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2009/09/01 23:29
瀏覽362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電影
motion picture
亦作film或movie。
利用光將膠片上的一連串靜態照片,以很快的速度持續放映在銀幕上,由於一種視覺現象即所謂視覺暫留,製造出真實、順暢和連續動作的幻覺。電影通常用電影攝影機拍攝,它對行動中的人和事物迅速進行曝光;再由電影放映機放映,它通常以同步的方法使影像與聲音重現。
電影既是一種大眾娛樂形式,也是一種最新的藝術。電影的技術和藝術的發展之快,其擴大範圍之廣,及其影響和普及的程度,在20世紀均無可比擬。
電影的技術與製作
電影攝影機以高速度的開與關的遮光器拍攝一系列靜態圖像,由於大多數電影攝影機的圖像之間的空時僅約1/50秒,因此連續的圖像之間的差別極小。電影由此發展起來,經其底片產生正片。由放映機提供動作的幻覺,膠片在放映機內以同一速度通過光源,這種速度與拍攝影像的速度相同。視覺暫留形成一個圖像,這些影像在空白的白色銀幕上看到,並且是連續的動作的場景。電影的聲音錄在磁帶上或磁膜上,最後與電影底片一起印在正片上,即所謂正片合成。提供聲音的部分叫做聲帶;它在膠片的一邊,與膠片長度相同,與所攝影像平行。這樣,製作電影所需的基本工具是︰攝影機及其鏡頭、膠片、錄音設備,以及放映機和銀幕。
商業電影通常以每秒24個畫格的速度拍攝與放映。大多數使用35公釐(1.36吋)寬的膠片,專業製片者偶而用16公釐的膠片拍攝。8公釐的膠片僅限於業餘愛好者使用。膠片的長度以呎計算;歷時100分鐘的劇情片約長9,000呎(3,000公尺)長的膠片,為攜帶方便起見,分裝成數盤。
電影由4個基本部分合在一起進行製作︰編劇、導演、攝影和剪輯。在商業性電影製片廠內,每一個部分的工作由不同的人和製作小組在製片人的全面監督下完成,這位製片人也監督該項計畫的財務工作。一篇故事或其他構思的電影改編本稱為電影劇本,由一位或更多的編劇來編寫。電影劇本通常是製作整部影片的藍圖︰它將所有的對話和解說,將在銀幕上放映的視覺形象和觀眾所聽到的其他一切聲音詳細地作出敘述。從結構上說,電影劇本由編成次序的場景和段落構成。一個場景指在一個單獨的時間和地點出現的連續不斷的統一動作。它通常由一連串的鏡頭組成,每個鏡頭可被解釋為是攝影機不間斷地一次拍下的一段影片。
在傳統上,導演差不多掌管製作一部影片的全部實際工作。他通過物色和監督攝影人員、布景與服裝設計師、演員和影片剪輯師,將劇本上的東西拍成電影。導演掌握每一個鏡頭和場景的結構、燈光和演員的表演。在拍攝時,他與攝影指導密切合作,這位攝影指導熟練掌握電影攝影術(cinematography),並負責攝影機安放的位置。在拍攝工作完畢後,導演與影片剪輯師一起工作,決定哪些鏡頭和段落在最後完成的影片中使用。剪輯師將攝影機所拍攝的不同的鏡頭和場景剪輯成最後的完整作品。在剪輯過程中,並將聲帶和視帶合在一起。
歷史
導致產生電影的基本技術改革於1880年代和90年代在法國和美國獲得成功。電影的開拓者美國的愛迪生(Thomas A. Edison)和法國的呂米埃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ere)極力利用他們的電影機器——維太放映機(Vitascope)和活動電影機(Cinematographe)——以獲利,唯恐這股新奇勁兒不能持久。事實上,公眾對電影的熱愛迅速增長,從最初在音樂廳和公共露天娛樂場放映,很快發展到在專門建立的電影院放映。在20世紀最初10年裡,法國的電影製作領先全世界,帕泰(Charles Pathe)建立了第一個國際電影帝國;他的公司製作電影,然後在連鎖電影院放映。
在美國,五分錢電影的風行促進了東海岸大城市的電影製作業,其基本產品則為一盤或兩盤的喜劇片和鬧劇片。電影專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於1908?1912年企圖控制美國電影業,激起各獨立製作公司紛紛致力於提高水準和建立明星制,同時電影製作者為挫敗專利公司,開始向西海岸、特別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遷移。
與此同時,導演格里菲思(D. W. Griffith)通過製作較長的和規模較大的影片,以及經由剪輯、電影攝影技術和燈光等方面的基本技術革新使電影發生革命。他的《國家的誕生》(1915)使電影在美國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戰破壞了歐洲的電影業及其國內市場,使美國的電影製片廠在盈利和影評方面都超過它們。到戰爭結束時,隨著大量製作影片和擁有一批具世界吸引力的明星——包括費爾班克斯、畢克馥和卓別林——,使好萊塢獨霸國際市場。
美國無聲電影於1917至1927年間達到頂峰。好萊塢影片變得更為奢華,一些大製片廠依靠最走紅的演員和明星的吸引力招徠觀眾。20年代美國影界最重要的人物是導演格里菲思、賽納特(Mack Sennett)和德米爾(Cecil B. deMille),演員費爾班克斯、卓別林、基什(Lillian Gish)、基頓(Buster Keaton)和哈特(William S. Hart)等。戰後歐洲許多國家的電影製作業重又獲得活力,特別是德國電影——由穆爾諾(F. W. Murnau)、帕布斯特(G. W. Pabst)、朗格(Fritz Lang)和劉別謙(Ernst Lubitsch)攝製——,以其實驗性的表現主義與強有力的社會寫實主義著稱。丹麥的德萊厄爾(Carl Dreyer)和蘇聯的愛森斯坦(Sergey Eisenstein)也是重要的無聲電影導演。
1926?1930年間,美國華納兄弟公司製片廠推出有聲電影,其他大影片公司隨即跟上。在有聲電影最初10年裡,電影製作者學會了攝影機和聲帶一起使用的方法,這有助於故事情節向高潮發展。聲音使得電影製作者能更有說服力地塑造人物,一批新導演脫穎而出,利用這一媒體的一切可能性。如︰美國的卡普拉(Frank Capra)、福特(John Ford)和霍克斯(Howard Hawks),英國的(後來成為美國的)希區考克和法國的雷諾瓦。30年代,音樂喜劇片、歌舞片和由善於語言表達的喜劇演員菲爾茲(W. C. Fields)和馬克斯兄弟等主演的影片風靡一時。
30年代和40年代初是好萊塢電影製片廠的鼎盛時期,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嚴重削弱了歐洲的電影製片業。戰爭結束後,好萊塢電影製片廠在幾個方面受到挑戰。反托辣斯法迫使它們逐漸廢除連鎖電影院和其他對電影發行的控制,1950年後電視開始搶走電影觀眾。戰後電影製作最大的發展不是在美國而是在歐洲。在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導演狄西嘉、費里尼和安東尼奧尼領導著重新出現的寫實主義傾向,而在法國,「新浪潮」派導演高達和楚浮也起著類似的作用。英國導演繼續發展喜劇類型,但在所謂「憤怒的青年」攝製的影片中則出現寫實主義傾向。重新強調電影是表現個人的藝術媒體,這在其他國家導演的作品中也很明顯,例如瑞典的柏格曼、西班牙和墨西哥的布紐爾、日本的黑澤明和印度的雷伊(Satyajit Ray)等。
與此同時,美國的大電影製片廠致力於製作西部片、歌舞片、犯罪片、歷史詩史片和聖經史詩片等標準類型片。而當大製片人拍攝巨型影片時,在獨立的和年輕的導演中間卻出現拍攝更嚴肅和更具藝術性的影片的傾向。60和70年代,新手們如庫勃力克(Stanley Kubrick)、盧梅(Sidney Lumet)、阿特曼、科波拉、艾倫、史柯席斯(Martin Scorsese)和史匹柏等,加入希區考克和赫斯頓等老牌導演的行列。20世紀下半期,美國電影業繼續統治國際市場。好萊塢的優勢在於擁有廣大的國內觀眾,對電影技術和銷售業務無比精通,以及有能力繼續製作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影片。美國的科幻片和驚悚動作片則充分利用包括複雜的特技在內的電影技巧。
motion picture
亦作film或movie。
利用光將膠片上的一連串靜態照片,以很快的速度持續放映在銀幕上,由於一種視覺現象即所謂視覺暫留,製造出真實、順暢和連續動作的幻覺。電影通常用電影攝影機拍攝,它對行動中的人和事物迅速進行曝光;再由電影放映機放映,它通常以同步的方法使影像與聲音重現。
電影既是一種大眾娛樂形式,也是一種最新的藝術。電影的技術和藝術的發展之快,其擴大範圍之廣,及其影響和普及的程度,在20世紀均無可比擬。
電影的技術與製作
電影攝影機以高速度的開與關的遮光器拍攝一系列靜態圖像,由於大多數電影攝影機的圖像之間的空時僅約1/50秒,因此連續的圖像之間的差別極小。電影由此發展起來,經其底片產生正片。由放映機提供動作的幻覺,膠片在放映機內以同一速度通過光源,這種速度與拍攝影像的速度相同。視覺暫留形成一個圖像,這些影像在空白的白色銀幕上看到,並且是連續的動作的場景。電影的聲音錄在磁帶上或磁膜上,最後與電影底片一起印在正片上,即所謂正片合成。提供聲音的部分叫做聲帶;它在膠片的一邊,與膠片長度相同,與所攝影像平行。這樣,製作電影所需的基本工具是︰攝影機及其鏡頭、膠片、錄音設備,以及放映機和銀幕。
商業電影通常以每秒24個畫格的速度拍攝與放映。大多數使用35公釐(1.36吋)寬的膠片,專業製片者偶而用16公釐的膠片拍攝。8公釐的膠片僅限於業餘愛好者使用。膠片的長度以呎計算;歷時100分鐘的劇情片約長9,000呎(3,000公尺)長的膠片,為攜帶方便起見,分裝成數盤。
電影由4個基本部分合在一起進行製作︰編劇、導演、攝影和剪輯。在商業性電影製片廠內,每一個部分的工作由不同的人和製作小組在製片人的全面監督下完成,這位製片人也監督該項計畫的財務工作。一篇故事或其他構思的電影改編本稱為電影劇本,由一位或更多的編劇來編寫。電影劇本通常是製作整部影片的藍圖︰它將所有的對話和解說,將在銀幕上放映的視覺形象和觀眾所聽到的其他一切聲音詳細地作出敘述。從結構上說,電影劇本由編成次序的場景和段落構成。一個場景指在一個單獨的時間和地點出現的連續不斷的統一動作。它通常由一連串的鏡頭組成,每個鏡頭可被解釋為是攝影機不間斷地一次拍下的一段影片。
在傳統上,導演差不多掌管製作一部影片的全部實際工作。他通過物色和監督攝影人員、布景與服裝設計師、演員和影片剪輯師,將劇本上的東西拍成電影。導演掌握每一個鏡頭和場景的結構、燈光和演員的表演。在拍攝時,他與攝影指導密切合作,這位攝影指導熟練掌握電影攝影術(cinematography),並負責攝影機安放的位置。在拍攝工作完畢後,導演與影片剪輯師一起工作,決定哪些鏡頭和段落在最後完成的影片中使用。剪輯師將攝影機所拍攝的不同的鏡頭和場景剪輯成最後的完整作品。在剪輯過程中,並將聲帶和視帶合在一起。
歷史
導致產生電影的基本技術改革於1880年代和90年代在法國和美國獲得成功。電影的開拓者美國的愛迪生(Thomas A. Edison)和法國的呂米埃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ere)極力利用他們的電影機器——維太放映機(Vitascope)和活動電影機(Cinematographe)——以獲利,唯恐這股新奇勁兒不能持久。事實上,公眾對電影的熱愛迅速增長,從最初在音樂廳和公共露天娛樂場放映,很快發展到在專門建立的電影院放映。在20世紀最初10年裡,法國的電影製作領先全世界,帕泰(Charles Pathe)建立了第一個國際電影帝國;他的公司製作電影,然後在連鎖電影院放映。
在美國,五分錢電影的風行促進了東海岸大城市的電影製作業,其基本產品則為一盤或兩盤的喜劇片和鬧劇片。電影專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於1908?1912年企圖控制美國電影業,激起各獨立製作公司紛紛致力於提高水準和建立明星制,同時電影製作者為挫敗專利公司,開始向西海岸、特別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遷移。
與此同時,導演格里菲思(D. W. Griffith)通過製作較長的和規模較大的影片,以及經由剪輯、電影攝影技術和燈光等方面的基本技術革新使電影發生革命。他的《國家的誕生》(1915)使電影在美國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戰破壞了歐洲的電影業及其國內市場,使美國的電影製片廠在盈利和影評方面都超過它們。到戰爭結束時,隨著大量製作影片和擁有一批具世界吸引力的明星——包括費爾班克斯、畢克馥和卓別林——,使好萊塢獨霸國際市場。
美國無聲電影於1917至1927年間達到頂峰。好萊塢影片變得更為奢華,一些大製片廠依靠最走紅的演員和明星的吸引力招徠觀眾。20年代美國影界最重要的人物是導演格里菲思、賽納特(Mack Sennett)和德米爾(Cecil B. deMille),演員費爾班克斯、卓別林、基什(Lillian Gish)、基頓(Buster Keaton)和哈特(William S. Hart)等。戰後歐洲許多國家的電影製作業重又獲得活力,特別是德國電影——由穆爾諾(F. W. Murnau)、帕布斯特(G. W. Pabst)、朗格(Fritz Lang)和劉別謙(Ernst Lubitsch)攝製——,以其實驗性的表現主義與強有力的社會寫實主義著稱。丹麥的德萊厄爾(Carl Dreyer)和蘇聯的愛森斯坦(Sergey Eisenstein)也是重要的無聲電影導演。
1926?1930年間,美國華納兄弟公司製片廠推出有聲電影,其他大影片公司隨即跟上。在有聲電影最初10年裡,電影製作者學會了攝影機和聲帶一起使用的方法,這有助於故事情節向高潮發展。聲音使得電影製作者能更有說服力地塑造人物,一批新導演脫穎而出,利用這一媒體的一切可能性。如︰美國的卡普拉(Frank Capra)、福特(John Ford)和霍克斯(Howard Hawks),英國的(後來成為美國的)希區考克和法國的雷諾瓦。30年代,音樂喜劇片、歌舞片和由善於語言表達的喜劇演員菲爾茲(W. C. Fields)和馬克斯兄弟等主演的影片風靡一時。
30年代和40年代初是好萊塢電影製片廠的鼎盛時期,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嚴重削弱了歐洲的電影製片業。戰爭結束後,好萊塢電影製片廠在幾個方面受到挑戰。反托辣斯法迫使它們逐漸廢除連鎖電影院和其他對電影發行的控制,1950年後電視開始搶走電影觀眾。戰後電影製作最大的發展不是在美國而是在歐洲。在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導演狄西嘉、費里尼和安東尼奧尼領導著重新出現的寫實主義傾向,而在法國,「新浪潮」派導演高達和楚浮也起著類似的作用。英國導演繼續發展喜劇類型,但在所謂「憤怒的青年」攝製的影片中則出現寫實主義傾向。重新強調電影是表現個人的藝術媒體,這在其他國家導演的作品中也很明顯,例如瑞典的柏格曼、西班牙和墨西哥的布紐爾、日本的黑澤明和印度的雷伊(Satyajit Ray)等。
與此同時,美國的大電影製片廠致力於製作西部片、歌舞片、犯罪片、歷史詩史片和聖經史詩片等標準類型片。而當大製片人拍攝巨型影片時,在獨立的和年輕的導演中間卻出現拍攝更嚴肅和更具藝術性的影片的傾向。60和70年代,新手們如庫勃力克(Stanley Kubrick)、盧梅(Sidney Lumet)、阿特曼、科波拉、艾倫、史柯席斯(Martin Scorsese)和史匹柏等,加入希區考克和赫斯頓等老牌導演的行列。20世紀下半期,美國電影業繼續統治國際市場。好萊塢的優勢在於擁有廣大的國內觀眾,對電影技術和銷售業務無比精通,以及有能力繼續製作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影片。美國的科幻片和驚悚動作片則充分利用包括複雜的特技在內的電影技巧。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