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巴契夫
2010/08/14 02:38
瀏覽885
迴響1
推薦7
引用0
戈巴契夫
Gorbachev, Mikhail
(1931.3.2,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斯塔羅夫波爾 普里沃利耶~ )
亦譯戈爾巴喬夫;全名米哈伊爾‧塞吉葉維奇‧戈巴契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
戈巴契夫,攝於1985年。
蘇聯官員,1985~1991年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1990~1991年任蘇聯總統。他力圖使蘇聯政治制度民主化和經濟權力分散化,導致1991年共產主義衰落和蘇聯解體。部分由於他結束了戰後蘇聯對東歐的控制,戈巴契夫被授予1990年諾貝爾和平獎。
戈巴契夫係俄羅斯西南部斯塔夫羅波爾(Stavropol)邊區的農夫之子。他於1946年加入蘇聯共產主義青年團(Komsomol),其後4年在斯塔夫羅波爾的國營農場駕駛聯合收割機。他成為一名大有前途的共青團員,1952年進入(國立)莫斯科大學法學院就讀,並成為共產黨黨員。1955年畢業,獲得法學學位,其後在斯塔夫羅波爾的共青團及一般黨組織中擔任不少職務,1970年晉升為地區黨委員會第一書記。
戈巴契夫於1971年被提名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1978年被任命為黨的農業書記。他於1979年成為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候補委員,1980年成為正式委員。他在黨內所以能夠平步青雲,主要得力於黨的思想主導人物蘇斯洛夫(Mikhail Suslov)的支持和提攜,在安德洛波夫(Yury Andropov)擔任蘇共總書記的15個月(1982~1984)內,戈巴契夫成為政治局中最活躍、最受矚目的成員之一。安德洛波夫死後,契爾年柯(Konstantin Chernenko)於1984年2月成為總書記,戈巴契夫已很可能成為其接班人,1985年3月10日契爾年柯去世,次日政治局推選戈巴契夫為蘇共總書記。接任時,他仍是政治局中年紀最輕的成員。
戈巴契夫迅即著手鞏固其在蘇聯領導層中的個人權力。其國內首要目標是重整蘇聯停滯的經濟;布里茲涅夫掌權期間(1964~1982),它多年不穩定、發展緩慢。為此,戈巴契夫要求快速的工業技術現代化和更高的工人生產力,他並設法使蘇聯官僚體系更負責、更有效率。
這些表面的變革未能取得實際效果,於是戈巴契夫於1987~1988年開始對蘇聯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實施更深入的改革。在新的「開放」(glasnost)政策下,出現了文化大解凍︰言論和新聞自由顯著擴大;報刊和廣播獲准以前所未有的坦率進行報導和批評;國內遺留的史達林極權主義統治終於被政府完全摒棄。在戈巴契夫的「重建」(perestroika)政策下,蘇聯採取了第一批謹慎的措施試圖使政治制度民主化;一些黨政職位的選舉實行候選人差額競選和祕密投票。在「重建」政策下,一些有限的自由市場機制也開始引入蘇聯經濟,但是連這些不大的經濟改革都遭到黨政官僚的嚴重抵制,他們不顧放棄對國家經濟生活的控制。
在外交上,戈巴契夫一開始便與東西方的已開發國家發展較密切的關係和貿易。1987年12月,他與美國總統雷根簽署了兩國銷毀一切現有中程核子彈頭飛彈貯存的協議。1988~1989年,他督促蘇聯軍隊撤出占領已9年的阿富汗。
1988年10月,戈巴契夫當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國家立法機構)主席團主席,得以鞏固其權力。但是,部分由於他的經濟改革正遭到共產黨的阻撓,戈巴契夫改組了政府的立法和行政部門,使之脫離蘇聯共產黨的控制,於是根據1988年12月對憲法的改動,成立了一個新的兩院制議會,叫做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其中有些代表由人民在有競爭的(即候選人有差額)選舉中直接選出。1989年,新選出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一個新的蘇聯最高蘇維埃。它與同名的前身不同,是真正的常設議會,具有相當大的立法權力。1989年5月,戈巴契夫當選為該最高蘇維埃主席,從而保有國家總統的地位。
戈巴契夫是1989年末和1990年使歐洲政治結構改觀、因而標誌著冷戰結束之開始的一系列大事唯一最重要的發軔者。整個1989年,他抓住每個時機對東歐的蘇聯集團國家主張改革的共產黨人表示支持,而當這些國家的共產黨政權在年末像骨牌般垮下來時,戈巴契夫默許其崩潰。經民主選舉的非共產黨政府於1989年末至1990年在東德、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上台掌權時,戈巴契夫同意從這些國家分階段撤出蘇聯軍隊。及至1990年夏,他同意東德與西德統一,甚至同意統一後的德國將來成為蘇聯的宿敵——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1990年,戈巴契夫由於在國際關係方面的顯著成就,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戈巴契夫使蘇聯政治制度民主化和權力分散化所引起的新自由,在幾個加盟共和國(例如,亞塞拜然、喬治亞和烏茲別克)導致內亂,在另一些加盟共和國(例如,立陶宛)導致公然企圖謀求獨立。為此,1989~1990年戈巴契夫動用軍事力量鎮壓幾個中亞共和國內流血的民族糾紛,同時創立了憲法機制使共和國能合法地脫離蘇聯。
面對民主政治的勢力高漲,蘇聯共產黨權力衰落,威信不斷下降,戈巴契夫在1990年加緊將權力從黨轉移到由選舉產生的政府機構。該年3月,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他為新設立的擁有廣泛行政權力的蘇聯總統。與此同時,在他領導下,人民代表大會取消了受憲法保障的共產黨對蘇聯政權的壟斷,為其他政黨合法化鋪平了道路。
戈巴契夫在廢除蘇維埃國家的極權主義,使蘇聯走向真正的代議制民主方面,成就尤為顯著。但他表明頗不願意使蘇聯經濟脫離國家中央集權的方向。戈巴契夫避免極權主義地使用權力來傳統地保持蘇聯經濟運行,但他同時又拒絕決定性地轉向私有制和利用自由市場機制。戈巴契夫徒然在這兩種根本對立的選擇之間尋求折衷辦法,於是中央計畫經濟繼續分崩離析,沒有私有企業取代。戈巴契夫始終是處境困難的共產黨無可爭辯的領導人,但他企圖通過法令和行政改組來增加總統權力都毫無結果,政府的權威和效率開始嚴重下降。面對經濟崩潰,公眾情緒低落以及權力不斷移到各加盟共和國,戈巴契夫在方向上動搖了,1990年末與黨內保守派和安全機構聯合。
但是,在政府中取代改革派的共產黨持強硬路線者,結果表明是些不可靠的盟友,1991年8月19日至21日持強硬路線者短命的政變期間,戈巴契夫一家遭受短期軟禁。在俄羅斯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 即葉爾辛)和在民主改革中上台的其他改革派堅定的抵抗下政變失敗後,戈巴契夫恢復了蘇聯總統職務,但他的地位已無可挽回地被削弱了。戈巴契夫不可避免地與葉爾欽結盟,脫離共產黨,解散其中央委員會,並且支持剝奪黨對KGB和武裝部隊控制權的措施。戈巴契夫還很快地將基本政治權力移交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然而,事態發展得更快,葉爾欽領導下的俄羅斯政府迅速行使垮台的蘇聯政府的職能,各共和國同意在葉爾欽領導下成立一個新的聯合體。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辭去蘇聯總統職。同日,蘇聯正式瓦解。
1996年戈巴契夫出馬競選俄羅斯總統,但只獲得不到1%的選票。雖然如此,他依然活躍於公眾場合,到處演講,並且為各種全球性智庫和俄羅斯智庫的一員。2006年他和俄羅斯億萬富翁與前立法者列別捷夫(Aleksandr Lebedev)聯手買下一家獨立報紙《新報》(Novaya Gazeta)的近半股份,《新報》是以其自願挑戰克里姆林政策而聞名於世。2008年9月30日宣布兩人合組一個新政黨。。
延伸閱讀
Gorbachev's life and achievements are chronicled in Zhores Medvedev, Gorbachev (1986); Christian Schmidt-Hauer, Gorbachev: The Path to Power (1986;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German, 1985); and Dusko Doder and Louise Branson, Gorbachev: Heretic in the Kremlin (1990).
Gorbachev, Mikhail
(1931.3.2,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斯塔羅夫波爾 普里沃利耶~ )
亦譯戈爾巴喬夫;全名米哈伊爾‧塞吉葉維奇‧戈巴契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
戈巴契夫,攝於1985年。
蘇聯官員,1985~1991年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1990~1991年任蘇聯總統。他力圖使蘇聯政治制度民主化和經濟權力分散化,導致1991年共產主義衰落和蘇聯解體。部分由於他結束了戰後蘇聯對東歐的控制,戈巴契夫被授予1990年諾貝爾和平獎。
戈巴契夫係俄羅斯西南部斯塔夫羅波爾(Stavropol)邊區的農夫之子。他於1946年加入蘇聯共產主義青年團(Komsomol),其後4年在斯塔夫羅波爾的國營農場駕駛聯合收割機。他成為一名大有前途的共青團員,1952年進入(國立)莫斯科大學法學院就讀,並成為共產黨黨員。1955年畢業,獲得法學學位,其後在斯塔夫羅波爾的共青團及一般黨組織中擔任不少職務,1970年晉升為地區黨委員會第一書記。
戈巴契夫於1971年被提名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1978年被任命為黨的農業書記。他於1979年成為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候補委員,1980年成為正式委員。他在黨內所以能夠平步青雲,主要得力於黨的思想主導人物蘇斯洛夫(Mikhail Suslov)的支持和提攜,在安德洛波夫(Yury Andropov)擔任蘇共總書記的15個月(1982~1984)內,戈巴契夫成為政治局中最活躍、最受矚目的成員之一。安德洛波夫死後,契爾年柯(Konstantin Chernenko)於1984年2月成為總書記,戈巴契夫已很可能成為其接班人,1985年3月10日契爾年柯去世,次日政治局推選戈巴契夫為蘇共總書記。接任時,他仍是政治局中年紀最輕的成員。
戈巴契夫迅即著手鞏固其在蘇聯領導層中的個人權力。其國內首要目標是重整蘇聯停滯的經濟;布里茲涅夫掌權期間(1964~1982),它多年不穩定、發展緩慢。為此,戈巴契夫要求快速的工業技術現代化和更高的工人生產力,他並設法使蘇聯官僚體系更負責、更有效率。
這些表面的變革未能取得實際效果,於是戈巴契夫於1987~1988年開始對蘇聯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實施更深入的改革。在新的「開放」(glasnost)政策下,出現了文化大解凍︰言論和新聞自由顯著擴大;報刊和廣播獲准以前所未有的坦率進行報導和批評;國內遺留的史達林極權主義統治終於被政府完全摒棄。在戈巴契夫的「重建」(perestroika)政策下,蘇聯採取了第一批謹慎的措施試圖使政治制度民主化;一些黨政職位的選舉實行候選人差額競選和祕密投票。在「重建」政策下,一些有限的自由市場機制也開始引入蘇聯經濟,但是連這些不大的經濟改革都遭到黨政官僚的嚴重抵制,他們不顧放棄對國家經濟生活的控制。
在外交上,戈巴契夫一開始便與東西方的已開發國家發展較密切的關係和貿易。1987年12月,他與美國總統雷根簽署了兩國銷毀一切現有中程核子彈頭飛彈貯存的協議。1988~1989年,他督促蘇聯軍隊撤出占領已9年的阿富汗。
1988年10月,戈巴契夫當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國家立法機構)主席團主席,得以鞏固其權力。但是,部分由於他的經濟改革正遭到共產黨的阻撓,戈巴契夫改組了政府的立法和行政部門,使之脫離蘇聯共產黨的控制,於是根據1988年12月對憲法的改動,成立了一個新的兩院制議會,叫做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其中有些代表由人民在有競爭的(即候選人有差額)選舉中直接選出。1989年,新選出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一個新的蘇聯最高蘇維埃。它與同名的前身不同,是真正的常設議會,具有相當大的立法權力。1989年5月,戈巴契夫當選為該最高蘇維埃主席,從而保有國家總統的地位。
戈巴契夫是1989年末和1990年使歐洲政治結構改觀、因而標誌著冷戰結束之開始的一系列大事唯一最重要的發軔者。整個1989年,他抓住每個時機對東歐的蘇聯集團國家主張改革的共產黨人表示支持,而當這些國家的共產黨政權在年末像骨牌般垮下來時,戈巴契夫默許其崩潰。經民主選舉的非共產黨政府於1989年末至1990年在東德、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上台掌權時,戈巴契夫同意從這些國家分階段撤出蘇聯軍隊。及至1990年夏,他同意東德與西德統一,甚至同意統一後的德國將來成為蘇聯的宿敵——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1990年,戈巴契夫由於在國際關係方面的顯著成就,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戈巴契夫使蘇聯政治制度民主化和權力分散化所引起的新自由,在幾個加盟共和國(例如,亞塞拜然、喬治亞和烏茲別克)導致內亂,在另一些加盟共和國(例如,立陶宛)導致公然企圖謀求獨立。為此,1989~1990年戈巴契夫動用軍事力量鎮壓幾個中亞共和國內流血的民族糾紛,同時創立了憲法機制使共和國能合法地脫離蘇聯。
面對民主政治的勢力高漲,蘇聯共產黨權力衰落,威信不斷下降,戈巴契夫在1990年加緊將權力從黨轉移到由選舉產生的政府機構。該年3月,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他為新設立的擁有廣泛行政權力的蘇聯總統。與此同時,在他領導下,人民代表大會取消了受憲法保障的共產黨對蘇聯政權的壟斷,為其他政黨合法化鋪平了道路。
戈巴契夫在廢除蘇維埃國家的極權主義,使蘇聯走向真正的代議制民主方面,成就尤為顯著。但他表明頗不願意使蘇聯經濟脫離國家中央集權的方向。戈巴契夫避免極權主義地使用權力來傳統地保持蘇聯經濟運行,但他同時又拒絕決定性地轉向私有制和利用自由市場機制。戈巴契夫徒然在這兩種根本對立的選擇之間尋求折衷辦法,於是中央計畫經濟繼續分崩離析,沒有私有企業取代。戈巴契夫始終是處境困難的共產黨無可爭辯的領導人,但他企圖通過法令和行政改組來增加總統權力都毫無結果,政府的權威和效率開始嚴重下降。面對經濟崩潰,公眾情緒低落以及權力不斷移到各加盟共和國,戈巴契夫在方向上動搖了,1990年末與黨內保守派和安全機構聯合。
但是,在政府中取代改革派的共產黨持強硬路線者,結果表明是些不可靠的盟友,1991年8月19日至21日持強硬路線者短命的政變期間,戈巴契夫一家遭受短期軟禁。在俄羅斯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 即葉爾辛)和在民主改革中上台的其他改革派堅定的抵抗下政變失敗後,戈巴契夫恢復了蘇聯總統職務,但他的地位已無可挽回地被削弱了。戈巴契夫不可避免地與葉爾欽結盟,脫離共產黨,解散其中央委員會,並且支持剝奪黨對KGB和武裝部隊控制權的措施。戈巴契夫還很快地將基本政治權力移交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然而,事態發展得更快,葉爾欽領導下的俄羅斯政府迅速行使垮台的蘇聯政府的職能,各共和國同意在葉爾欽領導下成立一個新的聯合體。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辭去蘇聯總統職。同日,蘇聯正式瓦解。
1996年戈巴契夫出馬競選俄羅斯總統,但只獲得不到1%的選票。雖然如此,他依然活躍於公眾場合,到處演講,並且為各種全球性智庫和俄羅斯智庫的一員。2006年他和俄羅斯億萬富翁與前立法者列別捷夫(Aleksandr Lebedev)聯手買下一家獨立報紙《新報》(Novaya Gazeta)的近半股份,《新報》是以其自願挑戰克里姆林政策而聞名於世。2008年9月30日宣布兩人合組一個新政黨。。
延伸閱讀
Gorbachev's life and achievements are chronicled in Zhores Medvedev, Gorbachev (1986); Christian Schmidt-Hauer, Gorbachev: The Path to Power (1986;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German, 1985); and Dusko Doder and Louise Branson, Gorbachev: Heretic in the Kremlin (1990).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