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波蘭史
2006/09/28 11:46
瀏覽70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波蘭 — 歷史



歷史
古代和中世紀的波蘭
  考古學上的物證證實這樣的理論,即早在西元前第二千紀斯拉夫部落就居住在維斯杜拉河流域。斯拉夫部落最終形成了不同的族群,分別為東、南和西斯拉夫人。波蘭國家是由下列西斯拉夫部族聯合組成的︰波蘭尼亞、維斯杜拉、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和馬佐維亞。波蘭尼亞部族(露天居住者)住在瓦爾塔(Warta)河流經的波蘭肥沃中心地帶,這就是後來波蘭國家以之取名的集團。除了波蘭尼亞部族外,在西元800至960年間,約有20個波蘭部族形成若干小國家。在現今的波蘭四周的地區由皮亞斯特(Piast)王朝所統一,稱之為大波蘭。966年皮亞斯特統治者梅什科一世(Mieszko I,963?∼992)接受了基督教,是年就作為波蘭建立的年代。幾十年後,波蘭南部的部族聯合起來成為小波蘭。1047年,大波蘭、小波蘭都承認皮亞斯特統治者卡齊米日一世(Casimir I the Restorer)作為他們的公爵。



  卡齊米日的繼承人博萊斯瓦夫二世(Boleslaw II)繼承博萊斯瓦夫一世的強權政治,領導許多成功的戰役攻進匈牙利(1060∼1077)和基輔(1068∼1077)。



  博萊斯瓦夫三世將波蘭分給他的兒子們,其結果是波蘭不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達兩世紀之久。



  其首都建立在克拉科夫,這裡最初的統治者為西里西亞親王,他同時還擁有波莫瑞(Pomorze),作為長兄優於其弟弟們。他的弟弟們則分別治理波茲南和西庫札維亞(Kujavia),馬佐維亞和東庫札維亞,以及桑多梅日(Sandomierz)的整個大波蘭。在每一個這些公國中圍繞著皮亞斯特親王形成一個有權勢的上等階層,包括官員和以當地主教為首的神職人員,這一過程削弱了君主體制中的公爵權利,各歸其主使國家處於公開的危險之中。分裂的波蘭發現自己的北部邊界正面對一個強大的德國。



  儘管波蘭在政治上十分虛弱,有大蒙古-韃靼人的入侵,又有來自德國的威脅,這一時期卻仍是波蘭發展的一個重要年代。在分散權力的過程中,每個省都能維護其自己的特點,幫助它的親王和主教加強他們的力量來開發其小小領土上的資源。小親王們和地主們可以模仿西歐,鼓勵德國的農人、市民和工匠移民來幫助他們提高經濟生活水平。



  只要通過比較,人們會讚賞這個分權時期所取得的成就。比之12世紀時社會和經濟情況的低落,1305年後復辟的君主制有許多資源可用,從而使統治者們能將分裂了的公國重新團結起來而無須去照搬鄰國的社會和經濟生活。



  普熱梅希爾二世(Przemysl II,1279∼1296)將大波蘭(包括格涅茲諾〔Gniezno〕)於1279年重新統一起來,於1294年統一東波美拉尼亞。1295年他由大主教在格涅茲諾加冕為王,重建了波蘭王國。1296年他被刺身亡。



  波希米亞的瓦茨拉夫二世(Wenceslasw II)繼而為王(1300∼1305),統治著約2/3的波蘭領土。他將這些土地看作是波希米亞的範圍,因此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1305年他的逝世與其子瓦茨拉夫三世於翌年的遇刺身亡使波蘭和波希米亞王位空缺,無人繼承。直至1320年經得羅馬教廷機構同意,弗瓦迪斯瓦夫一世(Wladyslaw I)加冕為國王。這個敕命通過一個全國性的王朝恢復了波蘭的王位,此後475年間此王位成為波蘭統一的象徵。






1031年波蘭領土變遷



  1320∼1382年的特點是許多新城市的建立,尤其在卡齊米日大帝統治期間最為盛行。城堡、碉堡、市政廳、貿易所均在建造之列。卡齊米日還為小波蘭(1356)和大波蘭(1365)的城市建立了地方刑事法庭,以便將他的國家與馬德堡(Magdeburg)的司法分開,也為了上訴法庭的需要。



  天主教會影響著波蘭公眾生活的特色。波蘭於1348年失去了西里西亞,但是弗羅茨瓦夫的西里西亞主教管轄區仍在格涅茲諾教會管轄下又達400年之久。多米尼克會、方濟會和奧古斯丁會於1382年前在格涅茲諾的大都會區已建了80個修道院。在宗教改革運動之前兩個世紀,波蘭是歐洲大陸准許各種基督教教義長時間並存的唯一國家。



  卡齊米日大帝還以《維希利察法令》(Statute of Wislica,1346)保護猶太人免遭基督徒的大屠殺和活人祭儀。宗教和政治的寬容還反映在1364年克拉科夫大學的建立,這是在中歐或東歐繼布拉格大學之後第二個最古老的大學,其傑出的法律教授為後來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準備了法學思想。





亞蓋沃王朝(1382∼1572)
  皮亞斯特王朝統治波蘭直至1386年,此時立陶宛的大公亞蓋沃(Jogaila)娶了皮亞斯特的女王儲雅德維加(Jadwiga),從而建立了統治波蘭和立陶宛的亞蓋沃王朝(Jagiellon Dynasty)。這就開創了波蘭-立陶宛聯盟達183年之久。其結果是,在1385∼1386年間,波蘭能夠組成一個比原先波蘭王國大4倍的國家。維爾諾(Wilno)主教管轄區於1387年建立使立陶宛人民轉信天主教。另一個地區則屬東正教會。多種族、多宗教和符合憲法結構的亞蓋沃帝國比以前更為複雜了。弗瓦迪斯瓦夫二世管轄權還包括舊俄羅斯首都基輔,1366年時它是在立陶宛宗主國管轄下,現在降為一個邊界的居住城鎮地位。這些領土向東南又延伸了150,000多平方公里(58,000餘平方哩),幾乎是杳無人煙的乾草原區域,它只是名義上屬於立陶宛而已。吞併立陶宛使波蘭的東部邊境趨於安全,足以抵禦蒙古人和韃靼人的襲擊,也可以防禦來自莫斯科大公國的入侵,他們當時均在蒙古人和韃靼人的控制之下。這還意味著波蘭必須保護立陶宛以抵禦條頓騎士團的入侵。經立陶宛人的幫助(1387),波蘭才得以重組紅色羅塞尼亞(Red Ruthenia)和波多利亞(Podolia),並維護其對摩達維亞公國的管轄權(1387∼1497),摩達維亞在此之前一直是匈牙利統治下的小國。這就給波蘭以機會進入豐富多采的東方貿易,貿易活動通過法(Kaffa,在克里米亞的費奧多西亞〔Feodosia〕)和阿克爾曼(Akkerman, 即現在的別爾哥羅德-德涅斯特羅夫斯基〔Belgorod-Dnestrovsky〕)進行。



  弗瓦迪斯瓦夫二世和雅德維加一起當政,直至1399年後者逝世為止。弗瓦迪斯瓦夫然後作為波蘭唯一的國王當政至1434年。他逝世時由其10歲兒子弗瓦迪斯瓦夫三世繼位。後者在黑海沿岸瓦爾納(Varna)一戰中遭到慘敗(1444),死時年方20。



  弗瓦迪斯瓦夫三世的弟弟卡齊米日自從1440年以來以立陶宛大公身分統治波蘭,但是經過很長的懸缺後,最終他才被承認為國王。他與莫斯科簽訂條約,規定在莫斯科以西約145公里(90哩)處為立陶宛的邊界線。這個規定保護了東界達37年之久。在東部的和平是極為重要的,1454年,公開爆發了反條頓騎士團的起義,領導起義的城市有格但斯克、土倫和埃爾布隆格,它們要求卡齊米日四世將條頓騎士團的普魯士東波美拉尼亞領土與波蘭合併(1454)。這件事標誌著與條頓騎士團十三年戰爭的開始。第二個《土倫條約》(1466)為波蘭收復了前東波美拉尼亞(新名叫皇家普魯士)和瓦米亞(Warmia,埃爾默蘭德〔Ermland〕)。條頓騎士團餘下的領土均承認波蘭國王,柯尼斯堡(Konigsberg)成為騎士團大頭領的新住宅。波蘭贏回了於1308∼1309年間所失去的進入波羅的海的權利,波蘭的統治從波羅的海延至黑海達32年之久。



  波蘭的政治權力是逐漸被貴族奪走的。選舉國王機制、許多戰爭以及免稅等都有助於貴族們得以慢慢地將王國改組為領地君主制。貴族主要的掌權機構是樞密院(1385∼1493),1493年後它成為參議院。1422至1433年間連續確立貴族們的權利和特權,為他們爭得了在政治事務上的發言權,既成事實的免稅權,最後是他們的人身保護的政治和司法準則,換句話說,非經審訊不得監禁他們。在霍羅德沃聯盟(1413)之後,區議會逐漸發展為省議會,根據《涅沙瓦特權條文》(Privilegium of Nieszawa,1454)規定,它作為全國各處的一個常設機構被批准通過。除了波蘭國會外,普魯士國會以它自己的特別法律占有一個特別的位置。下級貴族通過選舉代表表述他們自己的利益(通常矛頭指向貴族的霸權)。



  這些代表標誌著波蘭議會制政體的開始,他們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於1493年在彼得庫夫(Piotrkow)召開。此後,波蘭的參議院就成為上議院,代表大會就成為波蘭議會中的下議院,又叫作國會。



  卡齊米日四世逝世後,其次子約翰一世•阿爾貝特(1492∼1501)登上波蘭王位。兩個國家暫時分開,其三子亞歷山大成為立陶宛的大公。亞歷山大通過梅因尼克聯盟(1501)繼承約翰•阿爾貝特為波蘭國王(1501∼1506),波蘭和立陶宛從而再次聯合起來。在亞歷山大執政期間,莫斯科人和韃靼人隨意肆虐波蘭全國,只是由於未能占領要塞才無法征服全部波蘭。當亞歷山大之弟及繼位者西格蒙德一世(Sigismund I)於1506年即位時,國家受到鄰國的威脅,內部事務也亟待改革。



  1572年隨著亞蓋沃王朝的覆滅,波蘭貴族們從歐洲各皇室中選擇他們的國王,也從波蘭本土貴族家庭中選擇。結果是,連續幾個無能、漫不經心的統治者使權力不斷落入好鬥的、追逐私利和擁有土地的紳仕手中,從而波蘭-立陶宛國家元氣大傷,而邊境外的強大鄰國再次躍躍欲試,虎視耽耽。



  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時代在此後波蘭精神和知識界生活中永遠打上了烙印。第一批波蘭文書籍是在1514至1524年間印刷的;隨著普通學校教育的發展,書本印刷的藝術廣為傳播。年輕波蘭人在主要的外國大學學習,尤其是帕多瓦(Padua)大學、波隆那大學和索邦神學院,還在威登堡(Wittenberg)、萊比錫、柯尼斯堡、圖賓根(Tubingen)和巴塞爾(Basel)等地的新教大學學習。克拉科夫大學天文學系由於哥白尼(1473∼1543)及其行星運動學說而聞名於此。波蘭有了它自己的書面語言,取代只有學者們使用的拉丁語。



  宗教改革運動在1523至1526年間從德國、義大利,法國和波希米亞傳至波蘭。路德和喀爾文教派建立後與原有的胡斯派波希米亞兄弟會和反三位一體論,即阿里烏派(Arian,1562?∼1565)並存。在萊利烏斯•索齊尼(Laelius Socinus,1525∼1562)和福斯圖斯•索齊尼(Faustus Socinus,1539∼1604)領導下,阿里烏派既為宗教生活合理的世俗化又為根本改變社會,包括農民的解放而鬥爭。儘管有1520∼1526年的第一次鎮壓法令,宗教改革運動的力量還是增強了,尤其在議會暫停對宗教判決施以世俗死刑的作法之後(1552)更是如此。此後的130年,波蘭是歐洲唯一沒有宗教迫害的國家。路德派、喀爾文派和胡斯派於1570年在桑多梅日協議下合併,但是由於教義的差異很快又解體了。1573年《華沙協定》剝奪天主教的主宰地位,推行在憲法上所有宗教平等的主張——這是歐洲第一個主張宗教信仰自由的法令。



皇室共和國與瓦薩王朝(1572∼1697)
  1572至1575年間是一個沒有統治者的空位期。在此時期,共和憲法作進一步的改進和擴大。瓦盧瓦王朝的亨利三世(Henry III of Valois,1573∼1574)——自1574年起為法國國王亨利三世——的選舉建立了這樣一個基本制度,即不但貴族議會,並且所有貴族鄉紳都應參加國王選舉。這意味著下級貴族的正式勝利,並由貴族階層奠定波蘭的法規。憲法的根本基礎是1573年的《亨利王約》,王約要求國王宣誓其權力不得超過一個貴族主權國家的契約合伙人所應享的。國王必須每兩年召開一次國會;在兩次開會的中間階段,由一群參議員向他提供建議。國王如果不遵守王約上的規定。國家則根據事實不再對他效忠。



  下一位當選的國王為巴托里(Stephen Bathory,1576∼1586),他曾擊敗馬克西米連二世(Maximilian II)。在他統治時期,曾在空位時期幫助下層貴族贏得勝利的札莫伊斯基(Jan Zamoyski)升作大法官(1578)和總司令(1580)。巴托里和札莫伊斯基還在3次輝煌的戰役(1578∼1581)中擊敗沙皇伊凡四世,逼使俄羅斯於1582年歸還占領的土地利沃尼亞(Livonia)和波洛茨克(Polock)。



  波蘭歷史上的瓦薩(Vasa)時期始於對西格蒙德三世(1587∼1632)的選舉。由於他又是瑞典的合法國王(瑞典瓦薩王朝約翰三世和西格蒙德一世之女凱薩琳的兒子),他建立了一個短命的波蘭-瑞典聯邦,但是由於瑞典路德派反對他們國王的天主教信仰,這種聯邦很快就解體了。



  1599∼1600年,為反抗西格蒙德三世,瑞典發動了持續35年之久的瑞波戰爭,但是西格蒙德從未放棄他對瑞典王位的要求。



  三十年戰爭爆發時(1618),西格蒙德正式保持中立,但卻傾向於奧地利一方。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親王曾進兵並圍困維也納,但1619年波蘭軍隊的一次決定性勝利為奧地利於1620年在比拉山(Bila Hora, 或白山)的勝利鋪平了道路。雖然1621年在聶斯特(Dnestr)河的霍恰姆(Chocim)一戰中波蘭人對土耳其人同樣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是土耳其人的進攻在下一個十年中未曾停止過。西格蒙德的堂兄弟,瑞典古斯塔夫二世利用波蘭的困境,占領了利沃尼亞以及重要的波羅的海海港里加(Riga,1621)。根據《阿爾特馬克和約》(Peace of Altmark),瑞典暫時占據利沃尼亞及一些皇家普魯士海港城市(1629∼1635)。






1634年波蘭領土變遷



  西格蒙德的兒子弗瓦迪斯瓦夫四世(1632∼1648)是一位極有天賦的陸軍元帥,他擊退重新來犯的土耳其人、俄羅斯人和瑞典人(1633∼1634)後,保證了波蘭的生存。



  歐洲北部、東部和東南部的顯赫強國們經常襲擊波蘭,逼使這個共和國在烏克蘭和普魯士公國的主權問題上不斷地作出妥協讓步。與此同時,流浪的羅塞尼亞-東正教農民——哥薩克人——在烏克蘭安頓下來,加上從波蘭和俄羅斯逃來的農民,他們的數目在穩步地增加著。哥薩克人居住在這樣廣闊無垠人煙稀少的乾草原上,波蘭的地主們很難將他們處於控制之下。波蘭的地主們總試圖將這些哥薩克人貶為抵押農民,終於使他們進行反叛,他們的首領們則要求與波蘭貴族處於平等地位。這些哥薩克人於1648年與韃靼人結成聯盟,一直是該共和國最大的社會威脅。



  1577至1654年間的繁榮成為波蘭經濟史上的最佳年代。那時,波蘭恰如其分地被認為是「歐洲的糧倉」。波蘭的穀類出口至法國、英國、西班牙,有時還通過最重要的穀類交易市場阿姆斯特丹出口至義大利和中東。格但斯克飛躍為世界聞名的重要貿易城市。



  一個血腥的戰爭和災難時期始於烏克蘭哥薩克人的反叛,領導者為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ytsky),他於1648和1651年重創波蘭軍隊,在克里米亞和鄂圖曼的韃靼人的武裝援助下建立了他們自己的軍人國家。在佩列亞斯拉夫(Pereyaslav)聯盟中,哥薩克於1654年承認俄國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維奇(Alexis Mikhaylovich)的管轄權。在哥薩克的幫助下,阿列克塞於1654∼1655年襲擊波蘭,幾乎征服了該國東部的全部地區,直至利維夫。



  波蘭設法於1650年代在其東南部邊境(烏克蘭)鎮壓韃靼人和哥薩克人的大叛亂,但是1655年瑞典又入侵波蘭,並於1660年強迫割讓大片土地。波蘭遂陷入與俄國和瑞典的持續衝突之中,而內部,國家又受經濟倒退和天主教與波蘭正教會的社會衝突之苦。



  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以新的戰爭和災難浪潮為特徵。瑞典和俄羅斯之間的北方戰爭(1700∼1721)也蹂躪了波蘭。





薩克森時期和俄羅斯保護國(1697∼1763)
  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於1700年擊退丹麥和俄國,並從利沃尼亞進入波蘭(1701∼1702),他以波蘭作為自己將來軍事行動的基地。他任命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Stanislaw Leszczynski, 即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為傀儡國王(1704),並於1706年入侵薩克森,逼迫奧古斯特退位。在1704∼1710年境內戰爭期間,瑞典軍隊肆意蹂躪波蘭,薩克森和俄國軍隊的表現和他們不相上下。文化上的損失極為巨大,幾乎1/3的波蘭城市成為廢墟。當瑞典軍隊向烏克蘭進軍時,波蘭才免遭瑞典進一步侵占。在波蘭塔瓦(Poltava)一戰(1709)中瑞典軍隊遭受了決定性的失敗。1710年斯坦尼斯瓦夫從波蘭出逃,奧古斯特二世獲得俄國彼得大帝的特別支持恢復了王位。但是沙皇違反與波蘭的所有協定,併吞了落在瑞典人手中的利沃尼亞(1710),正是這塊土地給了奧古斯特二世發動戰爭的藉口。接下來沙皇轉向東面,弭平了在波屬烏克蘭的哥薩克人的最後一次反叛(1702∼1704),1699年波蘭國會曾因此次反叛老羞成怒地決定遣散哥薩克人。



  1716年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充當波蘭共和國領土完整的保護者角色。從此後,波蘭事實上淪為俄國保護國的地位,這種關係一直維持到1795年共和國解體為止。



  在七年戰爭(1756∼1763)中,俄國軍隊利用格但斯克、土倫和波茲南等地作為對付普魯士的作戰基地。



  在1716∼1768年的和平時期內,人口迅速增長,此應歸因於德國的穩步移民和從俄國大量出逃來此的農奴。時至1772年,波蘭的人口約達1,142萬人。其中猶太人約占全球猶太人的半數以上,居住在該國各處。在耶穌會領導下,反宗教改革達到最頂點。耶穌會在大學和其他教育機構中對有貴族血統的學生進行訓練。1717和1733年通過法律限制非天主教人口的精神和世俗權利。大眾教育降到最低水平。影響全歐洲其他部分的理性時期在波蘭只有某些個別的成就。議會活動幾乎完全停止。



改革和瓜分
  1764年斯坦尼斯瓦夫二世,一個前外交官,經俄國軍隊的幫助在波蘭稱王。恰爾托雷斯基(Czartoryski)經由親戚的幫忙試圖提出政治改革方案,其中有一條是在1764∼1766年間暫時廢除自由否決權,但是由於俄國女皇凱薩琳二世(大帝)的反對,他的計畫失敗了。女皇利用波蘭國內宗教方面的爭吵派遣烈普寧(Nikolai V. Repnin)親王作為俄國駐華沙使節,並密令他進一步擾亂波蘭的事務。波蘭1,150萬的人口中有100萬是持不同政見者,一半是新教徒,一半是正教徒。根據1717和1733年的法律這些人被剝奪了大部分應有的權利,烈普寧以俄國女皇的名義要求使他們在政治和宗教方面享有和波蘭的天主教徒一樣絕對的平等權。他十分明白一個像國會這樣的貴族和天主教會議永遠不會同意這一個要求的。



  早在1767年,在烈普寧的唆使下,組成一個邦聯並派一代表團去請求凱薩琳保證共和國的自由權利。接下來,並非不經頑強的抵制,國會接受了凱薩琳的管轄權,於是制訂通過所謂基本法律,保證了自由否決權和所有其他古代的陋習都成為由俄國保護下的波蘭憲法中不可更改的部分。對持不同政見者的所有限制同時被取消。



  這些事件導致一場天主教的暴動,稱之為巴爾(Bar)同盟,是由土耳其人協助的。經過4年(1768∼1772)的鬥爭,俄國軍隊才占上風。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試圖利用這場內戰完成波蘭的瓜分,但是遭到凱薩琳二世的抵制。只是在奧地利軍隊進而威脅到俄國,奧地利又併吞了在喀爾巴阡山脈的某些波蘭領土後,才迫使凱薩琳求助於普魯士國王,但要按照他的條件,即瓜分波蘭。






1772∼1795年波蘭的瓜分



  1772年第一次三分波蘭發生了,波蘭1/4以上的領土被俄國(波蘭東北部的一部分)、奧地利(南部的加利西亞〔Galicia〕)和普魯士(西北部的波蘭波美拉尼亞和埃爾默蘭德)所瓜分。



  第一次瓜分給予波蘭的震驚使其決心要在政治和經濟上予以改革,但只能在俄國准許的範圍內。賦稅體制和軍隊全面重新改組,1775年波蘭成立了第一個真正的中央政府,並設永久性的議會。慢慢地,城市又開始繁榮起來,工業革命的開始可從開礦活動、紡織工業的進步、第一批合資公司的成立以及第一次使用機器設備等等看出端倪。波蘭知識分子的追求和推論在理性時代最終被接受之時獲取了新的動力。國王提倡諸如柏克(Edmund Burke)和華盛頓等的政治理論,而波蘭的知識分子則推崇孟德斯鳩和盧騷的政治理論。但是不論採用什麼樣的理論,現代民主的觀念,包括社會所有的階層和階級很快就在波蘭建立起來。1773年,波蘭指派了一個教育委員會,這是歐洲第一個公共教育政府部門。其任務是重新改組克拉科夫和維爾諾大學,以及對近80所體育館的監督指導。書籍的出版和雜誌刊物的發行也很發達。



  新的波蘭憲法,經「四年制國會」通過,它是歐洲自古以來第一部,也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部編纂成典的憲法,這部憲法體現了下列概念︰第一,「人民的主權」概念,既包括貴族也包括大城市的中產階級;第二,憲法上規定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第三,內閣向議會負責。自由否決和舊體制中所有不恰當的機制一律廢除。根據它自己的規則,這份憲法至遲在25年後必須予以修訂。但是凱薩琳二世認為這樣的憲法對她自己獨裁政府體制的生存和繼續是一種威脅,因而她命令自己的軍隊於1792年入侵波蘭,於是改革被武力所摧毀。



  1793年的俄普條約(第二次瓜分)幾乎將所有的紅羅塞尼亞人和白羅塞尼亞人的土地均置於俄國管轄下,普魯士則占有格但斯克、土倫、大波蘭區和部分馬佐維亞。



  第三次瓜分波蘭發生在1795年,俄國吞併了涅門(Niemen)河和布格(Bug)河以東的領土,奧地利幾乎攫取了全部小波蘭區,包括克拉科夫,普魯士則獲得餘下的地方,包括華沙。斯坦尼斯瓦夫二世於1795年正式退位。這是波蘭共和國的正式終結,它從歐洲地圖上消失長達123年之久。





瓜分下的波蘭(1795∼1914)
  隨著1795年第三次對波蘭的瓜分,最大的一部分土地歸屬俄國。凱薩琳二世把這種瓜分稱之為歸還俄羅斯領土,儘管這種說法要回溯至450年以前。為了表示全體俄羅斯人的團結一致,大部分的東儀天主教會又回歸東正教信仰。






1812年波蘭領土變遷



  由於在沙皇保羅一世(1796∼1801)和亞歷山大一世(1801∼1825)統治下俄羅斯的文明水平仍然極低,因而,沒有波蘭人的協助,俄國政府就無法管理這個地區。1801年這些土地被分為8個管轄區;由於波蘭人多年來(1796∼1831)仍保留基本的行政管理權、市政權,因而波蘭縣法庭和波蘭議會的控制權仍繼續有效。這一個在俄羅斯帝國範圍之內的區域在文明、文化和教育方面都具有最高的水準——除了波羅的海幾個省外——並且俄羅斯教育系統的基本原則是以此地區波蘭教育機構的主要特徵為基礎。



  普魯士屬地由西普魯士、南普魯士和新東普魯士3省組成。連同自1657年起就不在波蘭管轄下的東普魯士省,這個地區正式取名為普魯士王國,屬普魯士君主國的一部分。在400萬人口中,約3/4為波蘭人種。



  外界認為奧地利屬地的加利西亞王國,在行政上不斷地改組。在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屬地,當地的知識分子多被德國的行政人員所取代,他們的管理方式是獨裁專制的。在這些地區建立了許多民族主義者的祕密組織。





1815∼1874年波蘭領土變遷



  1815年在俄羅斯帝國內成立了波蘭王國,它保持自己的政府體制,自己的國會和自己的軍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統治著歷史上波蘭3/4的土地,他不但是俄國的沙皇,又是波蘭的國王,人們力勸他要贏得波蘭人的忠誠。



  波蘭王國的憲法在1815至1831年間通過,被公認為是全歐洲最開明的憲法。



  1830、1846和1863年波蘭人群起反叛和抵制沙皇的壓迫,但均未成功。這些反叛行動導致教育體制的俄羅斯化。德國首相俾斯麥追隨俄國的作法,在普魯士區域規定嚴厲的德意志化教育政策;只有在奧地利地段,波蘭自治才多少得到承認。在奧地利的波蘭人變成這個國家的第二民族,他們被允許參加維也納的政府工作,對加利西亞的羅塞尼亞人保持統治權。加利西亞本身則成為波蘭文化的避風港,這裡有克拉科夫大學、利沃夫大學和吸引許多波蘭知識分子的科學院。



  現代工業,尤其是紡織業和金屬製造業以及礦業的發展使波蘭會議王國在廢除與俄國的關稅壁壘之後成為1890年前俄羅斯帝國中最有活力的工業區。在俄國和奧地利地區主要是波蘭知識分子促進了工業化,而德國知識分子則在普魯士地區(尤其在上西里西亞)領導了工業化計畫的實施。由於在1846至1892年間的多次土地危機,原先貴族的後代320萬人中的大多數遷徙到俄國區域的城市中去,他們在此形成自由職業者中的多數。在德國東部的波蘭區,即波蘭會議王國和西加利西亞,知識分子階層多數均無財產,靠工資為生,而在俄羅斯帝國西部地區和東加利西亞的波蘭人卻是富有的地主或屬於城市的中產階級。這個時期的特徵之一就是大量的波蘭人從他們自己的家鄉遷徙到德國的較為工業化的地區,這種動向在以後幾十年繼續發生。



  1891至1893年間在波蘭會議王國和在流亡者中成立了第一批永久性的政黨。波蘭聯盟成立於1886∼1887年,德莫夫斯基(Roman Dmowski)於1892∼1893年間對它進行改組,更名民族聯盟,後來成為民族民主黨的核心,1905∼1939年間,它是最強的中產階級政黨。波蘭社會主義黨成立於1892∼1893年,贊助人為利曼諾夫斯基(Boleslaw Limanowski),後由畢蘇斯基(Jozef Pilsudski)領導,該黨在1905年俄國革命中成為全俄羅斯帝國中最強大的社會主義政黨。橫掃俄國的1905年革命,改變了所有波蘭地區的政治生活。德莫夫斯基所領導的民族民主黨得到大多數擁有土地的紳仕們和中產階級的支持和擁護,將他們的綱領限制在要求波蘭的自治上。為此理由,在1905年之後,他們獲准在波蘭會議王國和俄屬波蘭合法地活動。在奧地利,包括奧地利的波蘭區(加利西亞)採納了普選制,1907年在維也納的議會籌畫成立農民的波蘭農民黨。這個黨的影響很快就延及波蘭會議王國南部,但是1913年它又分裂成多數溫和派與激進左派。只有普魯士繼續壓制波蘭文化和政治生活,1905年後,這種政策甚至以更為嚴厲的形式執行。





第二共和國的建立(1914∼1921)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和俄國革命(1917)的爆發,獨立的波蘭重建於1918年。隨著德意志帝國於1918年11月的垮台,畢蘇斯基從德國拘留營裡釋放了出來,於1918年11月11日回到華沙就控制了全波蘭。克拉科夫和盧布令地區也將行政權移交予他,接受他的指揮。因而1918年11月11日被公認為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的日子。



  開始的時候波蘭第二共和國是由下列各部分組成︰1916年時期的波蘭王國、切申(Cieszyn)公國和西加利西亞。波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80萬人,大部工廠和交通要道被毀,波蘭貨幣制度和經濟嚴重瓦解。



  1919年1月,畢蘇斯基與波蘭國家委員會在巴黎的首腦德莫夫斯基達成一項協議從而鞏固了他在這個國家的掌權地位。波蘭國家委員會是巴黎和會上公認的波蘭官方代表團。德莫夫斯基親密的伙伴帕德瑞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於1919年在華沙組織一個政府,但是行政管理權仍掌握在畢蘇斯基手中,後者從1918年11月22日至1922年12月14日是以波蘭的「國家元首」身分掌權的。接下來的民主選舉促成憲法國會的成立,1919年2月20日通過《小憲法》之後,它既操縱立憲又操縱立法會議(1919∼1922)。該國最強有力的政黨是民族民主黨和農民黨,後者大部分都與民族民主黨合作。左翼政黨只獲得約1/4的選票。波蘭共產主義工人黨成立於1918年12月16日。工人理事會成立於1918年11月,又於1919年6月被政府所取締解散,從而在波蘭建立和保衛了「中產階級民主」與俄羅斯的「蘇維埃民主」相抗衡。



  在巴黎和會上,波蘭代表團要求德國歸還原普魯士占領區上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南部(馬蘇里亞)。波茲南省的最大部分已經在波蘭當局控制之下,因為1918年12月波蘭在波茲南起而反對德國人幾乎已吞沒了全省。《凡爾賽和約》於1919年6月28日簽字,歸還波蘭普魯士占領區的主要部分以提供直接進入波羅的海之路,而波蘭所要求的格但斯克(但澤)成為了一個「自由市」。1920年7月28日,西里西亞被瓜分,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波蘭人成為少數民族留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區域內。



  波蘭之迅速向東擴張應歸功於其快速招募和有效的軍隊。德國軍隊必須在1919年2月初從所占領的東部領土撤退完畢,但是德軍所離開的每一個地帶都立即被紅軍所占領。因此,在1918年11月至1919年2月之間,紅軍從聶伯河往西移至布格河。畢蘇斯基認定把將外國形式的政府強加在已收復的波蘭領土上的這支軍隊趕回東面是十分必要的。歷史上的立陶宛中部於1919年4月被波蘭人所占領。7月27日最高委員會同意波蘭和立陶宛的分界線,將維爾諾(立陶宛維爾紐斯〔Vilnius〕)留在波蘭這一邊。在東加利西亞,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於1918年11月成立,但是波蘭軍隊卻於1919年6∼7月占領了它。而且波蘭軍隊將其勢力範圍擴張到白羅塞尼亞的大部分以及烏克蘭的西部——遠超過1793年第二次瓜分的界線,在1919年12月以前這種占領一直未遇到紅軍的抵抗,因為俄國人仍在忙於內戰。到了1920年2月至5月間蘇維埃發起了軍事攻勢來對付波蘭。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考慮欠周的波蘭人於1920年6月向前推進至基輔,引發醞釀了一年半的波蘇戰爭。在圖哈切夫斯基(Mikhail Tukhachevsky)指揮下的紅軍向前推進,至1920年7月和8月已抵達土倫、華沙和利沃夫等周圍地區。由畢蘇斯基領導的波蘭武裝力量於8月16日至28日在維斯杜拉河一戰中堅決地擊敗了紅軍。這個勝利粉碎了布爾什維克想將革命擴展至中、西歐的最後機會。在1920年10月12日停火以前,波蘭軍隊收復了包括維爾紐斯(由紅軍割讓給立陶宛)在內的立陶宛中部、白羅塞尼亞西部、沃爾亥尼亞(Wolhynia)西部和東加利西亞。蘇聯政府在1921年3月18日的《里加和約》上終於無條件地承認了這條邊界線。



1921至1945年的波蘭
  1921年3月17日的憲法設立了有兩院的議會︰參議院和國會。該國的政治力量分成許多黨派和集團,這對發展為一個穩定的、統一的議會政府是一大障礙。



  1922至1926年間波蘭處在經常更換的內閣管理下,這些內閣主要以民族民主黨、基督教民主黨和溫和的農民黨聯合組成的。1926年畢蘇斯基組織了一次軍事政變後掌權。他從1926至1935年以獨裁的手段統治著波蘭。他的統治是道德獨裁加上只是形式上保留的議會管轄權。在1928年3月4日的國會選舉中他那與政府合作的無黨派集團(BBWR)是一個鬆垮的組織,只是以他個人名義召集在一起,獲得1/4議會席位,不過獲得這樣政治上的成就其有利因素是1926∼1929年間的經濟繁榮的增長。



  世界的經濟危機於1929年10月開始影響到波蘭。約有893,000名工人失業,尚不包括農業工人,約等於1931年就業者數目的1/3.1931∼1933年間生產下降至僅達1913年水平的46%。在普遍的苦難和匱乏的壓力下,波蘭社會黨、波蘭農民黨以及其他黨派於1929年11月1日聯合起來組織一個左翼反對派聯合黨(中央偏左)。畢蘇斯基使出嚴酷的手段來對付他的反對派,命令逮捕70名政治人物。1930年11月的國會選舉給予BBWR所想要的多數票,不過真正的政黨現在實際上已從政治舞台消失。畢蘇斯基從1930至1935年當權期間未曾召開過一次正式的公共政治會議。他的權威是以公務員的支持和他的軍官團,尤其是在軍團裡訓練的校官們的支持為基礎的。畢蘇斯基試圖通過不干涉和節儉計畫來控制經濟危機,但是他未獲成功。



  1935年4月23日進行了憲法修改,加強政府行政部門並授權國家元首可不經過議會的批准而頒布重要的法律。



  畢蘇斯基於1935年5月12日逝世,由此而產生的權力鬥爭,由於罷工和示威運動而複雜化,很快就使議會活動降為真正的滑稽劇。






1921∼1939年波蘭領土變遷



  在對外政策中,波蘭通過與法國和羅馬尼亞結盟(1921)力圖加強自己的地位。由於受到德國和蘇聯在政治和軍事上合作的威脅,又受到他們針對修改現有邊界線的一致政策的威脅,波蘭發現自己處在危險的地位。波蘭外長貝克(Jozef Beck)秉承畢蘇斯基的旨意,於1932年與蘇聯達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又於1934年與德國簽署了類似的協定,該協定既維護波蘭與法國的聯盟,又維護其作為國際聯盟成員國的行動自由。這樣捍衛了波蘭的地位,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但是德意志帝國已吞併了奧地利和大部分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並將斯洛伐克共和國置於自己控制之下,還攫取了立陶宛的梅梅爾蘭(Memelland)。這樣德國在對付波蘭上就處於一個戰略上的有利地位,使希特勒省掉了所有小心翼翼行事之苦。他所建議的解決全球辦法其實就是要使波蘭徹底地依賴德國,從而在攻打蘇聯的計畫中可用它來作為作戰基地。遵照1939年3月31日的保證,以張伯倫為首的英國政府給予波蘭以外交上,但不是軍事或財政上的援助。這絲毫不能阻止德國進攻波蘭,也無法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與史達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包括一項祕密協議,即將波蘭畫分為德國和蘇聯的勢力範圍,以納雷夫(Narew)河、維斯杜拉河和桑河為界。後來事實證明這「第四次瓜分波蘭」是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因素。



  1939年的9月戰役中波蘭陷落之快出人意料。波蘭軍隊被打敗之後,華沙於1939年9月27日投降。波蘭最後的有組織抵抗於1939年10月5日結束。1939年10月12日,希特勒下令併吞下列全部土地︰前普魯士屬地,部分馬佐維亞,連同洛次在內的大波蘭東部和小波蘭的一條邊界地帶。



  在蘇聯勢力範圍的地區於1939年10月22日至11月2日在監督下舉行公民投票併入蘇聯版圖。



  根據1935年憲法,波蘭流亡政府於法國成立,但在1940年6月法國被打敗後遷往英國。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極大地改變了波蘭的局勢。史達林拒絕恢復1921年所定的波蘇邊界線。1941年12月16日在他與英國外相艾登(Anthony Eden)爭論中,他建議以寇松(Curzon)線作為將來蘇波邊界的基礎。



  消滅波蘭知識分子和將大量的波蘭人從波蘭西部驅趕出來的行動繼續在大力地進行著。猶太裔波蘭公民被趕到滅絕集中營,諸如奧斯威辛集中營和特雷布林卡(Treblinka)集中營,在這裡他們與歐洲大部分地區來的猶太人一起被殺害了。華沙、比亞韋斯托克(Bialystok)和維爾諾的猶太人聚居區的起義(1943.4∼9月)和波蘭地下組織的特別行動均未能有效地阻止這種滅絕行為。



  當德國入侵蘇聯時,史達林不得不修改他的波蘭政策。1941年7月30日,他與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重建外交關係。8月14日在莫斯科簽署了一份軍事公約以便在俄羅斯組建波蘭軍隊。



  那時正有數十萬波蘭流亡者在蘇聯境內;除此之外,1939年9月和10月,紅軍俘虜230,670名波蘭軍人,從士兵到將軍均有。為了指揮波蘭新軍隊,史達林將一位波蘭軍官安德爾斯(Wladyslaw Anders)從監獄中釋放出來。至1941年12月,安德爾斯已經拼湊起兩個師。此時他才發現他無法組織一支真正的波蘭國家軍隊。



  早在1941年11月有一小群波蘭共產黨人空降至波蘭德占區,在這裡他們接觸了幾個老共產黨黨員(該黨已於1938年3月解散);哥穆爾卡(Wladyslaw Gomulka)就是其中之一。1942年1月波蘭共產黨在華沙以波蘭工人黨的名義恢復活動,1942年5月,它成為人民軍的核心。



  1943年4月13日,德國人聲稱在聶伯河上游的卡廷(Katyn)森林中發現有波蘭軍官的集體墓塚,在這些軍官的口袋中有他們的個人證件。德國人所發表的軍官姓名都是科澤利斯克(Kozelsk)俘虜營裡的同住者,德國人譴責蘇聯人在1940年5月殺害俘虜。



  1943年底,羅斯福和邱吉爾在德黑蘭會議上同意史達林的要求將寇松線作為新的蘇波交界線。



  史達林為鞏固他在德黑蘭會議上的外交勝利,命令波蘭工人黨(1943年11月哥穆爾卡成為該黨總書記)組織一個民族國內委員會(KRN),它將成為波蘭人民共和國的政府,並以第三國際老手貝魯特(Boleslaw Bierut)為總統。委員會於1943年12月31日一夜間組成。





1945年波蘭領土變遷



  3個蘇聯集團軍,包括每支5師的兩支波軍,發動冬季攻勢,終於在1945年3月解放了奧得-尼斯線以東的幾乎全部土地。與此同時,在雅爾達會議(2月4∼11日)上羅斯福和邱吉爾犧牲波蘭在倫敦的流亡政府的合法地位,同意史達林建立一個波蘭民族團結臨時政府,這政府既包括盧布令政府的成員,也必須包括波蘭國內外的所有其他民主黨派的領袖們在內。





共產黨波蘭
  1945年8月16日,在莫斯科簽署的波蘇條約進一步確定以寇松線為波蘭的東部邊界。波蘭東部有179,460平方公里(69,290平方哩)土地被蘇聯吞併。在西部則從德國處獲得了102,555平方公里(39,596平方哩)。



  波蘭蘇維埃化一直是史達林的目標,貝魯特則是他的忠實僕人。他將大選延期,同時命令祕密警察在蘇聯謝羅夫(Ivan V. Serov)將軍監督下大規模逮捕著名的政治和軍事領袖。50公頃(124)以上的農場均被沒收,所有雇用50名以上工人的工業企業都國有化。



  1948年時,哥穆爾卡反對在波蘭實行農業集體化,其結果是他被開除黨籍和開除出政府,並於1951年被捕。貝魯特現在既是總統又是黨的領袖,他要戰前的一位波蘭軍官齊米爾斯基(Michal Zymierski)元帥辭去國防部長和總司令的職務,因為史達林要羅科索夫斯基(Rokossovsky)擔任這個職務(他於1949年11月就職直至1956年)。



  1952年7月22日,國會批准一份蘇聯式憲法。總統位置由國務院取代,貝魯特則成為總理。1953年9月,他命令拘留波蘭天主教的首席主教維辛斯基(Stefan Cardinal Wyszynski),因為他反對政府干預宗教事務。貝魯特於1954年3月放棄總理職位,塞郎基維茲(Cyrankiewicz)復職。1956年2月貝魯特在參加蘇聯共產黨第20次代表大會時,因赫魯雪夫揭發史達林的罪行而被整垮。貝魯特於3月12日卒於莫斯科。



  1956年,史達林死後3年,波蘭工人發動總罷工,結果被武力所鎮壓。接下來的危機中,哥穆爾卡又成為波蘭統一工人黨的領袖,在他的統治下(1956∼1970),波蘭的農田取消集體化,政體的極權控制略有鬆馳。



  哥穆爾卡在14年的當權中,放棄了集體領導的原則,成為一個專制的、嚴格執行紀律的人。他同教會又挑起新的爭論,他所採用的經濟手段工人們斥之為剝削行為。1970年哥穆爾卡失敗的經濟政策又激起工人新一輪的罷工。



  1970年12月20日,在中央委員會開會期間,哥穆爾卡及其支持者們被逐出政治局。吉瑞克(Edward Gierek),高度工業化的卡托維治(Katowice)省的黨第一書記擔任了中央委員會的第一書記,成了黨的領導人。3天之後,1952年起就擔任副總理的賈魯塞維茨(Piotr Jaroszewicz),繼塞郎基維茲成為部長會議主席。



  新政府開始很順利。吉瑞克決定要重建1944年由希特勒命令所摧毀了的華沙皇家城堡,激起全波蘭的愛國情緒。1972年5月17日,西德聯邦議院正式批准奧得-尼斯條約,天主教聖座隨後也調整了波蘭新的西部和北部主教管轄區的外部界線以符合國際所承認的邊界線。1971∼1973年是吉瑞克的「具體經濟策略」年,包括尋求外國信貸來資助長期拖延的波蘭工業現代化。由於波蘭的工資低於西方的水準,而能源和原材料卻既充足價格又低廉,似乎很有理由期望為波蘭出口在西方市場爭得一席之地,從而以硬通貨贏利來還債。不幸,一場嚴重的經濟衰退影響了1974年已經發展的市場經濟,從而干擾了吉瑞克想像中的計畫。



  較高的價格成為經濟所必須的,但是1976年6月24日,當賈魯塞維茨在國會裡宣布多項主食品價格上漲60%時,產業工人發起了罷工。抗議運動強烈,使賈魯塞維茨不得不於次日發表電視講話告訴全國撤消議案。這次沒有像1970年12月那次發生大屠殺,但是政體卻搖搖欲墜。成百的抗議者被即刻審訊並被逮捕入獄。一群波蘭知識分子上書國會要求從寬處理,並要求信息自由流動以避免這種災難的進一步發生。



  1978年,克拉科夫的大主教沃伊蒂瓦(Karol Cardinal Wojtyla)當選為教宗(教皇),取名若望•保祿二世。1979年6月他以教宗身分訪問祖國波蘭對他本人和對波蘭的天主教信仰都是一次勝利,共產黨政府出於禮貌和克制也擠出幾句讚語。



  1980年8月的罷工由電工華勒沙領導,罷工先在格但斯克造船廠爆發,然後很快地蔓延至其他城市。罷工工人在華勒沙領導下聯合成一個非法工會叫做團結工會,他們贏得了政府的讓步,最為顯要的是該工會獲得了合法的地位。吉瑞克的波蘭統一工人黨總書記職務先是由卡尼亞(Stanislaw Kania)所取代,然後由國防部長賈魯塞斯基(Jaruzelski)將軍接任。團結工會在繼續罷工中施加壓力要求更大的讓步,賈魯塞斯基所給予的回答是於1981年12月宣布戒嚴。團結工會的合法地位結束了,領袖被捕。戒嚴令於18個月後解除,但政府對國內反對派繼續加強控制。



  經濟繼續惡化,雖然戒嚴令於1983年7月解除,政治緊張局勢只有部分鬆弛。在努力改進波蘭衰退的經濟和平息新的勞工騷動中,政府於1988年末開始與團結工會談判。這種談判的結果是,1989年4月工會恢復合法地位,並允許在6月的部分自由選舉中可派候選人參加競選。在選舉中,團結工會所支持的候選人贏得了國會中全部非保留席位(共產黨及其同盟者,民主黨和統一農民黨在國會中保留有65%席位),在重組的參議院中贏得了除1席外的所有席位。



  7月,國會和參議院聯合開會選舉賈魯塞斯基為波蘭自1952年以來的第一任總統。但是共產黨在國會中未能組成政府,賈魯塞斯基除了任命團結工會成員為總理外別無其他選擇,所挑選的領袖馬佐維奇(Tadeusz Mazowiecki)是華勒沙親密的助手。民主黨和統一農民黨已與波蘭統一工人黨解除聯盟關係,轉而支持新總理,馬佐維奇遂組成波蘭40餘年來第一個非共產黨政府。



  1990年波蘭繼續經歷著迅速的政治變革,波蘭統一工人黨解散,分裂成對立的社會民主各黨派,團結工會本身由於經濟的混亂也開始分裂,驟然下降的生活水準使人們對馬佐維奇政府多有微詞,尤其來自如華勒沙等認為波蘭轉向自由市場體制的速度過於緩慢的人。賈魯塞斯基也面對增長中的壓力同意辭職。



  1990年12月,華勒沙成為總統,1992年5月國會批准一份新憲法。但是1993年波蘭第二次完全民主的普選中,前共產黨人及其盟友又重新掌權。中間派和右派被兩個原為共產黨盟友的左翼政黨,即民主左翼聯盟和波蘭農民黨所左右。1995年11月的波蘭總統選舉,華勒沙被年輕而活力十足的後共產主義者克瓦希涅夫斯基(其政見要求選民向前看而非向後看)擊敗,這顯示世代的改變,這改變亦可見於對教會的態度。後共產主義者的勝利會不會最終導致負責的真正左、中、右派出現,新憲法會不會為順利運作的民主提供一條途徑,在不小程度上依賴選民漸增的經驗和素養。波蘭面臨的犯罪增加、吸毒、腐化和道德標準降低等許多問題也是全歐普遍的。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