮廷中一些人,像德雷克和洛利等人的許多肖像。1603年詹姆斯一世繼位時,希利亞德還保持著他的職位,同時他還從事金匠和珠寶匠的工作。他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第一位本土出生的偉大畫家,他把細密畫的藝術推向了發展的頂峰,並一直影響到17世紀早期的英國肖像畫。


荷馬 (西元前900)Homer (900B.C.)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4 次

希臘詩人,是當時最偉大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有關荷馬的生平幾乎一無所悉,據傳是個盲人。古希臘人認為《伊里亞德》和《奧德賽》這兩部偉大史詩的作者就是他。現代學者一般認為荷馬創作了《伊里亞德》,但大概不是以文字記述,而十分有可能是用口頭傳述的,而且對《奧德賽》的創作有所影響。《伊里亞德》記述的是特洛伊戰爭期間,希臘最英勇的戰士阿喀琉斯報復的故事;《奧德賽》則描述奧德修斯在戰後返鄉途中的種種遭遇。這兩部史詩在古典時期提供了希臘教育和文化的根基,它們一直處於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詩作之列。


霍普金斯 (1844~1889)Hopkins, Gerard Manley (1844~1889)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英國詩人。在牛津大學學習後,轉奉天主教,最後成為耶穌會司鐸。他認為寫詩與神職不相稱,於是燒掉年輕時期的詩稿。1875年又開始寫作,但因對宗教的天職與追尋感觀快樂相互矛盾,而陷入緊張困擾。他是最個性化的維多利亞時代作家之一,以豐富的語言、精煉的句法以及對韻律(包括跳韻)的創新著稱。最著名的詩作有《德意志號的沉沒》、《雜色之美》、《上帝的偉大》和《風鷹》。44歲死於傷寒。其作品雖然直到1918年才由他的朋友布立基收集成冊出版,但還是影響了許多20世紀的詩人。


伊本‧赫勒敦 (1332~1406)Ibn Khaldun (1332~1406)
知識分類:世界歷史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全名埃布宰德‧阿布杜拉‧拉赫曼‧伊本‧赫勒敦(Abu Zayd Abd al-Rahman ibn Khaldun)。阿拉伯著名歷史學家。曾在突尼斯、非斯和格拉納達的統治者宮廷擔任官職,1375年從政治中退休後,撰寫了他的傑作《歷史導論》,書中研究了社會性質和社會變遷,發展了一種最早的非宗教性的歷史哲學。他也寫了一部有關北非穆斯林的權威性歷史《訓誡書》。1382年前往開羅,被指派為教授和宗教法官。1400年大馬士革被帖木兒圍攻時被困城中,確認自己和其他數名同僚被安全釋放前,在中亞征服者的軍營待了7個星期。他被視為中世紀最偉大的阿拉伯歷史學家。


卡夫卡 (1883~1924)Kafka, Franz (1883~1924)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3 次

捷克的德語作家。出生於猶太的中產階級家庭,取得博士學位後,1907年起在一個政府的保險單位工作,他工作得很成功卻不愉快,直到1922年因肺結核而被迫退休,兩年後死於該病。他多愁善感,神經過敏,一生中只勉強發表了幾個作品。作品有象徵派小說《蛻變》(1915)、寓言性幻想小說《在集中營裡》(1919)以及小說集《鄉村醫生》(1919)。在卡夫卡死後違反他本人意願而出版的未完成的小說《審判》(1925)、《城堡》(1926)和《美國》(1927)表達了20世紀人類的焦慮和疏離感。卡夫卡的寓言故事混合了怪誕艱澀的常態和幻想,引起人們對它們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卡夫卡身後有很大的名望和影響力,是20世紀歐洲偉大的作家之一。


若斯坎‧德普雷 (1445~1521)Josquin des Prez (1445~1521)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若斯坎‧德普雷﹐Joris van der Straeten繪於16世紀。The Bettmann Archive
   

法國北部作曲家。可能是歐克赫姆(Johannes Ockeghem)的門生。終其一生都是位歌手,在義大利境內巡迴演唱,包括安茹的勒內宮廷(1475~1480)和教廷小禮拜堂(1486~1494)等,直到1504年返回孔代終老為止。若斯坎‧德普雷天賦異稟,能平衡表現繁複的模仿對位法。他留下逾60首經文歌(包括《阿布薩隆》)、約18首完整的彌撒曲(包括《詩詞彌撒》),以及諸多精彩絕倫、義大利式的非宗教合唱曲(包括《格里洛》)等。首位音樂畫家佩特魯奇(Ottaviano Petrucci)曾為若斯坎‧德普雷繪製一本完整作品集,這是其他作曲家都沒能享有的榮耀。若斯坎‧德普雷的身後名望為路德(Martin Luther)等人所證實,為當代作曲家中最偉大者,作品並在16世紀為人大量仿效。


你也多聽一些韋瓦第吧


詹姆斯 (1843~1916)James, Henry (1843~1916)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3 次


詹姆斯﹐攝於1905年。Smith College Archives
   

美國出生的英國小說家。出身紐約市一個顯赫家庭,哥哥是威廉‧詹姆斯,受私人教育。童年開始就經常到歐洲旅遊,1876年後主要住在英格蘭。作品的基本主題是新大陸的鄉土氣和旺盛生機同舊世界的腐敗和精明之間的衝突。《黛西‧米勒》(1879)使他獲得國際聲譽,接著相繼出版《歐洲人》(1879)、《華盛頓廣場》(1880)、《貴婦的畫像》(1881)。《波士頓人》(1886)和《卡薩瑪西瑪公主》(1886)的主題是社會改革者和革命家。在《波音頓的珍藏品》(1897)、《梅西所知道的》(1897)和《碧廬冤孽》(1898)這些小說中,他開始運用複雜的道德和曖昧的心理手法。《鴿翼》(1902)、《奉使記》(1903)和《金碗》(1904)是他晚年寫的最後幾部偉大小說。在《虛構小說的藝術》(1884)中為自己所有的選集作品以及多部文學評論寫序。他的主要技巧革新也許是把焦點聚集在中心人物的個人意識,反映出他感受到那個時代大眾和集體價值的衰微。


賈米 (1414~1492)Jami (1414~1492)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2 次

原名毛蘭阿‧努爾‧丁‧阿布杜勒‧拉赫曼‧伊本‧阿赫默德(Mowlana Nur al-Din 'Abd al-Rahman ibn Ahmad)。波斯學者、神祕主義者和詩人。當代許多伊斯蘭統治者都願捐助他的生活,但他寧可過著簡僕生活,一生大多住在赫拉特。他的散文題材十分廣泛︰從《可蘭經》注釋到論蘇非主義和音樂的論文都有。他的詩作表達了他的倫理學的哲學理論,文詞清新優美。最著名的詩集是《七寶座》。常被稱為伊朗末代偉大的神祕主義詩人。


約翰生 (1709~1784)Johnson, Samuel (1709~1784)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亦稱約翰生博士(Dr. Johnson)。英國文人,18世紀英國傑出的人物之一。書商之子,他短期在牛津大學讀書。在他與妻子興學失敗後,他遷居倫敦。他為期刊撰稿,並受雇為牛津伯爵的大圖書館編目。在辛勞8年之後的1755年,他發表巨大的《英語辭典》(1755),是第一部偉大的英語辭典,也為他帶來聲譽。他繼續為《紳士雜誌》、《世界編年》等期刊寫稿,並且幾乎獨自寫作並編輯雙週刊《漫步者》(1750~1752)。他也寫作戲劇,其中沒有一部獲得演出的成功。1765年他發表莎士比亞的評註版,其中的序文大大有助於確立莎士比亞在文學界的中心地位。他的旅遊文章包括《蘇格蘭西部群島之旅》(1775)。他的《英國詩人傳》(10卷,1779~1781)是重要的評論作品。其他重要作品包括長詩《人類欲望的虛幻》(1749)和哲學故事《拉塞拉斯》(1759)。身為有才氣的談話者,他協助文學俱樂部的創立(約1763年),其中以傑出的成員而聞名,包括加立克、柏克、哥德斯密、雷諾茲。他的格言有助於使他成為最常被引用的英國作家之一。他的同儕包斯威爾寫出約翰生的傳記,為古今最受讚賞的傳記之一。


約翰遜 (1887~1946)Johnson, Walter (Perry) (1887~1946)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美國棒球投手。約翰遜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速球投手,他是側投型的右投手,打擊也是右打者,1907~1927年間,他是美國聯盟華盛頓參議員隊的投手。他是完封的全紀錄保持者(110場),勝場數(416場)僅次於塞揚,並長期保有最多三振的紀錄(3,508次,此紀錄1983年才被打破)。結束球員生涯之後,他先後擔任參議員隊和克利夫蘭印第安人隊的經理。


喬登 (1963~)Jordan, Michael (Jeffrey) (1963~)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5 次

亦譯喬丹。美國籃球運動員。1982年他以新鮮人之姿幫助北卡羅來納大學贏得全國大學總冠軍。1984年被芝加哥公牛隊選中之後,他不但帶領公牛隊奪得6次NBA總冠軍(1991~1993、 1996~1998),更拿過10次得分王和5次最有價值球員的頭銜。他同時是1984和1992年兩屆奧運籃球金牌得主的美國代表隊的一員。1993年他短暫的退休,希望成為職業棒球選手,但在1995年重回公牛隊。1999年他再度退休;在成為華盛頓巫師隊的老闆兼總經理後,喬丹又於2001年重返NBA成為該隊的球員。以世所罕見的彈跳能力聞名全球的「飛人喬丹」,將特技演員般的球技融入勇猛的競爭精神中,被認為是史上最偉大的籃球員之一。在球場上和商場上的成功,使他成為有史以來最知名並最受歡迎的運動員之一。


基頓 (1895~1966)Keaton, Buster (1895~1966)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2 次

原名約瑟夫‧法蘭西斯‧基頓四世(Joseph Francis Keaton IV)。美國電影演員及導演。與父母一起在歌舞雜耍表演中演出(1899~1917),他發展出其特有的喜劇式的跌到、精確的掌握時間,其永無笑容的臉相則成了他終生的標誌。他在電影《屠夫的兒子》(1917)演出後,便與「胖子」阿巴克爾合拍了多部短片(1917~1919)。在成立自己的製作公司(1920~1928)後,他自導自演了幾部經典的默片,如《航海家》(1924)、《小福爾摩斯》(1924)、《將軍號》(1927)和《船長二世》(1928)。他為米高梅公司製作了《攝影師》(1928),但由於他拒絕技術的控制他的電影使得他的事業開始走下坡。他後來參與《落日大街》(1950)、《舞台春秋》(1952)等影片演出。從1940年代晚期他的喜劇演出重受歡迎,迄今他仍被認為是默片時代最偉大的喜劇演員之一。


濟慈 (1795~1821)Keats, John (1795~1821)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3 次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一個馬車行經理的兒子,受正規教育不多。當了幾年外科醫生的徒弟和助手,21歲時完全投入了詩歌創作。他的第一件成熟的作品是十四行詩《初讀查普曼譯荷馬史詩》(1816)。25歲時差點死於肺結核,同年,他寫成了長詩《恩底彌翁》(1818)。在1819年緊張的幾個月裡,寫了許多他最好的作品:幾首很好的頌歌(包括《希臘古甕》、《夜鶯》和《秋頌》)、關於巨人許佩里翁的故事的前兩章以及《無情的美人》。大部分發表在里程碑式的詩集《萊米亞》、《伊莎貝拉》和《聖阿格尼斯之夜和其他詩歌》(1820)中。他的作品裡充滿了逼真的意象、極大的感性美以及對失去的古典世界的光輝的渴望,他的一些最佳作品已列於最偉大的英國傳統文學中。他的書信是所有英國詩人所寫的書信中最好的部分。


甘迺迪 (1928~2004)Kennedy, William (1928~2004)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2 次

美國小說家及記者。曾在紐約和波多黎各擔任記者,1963年回到出生地紐約奧爾班尼,因他認為這是自己文學靈感來源所在。他的小說於奧爾班尼完成且含有當地歷史和超自然元素的有《永不妥協》(1969)、《匪徒輓歌》(1975)、《比利‧費南的偉大遊戲》(1978)和《紫苑草》(1983, 獲普立茲獎,1987年改編成電影)。


格爾達納卡拉 (1201~1300)Kertanagara (1201~1300)
知識分類:世界歷史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2 次

爪哇新柯沙里(Singhasari)王國的末代國王(1268~1292)。他的出生使原本分成兩半的爪哇王國重新復合,其名字的意思即為「國土秩序」。為了抵抗忽必烈的侵略,他開始擴張勢力範圍,娶占婆(越南中部)的公主為妻,派遣使臣去摩羅游(Malayu, 蘇門答臘),並征服巴里。他拒絕向忽必烈進貢,但忽必烈的蒙古大軍到達前,格爾達納卡拉已被藩王殺死。早期的兩部爪哇年代誌對這個國王的形象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描述:一個形容他是個酗酒者和無能昏君;另一個則稱他是個賢明國王,篤信佛教密宗。迄今他仍被推崇為爪哇的偉大君王之一。


卑爾根
Bergen


原名比約格溫(Bjorgvin)。

卑爾根的港口
  挪威西南部霍達蘭(Hordaland)郡首府和港市。其主要港口和商業區位於伸入比峽灣(By Fjord)的一個半島上,北瀕(小船出入的)沃根(Vagen)港灣,南臨(大船來往的)普代灣(Pudde Bay)和大倫蓋加德斯(Store lungegards)湖。
  為奧拉夫三世(Olaf III)1070年所建。約於1100年沃根港北岸建造了一座城堡,卑爾根遂成為重要的商業和政治重鎮。12~13世紀時曾是挪威首都。12世紀建立一個主教轄區。卑爾根為貿易中心長達數百年,出口魚和毛皮,進口穀物及工業品。14世紀德國漢撒同盟商人控制了該城的貿易,其勢力在衰弱的挪威一直持續到18世紀。儘管多次遭到大火(尤其是1702和1916年)的破壞,卑爾根現仍為挪威西海岸最重要港口。為對付火災,建造了磚石結構的房舍並拓寬了街道。
  現代的卑爾根發展了多樣化經濟,主要有漁業、造船及相關產業(維修和設備)、機械、金屬製品和食品加工業。現為挪威第二大城市。著名建築有該市最古老的12世紀所建聖瑪麗亞教堂,包括哈康宮(Hakonshallen,建於13世紀)在內的卑爾根胡斯城堡(Bergenhus fortress)及羅森布蘭茨塔(Rosenkrantz Tower)。後兩大建築於德國占領期間(1940~1945)遭受嚴重破壞。設有一所大學(1948)及挪威經濟和商業管理學院(1936)。西挪威實用美術博物館(1887)收藏豐富。卑爾根是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小提琴家布爾(Ole Bull)、風景畫家達爾(Johan Christian Dahl)和戲劇家霍爾堡(Ludvig Holberg)的誕生地。人口約209,375(2002)。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974200/


http://music.douban.com/review/4334007/


伯格曼你看了嗎?


我有沒有傳過貝多芬全部的協奏曲?


蒙塔萊 (1896~1981)
Montale, Eugenio (1896~1981)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義大利詩人、散文家、編輯和翻譯家。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從事文學活動,協同創辦了一本雜誌、為別的雜誌撰寫文章,並在佛羅倫斯做圖書館館長。他的第一部詩集《烏賊骨》(1925)表達了他對戰後時期的悲觀失望。他在1930和40年代贊同隱逸派,之後其作品變得含蓄而艱澀。他在《暴風雨和其他》(1956)以及後來的作品中展示了不斷提高的技巧、熱情和直率,是他晚期作品的特徵。他的故事和書稿被收錄在《迪納爾的蝴蝶》(1956)中。197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聶魯達 (1904~1973)
Neruda, Pablo (1904~1973)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聶魯達

Camera Press
 
      
 

 
 


  原名內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爾托(Neftali Ricardo Reyes Basoalto)。

智利詩人和外交家。10歲即開始寫詩,20歲時出版了最為人廣泛閱讀的《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1924),該作品因一段不愉快的戀情而啟發。1927年成為榮譽領事,稍後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任領事,晚年則為駐法國大使。在亞洲時開始創作《地球上的居所》(1933, 1935, 1947),該套詩集是他對社會腐敗和人與人間隔閡的傑出觀察。1945年當選為參議員並加入共產黨,後來當政府傾向右翼時被流放數年。《詩歌總集》(1950)是他描寫關於美洲大陸的最偉大史詩,該作品受到惠特曼影響頗深,也是他對其政治信仰所積聚的表達。《要素之歌》(1954)則頌揚日常平凡生活中的主題。197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收檔案


克萊斯特 (1777~1811)Kleist, (Bernd) Heinrich (Wilhelm von) (1777~1811)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德國作家。曾有7年時間在普魯士軍隊服役,當他被控為間諜而入獄時,作品首度引起注意。情節冷酷、感情強烈的劇作《彭忒西勒亞》(1808)包括了一些他最動人的詩作,而《破甕記》(1808)是一部喜劇傑作;接下來寫的劇作包括《海爾布隆的小凱蒂》(1810)、《赫爾曼戰役》(1821)和《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1821)。1811年曾出版了一部8篇技巧精湛的中篇小說集,其中包括《米夏埃爾‧科爾哈斯》、《智利地震》和《O侯爵夫人》。克萊斯特因作品得不到世人的賞識而感到痛苦,後來與一位年輕婦人一同自殺,結束了不快樂的一生,年僅34歲。如今他被公認是19世紀德國第一個偉大的劇作家,他所寫的令人不安且高深難懂的小說為作家們普遍讚賞。


莫泊桑 (1850~1893)Maupassant, (Henry-Rene-Albert-)Guy de (1850~1893)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2 次


莫泊桑﹐納達爾(Nadar)攝於1885年前後。Archives Photographiques
   

法國短篇故事作者。由於普法戰爭,中斷了法律學業。曾志願從軍,這段經歷為他後來的幾部經典作品提供了素材。後任公務員,成為福樓拜的門徒。《羊脂球》(1880)第一次為他贏得公眾的注意,該書恐怕也是他最傑出的作品。在接下來的10年裡,他出版了約300篇短篇故事、6部小說和3本遊記。這些作品猶如一幅廣泛又自然的1870~1890年的法國生活的畫卷,題材包括戰爭、諾曼第農民、官僚、塞納河畔的生活、不同階級的情感問題和預示性的幻想。平常生活很不檢點,25歲前健康就遭到梅毒的侵害,1892年試圖自殺,後被送進精神病院,42歲時死在那裡。他是公認的法國最偉大的短篇故事大師。


拉格朗日 (1736~1813)Lagrange, Joseph-Louis (1736~1813)
知識分類:自然科學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3 次

後稱德勒昂皮爾伯爵(count de L'Empire)。義大利裔法國數學家,對數論及經典力學和天體力學都有重要的貢獻。25歲時即因他寫的關於波的傳播(參閱波動〔wave〕)和曲線的極大值與極小值的論文,被公認為當時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大量著作中包括教科書《分析力學》(1788),是這個領域裡以後諸種著作的基礎。他著名的發現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種微分算子,描述一個系統的物理狀態的特徵;拉格朗日點,指空間的一些點,為一個小物體在兩個大物體的引力場中保持相對穩定的地方。


蘭姆 (1775~1834)Lamb, Charles (1775~1834)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英國隨筆作家和評論家。1792年至1825年在東印度公司當職員。1796年開始成為他姊姊,即作家瑪麗蘭姆(1764~1847)的監護人,瑪麗因精神病發作(後來證實曾一再復發)而殺死母親。以筆名伊利亞在《倫敦雜誌》登出的自傳體短文而聞名,之後並收錄於《伊利亞隨筆集》(1823)和《伊利亞後期隨筆集》(1833)中。在最偉大的英國文學作家中,他包含了一些他對英國文學最具洞察力的文學評論,經常以旁註的形式出現。與瑪麗合編的《莎士比亞故事集》(1807)成為極受歡迎的將劇作重述的兒童作品。


藍恩 (1912~1997)Lane, Burton (1912~1997)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原名伯頓‧利維(Burton Levy)。美國流行歌曲作家。藍恩曾於「錫盤巷」工作,並引起蓋希文的注意。他的曲調自1930年代起便成為百老匯的號召,之後也可在電影裡聽到其音樂,其中包括《百老匯之子》(1942)。他最偉大的成就來自於《芬尼亞人的彩虹》(1947; 電影名為「彩虹仙子」,1968),與作詞家哈伯格合作。他也和勒納合作電影《王室婚禮》(1951)中的音樂。另外一個透過合作而成功的就是和勒納一起創作的《姻緣訂三生》(1965; 1970年拍成電影),這部電影也帶給藍恩生命中最後的卓越成就。


萊文 (1943~)Levine, James (Lawrence) (1943~)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美國指揮家。10歲時與辛辛那提管弦樂團合作,首次獨奏鋼琴。在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隨列維涅(1880~1976)學習鋼琴,隨莫雷爾(1903~1975)學習指揮。1964~1970年任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助理指揮。1971年以客座身分指揮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托斯卡》,1973年就任該劇院首席指揮,1975年成為該劇院的音樂指導,1986年任藝術指導。他將萎靡不振的大都會管弦樂團建設成一個技藝高超的樂團,他自己也被公認為世界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1973~1993年他擔任芝加哥的拉維尼亞音樂節的指揮,2004年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


馬羅 (1496~1544)Marot, Clement (1496~1544)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法國詩人。1526年因藐視齋戒的戒律而被監禁,在獄中寫了一些著名的作品,包括諷刺正義的《地獄》(The Inferno)。曾在宮廷任職,在法蘭西斯一世任內任職時間最長,曾短暫離職。馬羅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使用拉丁詩歌的形式和形象化的描述對其後繼者的風格影響頗深。停止創作宮廷詩後,大半時間致力於翻譯《詩篇》。


萊布尼茲 (1646~1716)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1646~1716)
知識分類:人類社會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4 次

德國哲學家、數學家、發明家、法學家、歷史學家、外交家和政治顧問。20歲時取得法學博士學位。1667年開始為美因茲的選侯工作,在這個位置上他除了完成其他的重要任務外,還編纂整理了該市的法律。1676~1716年為伯倫瑞克-呂訥堡公爵當圖書管理員和顧問。1700年他助人在柏林建立德國科學院,並擔任第一任院長。雖然他寫了大量的著作,但在一生中出版的卻很少。在形上學方面他以單子理論聞名,按照這個理論,現實世界最終是由簡單的物質(單子)組成的,每個單子中除了知覺和食欲外不包含任何東西。雖然單子的每一個狀態是它下一個狀態的原因以及它前一個狀態的後果,但單子之間是沒有因果關係的;物質之間表現出來的因果關係可用下面的假設來說明:不同單子的知覺狀態之間存在「事先建立起的和諧」。他的難以區分的同一性原理說,一個個別的x和一個個別的y,如果,而且僅僅如果它們所有固有的,非相關的性質都相同,則它們就是同一的。他的《神正論》(1710)試圖將上帝的仁慈與世界上存在魔鬼的事實協調起來,他宣稱只有上帝是完美的,真實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這個觀點被伏爾泰在他的幽默小說《憨第德》中嘲弄過而十分出名。在數學方面,萊布尼茲在二進位數字系統的基礎上探索了普通的數學-邏輯語言的想法(《組合之藝術》〔1666〕),雖然他後來製作的所有計算器件用的都是十進位。他與牛頓分別獨立地發現了微積分基本定理;有關優先權的辛辣爭論使得英國在採用萊布尼茲較好的表示法和方法之前在數學上落後了一代之多。他對光學和力學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人們認為他是西方文明最後一位偉大的博學家。


萊奧帕爾迪 (1798~1837)Leopardi, Giacomo (1798~1837)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3 次

義大利詩人、學者和哲學家。他有先天缺陷,一生飽受慢性疾病的困擾,對人生希望抱持沮喪的態度。人們欣賞他悲情的詩作中的鮮明、強烈和毫不費力的韻律感。他的詩集包括《短詩集》(1824)、《詩選》(1826)和《讚歌》(1831)。最好的詩可能是在他的早期詩作中的抒情詩,稱《田園詩》。《道德小品集》(1827)是一部具有影響的哲學著作,主要採對話形式,表達他絕望的人生觀。被公認是19世紀偉大的義大利作家之一。


洛赫納 (1400~1451)Lochner, Stefan (1400~1451)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1 次

德國畫家。早年生活不詳,但可能曾在尼德蘭學習。1430年左右定居科隆,從他的作品對細節的注意就可看出法蘭德斯畫派對他的影響。在《博士朝拜》中可以看到愛克的影響,這是他為科隆大教堂的祭壇貢獻的作品,洛赫納也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自然主義觀察以及巧妙的色感和設計。他以高度神祕化的宗教畫著稱,是科隆畫派的最偉大的代表。


李白 (701~762)Li Bo (701~762)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3 次

亦作Li Bo、Li Pai、Li Po或太白(Taibai)。為道教信徒,他長時期漫遊各地,並曾一度充任非正職的宮廷詩人。李白抒發情懷的詩作,特別以其精美微妙的意象、華麗的語言風格、意有所指的弦外之音,以及抑揚頓挫的音調而聞名。李白性格浪漫,也以好飲酒著稱,並曾抒寫過飲酒之歡樂,以及關於友誼、孤獨、自然以及時光消逝的詩歌。民間傳說他最後在船上酩酊大醉,因為想撈取水中月亮的倒影而淹死。就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的榮銜而言,李白可與杜甫媲美。


拉斐爾 (1483~1520)Raphael (1483~1520)
知識分類:藝術、運動篇>人物小傳
閱讀人氣:2 次

原名拉斐洛‧桑齊奧(Raffaello Sanzio)。義大利畫家和建築師。作為佩魯吉諾(Perugino)畫室的一員,17歲他獲得了自己的技藝並開始被委以重任。1504年移居佛羅倫斯,在那裡他完成了許多著名的聖母題材作品。他融合的布局和對繁枝冗節的抑制在《聖母金翅雀》(1506?)中表現明顯,雖然受到達文西明暗法和渲染層次的影響,人物形象是他自己的創作,有著一張文雅的圓臉,揭示了人物情感,突現其莊重和寧靜。1508年被召到羅馬為梵諦岡的教皇宮殿裝飾。這組壁畫可能是他最偉大的作品。最著名的是《雅典學院》(1510~1511),華麗的羅列了寓言的世俗理解,展示了建築設置中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在羅馬期間創作的聖母像顯示了他從早期作品的寧靜向強調運動和莊嚴的轉變,這一變化部分來自於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盛期的影響。《西斯廷聖母》(1513)展示了顏色的華美,構圖的新穎大膽,是他羅馬時期作品的典型。他成為羅馬最重要的肖像畫家,設計了10幅巨大的織錦懸掛在西斯廷禮拜堂,還設計了一座教堂和一座小禮拜堂。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死後,他擔任了聖彼得大教堂的指揮工作,並在事實上負責教宗(教皇)任期內建築、繪畫和文物保護方面的所有專案。他在37歲生日那天去世,他最後的傑作《主顯聖容》組塑,被放置在他棺材的前面。


http://zh.wikipedia.org/zh-cn/%E7%A7%A6%E8%A7%82


伯格曼你看了嗎?


李赫特


李赫特是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


20世紀出現了很多偉大的鋼琴家,霍洛維茲,魯賓斯坦,季雪金等人


但是他們都不如李赫特


共收到 63份禮物


廣州Guangzhou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中國與台灣地區
閱讀人氣:3 次

亦作Kuangchou或Canton。中國廣東省城市暨省會。濱珠江,離海約145公里(90哩),是中國南方的主要港口。納入中國秦朝(221~207BC)的版圖,後來在明朝成為重要的城市。它是中國最早對外國人開放的海港,先有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定期造訪;到了16世紀,葡萄牙人也前來探訪。英國人於17世紀抵達,接著是法國人和荷蘭人。中國政府在廣州禁絕英國的鴉片貿易引發了戰爭(1839~1842);1856~1861年被英國和法國占領。19世紀末廣州成為中國國民黨倡導革命政治觀念的基地。日本曾在1938~1945年間轟炸並隨後占領廣州。廣州的工業發展持續成長,隨著1970年代晚期起中國重新與西方恢復聯繫,它成為鼓勵外商投資的經濟特區之一。廣州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它不斷擴張的經濟加快了整個地區的發展。人口約4,653,131(2003)。


昆明Kunming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中國與台灣地區
閱讀人氣:3 次

亦作K'un-ming。中國南部城市,雲南省省會。坐落於滇池北岸,長久以來是主要貿易路線交會處的商業中心。8~9世紀時該城原以拓東為名,為獨立的南詔國的一部分。1253年元朝進占該地,將其納入版圖。1276年成為雲南首府,馬可‧波羅也曾造訪此地。1928年昆明正式建市。1937年中日戰爭(1937~1945)爆發後,從北方撤離的眾多工廠和大學搬遷到昆明,帶動了城市的現代發展。人口約1,597,800(2003)。


福州Fuzhou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中國與台灣地區
閱讀人氣:5 次

亦作Fu-chou或Foochow。中國福建省省會。位於閩江岸邊,西元前2世紀是越國都城。西元1世紀時曾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後來納入唐朝的統治之下。在宋朝(960~1279)時,福州是海外貿易的中心,同時也是文化重鎮。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結束後,福州成為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其繁榮也達於極盛。現為工業用化學製品生產中心。在福州城中和周圍的山丘上,有許多頗富盛名的典型中國建築,如佛塔和寺廟等。人口約1,387,266(2003)。


呼和浩特Hohhot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中國與台灣地區
閱讀人氣:2 次

亦作Hu-ho-hao-t'e或Huhehot,蒙古語作Kuk-ukhoto。中國北方城市,內蒙古自治區首府。這座由蒙古人所建的都市,本為西藏佛教(喇嘛教)重要的宗教中心,後來成為穆斯林的商業交易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後,呼和浩特發展為製造羊毛織品、煉糖以及生產鋼鐵的工業中心。1957年內蒙古的第一所大學成立於該地;呼和浩特也是周圍地區的文化中心。人口約826,354(2003)。


貴陽Guiyang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中國與台灣地區
閱讀人氣:2 次

亦作Kuei-yang。中國華南地區貴州省會。位於重慶南方。隋朝(581~618)和唐朝(618~907)曾在此建立軍事前哨站,但直到1279年蒙古人入侵中國西南方以後,這座城市才有所發展。隨後中國人陸續移民至此地定居,在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1)期間,貴陽成為縣城。中日戰爭(1937~1945)期間,貴陽加速成長為重要的省級市和工業中心。人口約1,372,600(2003)。


貴州Guizhou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中國與台灣地區
閱讀人氣:2 次


貴州的佈依族少女的裝束。佈依族為中國西南較大的少數民族族群,主要聚居於貴州省的南部及西南部地區。黃旅
   

亦作Kuei-chou或Kweichow。中國西南部省分。鄰雲南、四川、湖南等省、直轄市重慶和廣西自治區。面積174,000平方公里(67,200平方哩)。省會貴陽。因地勢崎嶇,交通不便,因而長久孤立於其他地區。將近3/4的人口為漢人,也有原住民族,如苗族。貴州於明朝(1368~1644)建省,開始受到中國的影響。清朝(1644~1911)期間,少數族群間(特別是苗族)的對抗,相當普遍。在19世紀曾發生多次重大的叛亂。1941~1944年間的叛亂,則可說是地方軍閥剝削的結果。共產黨於1949年接管這個地區。此地的礦物資源甚為豐富,亦有部分已經開採。人口約38,370,000(2002)。


杭州Hangzhou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中國與台灣地區
閱讀人氣:3 次


西湖蘇堤拂曉黃旅
   

亦作Hang-chou或Hangchow。中國浙江省省會。位於杭州灣頂點,同時也是大運河南端的終點。杭州以其建築和庭園聞名,部分中國最著名的僧院亦位於附近。1126~1279年為南宋(1127~1279)首都,當時名為臨安。13世紀末,馬可‧波羅前來造訪,稱它是「天堂之城」,當時杭州已是相當繁榮的商業中心,估計人口約有100萬~150萬。後來因港灣淤塞,其港口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但仍不失為一商業中心,1896年開放與外國進行貿易。杭州除了在文化上舉足輕重外,同時也是周圍工業區的中心。人口約2,059,800(2003)。


合肥Hefei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中國與台灣地區
閱讀人氣:2 次

亦作Ho-fei。舊稱廬州(Luchow、Luzhou或Lu-chou)。中國華中地區城市。自1949年起為安徽省省會,目前的城址可追溯至北宋(960~1126)。因為合肥通往揚子江(長江)的水路運輸相當便利,再加上重要的陸路交通線經過此地,所以成為天然的交通中樞。興建於1930年代的鐵路,輸出大部分的生產品。設有中國科學與技術大學。人口約1,170,000(2003)。


蘭州Lanzhou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中國與台灣地區
閱讀人氣:4 次

亦作Lan-chou。中國華北地區城市,甘肅省省會。位於黃河上游,西元前6世紀為秦國疆域的一部分,後來發展為絲綢之路上主要的貿易中心。隋朝(581~618)統治期間,蘭州成為府治的所在地;1666年成為甘肅省首府。蘭州1864~1875年的穆斯林暴動期間嚴重受創。20世紀早期是蘇聯在中國西北施展影響力的中心。中日戰爭(1937~1945)期間,蘭州是用來運送蘇聯補給、長達3,200公里(2,000哩)的中蘇公路的終點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蘭州發展為工業和文化中心,市內設有蘭州大學。人口約1,576,400(2003)。


希臘Greece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國家
閱讀人氣:17 次


希臘國旗
  (1/2)  next picture

正式名稱希臘共和國。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國家。面積131,957平方公里(50,949平方哩)。人口約11,088,000(2005)。首都︰雅典。人民多為希臘人。語言︰希臘語(官方語)。宗教︰基督教(以東正教〔國教〕為主)。貨幣︰歐元。國土與海洋密切相關,有2,000多個島嶼,海岸線很長。境內多山,低地約占1/5,大多為愛琴海沿岸的沿海平原或山谷及河口附近的小平原。內陸地形以班都斯山脈為主,從希臘西北邊境外的阿爾巴尼亞延伸至伯羅奔尼撒,奧林帕斯山是全國最高峰。希臘島嶼包括愛琴群島、愛奧尼亞群島和克里特島。屬地中海型氣候。為進步的開發中經濟,主要特色是以私人企業為主﹐並以農業、製造業和旅遊業為基礎。政府形式為多黨制共和國,一院制。國家元首為總統,政府首腦是總理。大約西元前2000年在克里特島上盛極一時的以宮殿為中心的米諾斯文明,是希臘最早的城市社會。其後隨著印歐民族的入侵波潮,在前1600年左右興起了大陸本土的邁錫尼人文明。前1200年左右第二波入侵摧毀了青銅時代諸文化,隨之而來的是荷馬史詩中多次提到的黑暗時代。這一時期末,古典希臘作為獨立城邦的聯合體開始 崛起(750BC?),包括伯羅奔尼撒的斯巴達和阿提卡的雅典。這一文明在西元前5世紀初擊退波斯人入侵(參閱波斯戰爭〔Persian Wars〕)後達於頂峰,但在該世紀末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內戰紛擾中開始走下坡。前338年馬其頓的腓力二世占領了希臘諸城邦,其子亞歷山大大帝將希臘文化傳遍整個帝國。前2世紀深受希臘文化薰陶的羅馬人征服

全站分類:創作 詩詞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