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夏卡爾
2006/10/14 02:21
瀏覽1,60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夏卡爾
Chagall, Marc


(1887.7.7,俄羅斯 維捷布斯克∼1985.3.28,法國 濱海阿爾卑斯 聖保羅)
亦譯夏加爾。


  俄國出生的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他的作品依靠內在詩意力量而非繪畫邏輯規則把來自個人經驗的意象與形式上的象徵和美學因素結合到一起。他的早期作品,例如《村莊與我》(I and the Village,1911),是現代藝術中先於超現實主義的、第一批表現心靈狀態的繪畫。他曾採用各種藝術手段進行創作,包括為戲劇和芭蕾設計舞台布景,蝕刻《聖經》插圖,和彩色玻璃畫窗。



  夏卡爾出生於俄國西部距離波蘭國境不遠的一個小城市。除他而外,家裡還有8個孩子。他家是虔誠的猶太教徒,正如維捷布斯克(Vitebsk)約兩萬名猶太人中的大多數一樣,非常寒酸,只是未達到一貧如洗而已。父親在一個鯡魚倉庫工作,母親開小商店,賣魚、麵粉、糖和調味品。少年時代,夏卡爾先上猶太宗教小學,後入用俄語教學的地方公立學校。他在學校求得繪圖的基本知識以後,就在當地的寫實派畫家彭恩(Jehuda Pen)的工作室學習繪畫。1907年去聖彼得堡,斷斷續續學習了3年,最後投入巴克斯特(Leon Bakst)門下,當時巴克斯特正在開始其舞台設計師的光輝歷程。夏卡爾在這一早熟時期的代表作品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人》(1908)和《我的戴黑手套的未婚妻》(My Fiancee with Black Gloves,1909)。



  1910年由聖彼得堡的一位贊助人提供生活費,夏卡爾前往巴黎。在帕爾納斯山(Montparnasse)住一年半之後,他遷移到鎮邊專供放蕩不羈的藝術家們居住,被稱為「蜂箱」(LaRuche)的破爛不堪的住宅區的一個工作室。他結識了前衛派詩人桑德拉爾(Blaise Cendrars)、雅科布(Max Jacob)和阿波里耐(Guillaume Apollinaire),以及一些將來必定成名的青年畫家——表現主義派蘇蒂恩(Chaim Soutine),抽象彩色派德洛內(Robert Delaunay),立體主義者格雷茲(Albert Gleizes)、梅桑熱(Jean Metzinger)、萊熱(Fernand Leger)和洛特(AndreLhote)。在這樣一夥人中,幾乎每一種繪畫的大膽嘗試都受到鼓勵,夏卡爾在激發推動下迅速展開他在俄國已經略見端倪的富有詩意而似乎不合情理的獨特風格。同時,由於他在巴黎各博物館和商業畫廊所見到的印象派、後印象派和野獸派繪畫的影響,他放棄了在家鄉時經常使用的陰沉色調。



  一般認為,在法國首都第一次逗留的這4個年頭是他的黃金時期。代表作有《七個手指的我》(Self-Portrait with Seven Fingers,1912)、《我和我的村莊》(1911)、《向阿波里耐致敬》(Hommage a Apollinaire,1911∼1912)、《髑髏地》(Calvary,1912)、《拉小提琴的人》(The Fiddler,1912)和《從窗口見到的巴黎》(Paris Through the Window,1913)。在這些畫裡,夏卡爾已經基本上確立了他此後60年的畫風。他所用的顏色雖然偶爾很淺,但已開始具有錯綜複雜和交相輝映的最終特性。形象往往稀奇古怪,常上下倒置,任意放在畫布的某個地方,產生的效果有時類似影片的蒙太奇,並顯然故意使其能暗示出幻夢的內容。一般氣氛可以含有一個意第緒語笑話、一段俄國神話故事或一場滑稽歌舞劇的表演。主要人物常常是風流英俊、一頭鬈髮、面孔頗像東方人的青年畫家自己。對兒童時代和對維捷布斯克的回憶已經是構思的主要源泉之一。



  在巴黎每年的獨立沙龍和秋季沙龍展出作品之後,1914年夏卡爾在柏林現代派出版物《突擊》(Der Sturm)的畫廊裡舉行第一次的個展,給德國表現主義集團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去看了展覽就返回維捷布斯克,正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時他以比較寫實的風格畫當地景色和一系列老年人的習作,這些習作的例子有《在祈禱的猶太人》(The Praying Jew, 或名《維捷布斯克的拉比》〔The Rabbi of Vitebsk〕,1914),以及《穿綠衣服的猶太人》(Jew in Green,1914)。1915年他與維捷布斯克富商的女兒羅森菲爾德(Bella Rosenfeld)結婚。婚後,貝拉在許多幅畫中出現,其中有一幅題名《生日》(1915∼1923),描繪情人私奔;另一幅《雙重肖像和一杯葡萄酒》(Double Portrait with a Glass of Wine,1917),鬼斧神工,活靈活現。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時期,夏卡爾起初熱烈擁護革命,出任維捷布斯克地區藝術人民委員,著手在當地創辦美術學院和博物館的宏大計畫。但是,在兩年半的緊張活動中見到美學上和政治上的爭吵日益加劇之後,他放棄了工作而移居莫斯科。在那裡,他一度把注意力轉向劇場,為猶太作家阿萊切姆(Sholem Aleichem)的劇本製作舞台布景和服裝,為莫斯科小劇院作壁畫。1922年他永別了俄羅斯,首先前往柏林,在那裡發現他1914年留下的大批繪畫已經失蹤。1923年再次定居巴黎,這回是帶著妻子和一個女兒。



  夏卡爾在柏林時曾學習雕版技法。通過友人桑德拉爾介紹,他結識了巴黎經營藝術品的商人沃拉爾(Ambroise Vollard),後者立即委託他為果戈理的長篇小說《死魂靈》的豪華版蝕刻一套插圖,從而使他有長期從事版畫的經歷。在此後3年間,他為果戈理的名著製作了107塊整頁大的圖版。這時,沃拉爾又心生一計,要仿照18世紀的印本刊行拉封丹的《寓言》,加彩色插圖。夏卡爾製出100幅用於複印的廣告色畫,但很快就了解到他所用的顏色過於複雜,而無法印刷,於是他改作黑白蝕刻,全部圖版於1931年告成。當時沃拉爾又產生另外一個主意︰為《聖經》蝕刻一套插圖。1939年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和沃拉爾去世,工作計畫停止進行,這時夏卡爾已完成66塊圖版。到戰後,總共達到105塊。巴黎出版商泰利亞德(E. Teriade)拾起沃拉爾的許多遺業,1948年出版《死魂靈》,每章章首加一蝕刻版畫,增11幅,總共118幅;1952年出版拉封丹的《寓言》,連封面蝕刻版畫兩幅,總共102幅;1956年出版《聖經》。除了這些大大延遲完成的業績外,夏卡爾還製作了一些較小的蝕刻版畫集,許多單個的圖版,以及數量可觀的彩色平版畫和單刷版畫。



  在19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所生產的大幅油畫數量減少,據許多批評家的意見,其品質也降低了。但是不論如何,它們顯然更富有詩意,而且越來越受一般群眾的歡迎,如《新娘新郎和艾菲爾鐵塔》(Bride and Groom with Eiffel Tower,1928)和《馬戲表演》(The Circus,1931)。但是,隨著希特勒的上台以及一場新的世界衝突的威脅增大,這位畫家開始具有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覺,在氣勢磅礡的《白色耶穌受難像》(White Crucifixion,1938)中反映出來。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時期,他一直漫遊天下,1924年在不列塔尼,1926年在法國南方,1931年在巴勒斯坦(準備作《聖經》蝕刻版畫),1932∼1937年在荷蘭、西班牙、波蘭和義大利工作。1931年出版過去用俄語寫成的《我的生平》的法譯本。1933年在瑞士巴塞爾藝術大廳舉行大規模的回顧展,1939年獲得卡內基獎,確立了他現代巨匠的聲譽。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遷移到法國的羅亞爾(Loire)地區。此後,當納粹對整個歐洲的猶太人的迫害越來越成為現實的時候,他一再向南移動。最終,在1941年7月,他帶領全家去美國避難;在隨後的幾年中,他大都在紐約市或其附近度過。夏卡爾在繪畫中一度繼續發揮他在法國已經用過的主題,這一時期的典型作品是《黃色耶穌受難像》(1943)和《羽毛和花朵》(The Feathers and the Flowers,1943)。但是,他的妻子貝拉在1944年去世了,對她的回憶,往往以維捷布斯克為背景,變成反覆採用的繪畫主題。在《在她身邊》(1945)中,她的形象是一個哭泣的妻子和夢幻的新娘,而在《洞房花燭》(The Wedding Candles,1945)和《夜曲》(Nocturne,1947)中,她又是新娘了。



  1945年紐約市演出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舞劇《火鳥》,夏卡爾為之設計了背景幕和服裝。美國的藝術批評家和收藏家們對他的作品不是始終抱有好感,1946年在紐約市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幾個月後在芝加哥美術館舉行的一次大規模回顧展給與他們糾正自己看法的機會。



  1948年再次定居法國,起初在巴黎郊區,最後在法國里維耶拉地中海濱的旺斯(Vence)和聖保羅附近。1952年與布羅德斯基(Vava Brodsky)結婚,並且以65歲的高齡開始了一個幾乎可以稱為新的藝術生涯。不過,他的作品中繼續出現司空見慣的、富有詩意的、來自記憶的主題。1953∼1956年間,他一方面不忘記自己的老家維捷布斯克,同時在熱愛巴黎的激情下創作出一系列繪畫作品。1958年巴黎歌劇院上演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芭蕾舞劇《達菲尼與克羅埃》(Daphnis et Chloe)時,由他設計布景和服裝。1958年以後,他設計了不少彩色玻璃畫窗,首先是為梅斯(Metz)大教堂(1958∼1960)和耶路撒冷哈達薩希伯來大學醫學中心會堂(1960∼1961)。1964年,他為紐約州富爾頓(Fulton)的一座教堂完成了畫窗,又為巴黎歌劇院完成了新的天頂畫。兩年後,為紐約林肯中心的大都會歌劇院新館完成兩個大型壁畫《音樂的源泉》(The Sources of Music)和《音樂的勝利》(The Triumph of Music)。1967年大都會歌劇院上演莫札特的《魔笛》時,由他製作布景和服裝。1973年,夏卡爾聖經信息博物館在法國尼斯(Nice)落成。1977年,法國對他表示尊敬,在巴黎羅浮宮舉行一次回顧展。同年,夏卡爾的《美國之窗》(The American Windows)在芝加哥美術館揭幕。



  包括巨大的花束、悲哀的小丑、私奔的情人、奇異的動物、聖經的先知和屋頂小提琴手等在內的一大套形象,使得夏卡爾成為20世紀巴黎一派卓越革新家中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一。他用豐富的色彩和流暢的畫筆表現了這種有如夢幻的主題。他的作品反映出他很熟悉表現主義、立體主義、甚至抽象主義等等1914年以前的各種流派,但是依然不變的獨特畫風。雖然批評家們有時對這位藝術家的汗牛充棟的大量產品發點牢騷,說它們常帶感傷情緒,品質好壞不齊,主題重複過多,但是大家一致同意︰他在最佳作品中達到了現代藝術界很少有人能望其項背的視覺隱喻的水平。
全站分類:創作 武俠奇幻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