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
2008/12/04 03:23
瀏覽453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高爾基
Gorky, Maksim
(1868.3.28,俄羅斯 下諾夫哥羅德∼1936.6.14)
亦作Maxim Gorki,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佩什科夫(Aleksey Maksimovich Peshkov)的筆名。
高爾基
H. Roger-Viollet
俄國自然主義小說家,最初以他的寫流浪漢和社會底層人物的短篇小說引人注目,以後又寫出其他一些長短篇小說和劇本,包括他的著名的劇作《深淵》(Na dne,1902)。
早年生涯
高爾基的童年在阿斯特拉罕(Astrakhan)度過,他的父親在當地曾是一個家具墊工匠,後改任航運代理人。高爾基5歲時父親去世,他回到下諾夫哥羅德(Nizhny Novogorod)和外祖父母同住,母親改嫁後,他由外祖父母撫養成人。外祖父以染布為生,其染坊營業日趨衰落,待高爾基極為粗暴,高爾基幼年所獲些許慈愛照顧均來自外祖母。
高爾基十分熟悉俄國工人階級生活環境,這是因為外祖父僅供他就讀幾個月的正規小學,8歲時即令他外出自謀生計。在從事多種營生中,他曾當過鞋匠的學徒,為一聖像畫家當小廝,在一窩瓦河航輪上洗餐具,在輪船的廚師的指教下讀書識字,不久讀書即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愛好。他不時受雇主鞭打,幾乎經常衣食匱乏。在他之前甚至以後的俄國作家中少有人像他那樣了解俄國生活的陰暗面。這些早年生活的慘痛經歷使他後來取「高爾基」(意為慘苦)這一筆名。
他在喀山(Kazan)度過少年時代晚期和早期的成年歲月,當過麵包師、碼頭工人和守夜人。他從當地民粹主義運動的代表處接觸到俄國革命思想;民粹黨人傾向於將俄國農民理想化,這一傾向以後為高爾基所拒絕。他當時所處的環境惡劣已極,他甚至企圖舉槍自盡。21歲時他離開喀山在俄國南部四處流浪,靠打各種零工餬口。
最初的短篇小說
高爾基在第比利斯(Tbilisi或Tiflis)開始在地方報刊上發表短篇小說,第一篇名《馬卡爾•楚德拉》(Makar Chudra,1892),以後的幾篇都是荒誕不經的浪漫主義的傳說和寓言,僅有文獻性價值。但在《切爾卡什》(Chelkash,1895)在聖彼得堡的一家大報上發表後,他一舉成名,從此聲譽日隆,這樣的現象在俄國文學史上,實不多見。《切爾卡什》為其優秀作品之一,寫一帶有傳奇性的港口竊賊的所作所為,其中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因素雜陳。高爾基著名的寫俄國社會底層人物的「流浪漢時期」由此開始。他對個別的無業遊民和罪犯的力量和決心表示同情與認同,相比之下,以前描寫這類人物時則較為客觀。《二十六個男人和一個女人》(Dvadtsat shest i odna,1899)寫一麵包鋪汗流浹背的勞動條件,常被認為是他的最佳短篇作品。這些作品獲得巨大的成功,使高爾基的聲譽扶搖直上,幾乎被人與托爾斯泰(Leo Tolstoy)和契訶夫(Anton Chekhov)相提並論。
劇作與長篇小說
往後高爾基寫出一系列劇本和長篇小說,都不如他早年最佳的短篇小說出色。第一部長篇小說《福瑪•高爾傑耶夫》(Foma Gordeyev,1899)表現他對駁船主和正在發跡的資本家高爾傑耶夫(Ignat Gordeyev)的肉體和意志力的欽佩,高爾傑耶夫與他的「尋求人生真諦」的兒子福瑪比照,後者顯得軟弱得多,且書生氣十足。高爾基筆下的人物有許多都是「尋求人生真諦」的人。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興起成為高爾基小說關注的焦點之一。這一時期的其他長篇小說有《三人》(Troye,1900)、《懺悔》(1908)、《奧古羅夫鎮》(Gorodok Okurov,1909)、和《馬特維•柯熱米亞金的一生》(Zhizn Matveya Kozhemyakina,1910)。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失敗之作,因為高爾基無力始終保持敘事筆酣墨暢的力度,同時也由於他愛在作品中發許多不相干的有關人生意義的議論,使人讀來嫌囉嗦。《母親》(1906)也許是他的最不成功的長篇小說,然而作為高爾基的唯一描寫俄國革命運動的長篇作品,自有其很大的價值。它曾被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拍攝成一部相當出色的無聲電影(1926),並被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搬上舞台(1930∼1931)。高爾基也寫下一些劇本,其中以《深淵》最有名。類似劇中那些低級旅館中的人物曾在他的短篇小說中多次出現過,它至今仍在俄羅斯和外國舞台上演出,盛況不衰。
馬克思主義活動
1899∼1906年間高爾基主要在聖彼得堡居住,成為一個支持社會民主黨的馬克思主義者。1903年該黨分裂後,高爾基支持布爾什維克一派。但他常與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發生意見分歧,他也並未正式加入列寧的黨,雖然他將他的巨額收入的大部分捐給該黨,成為該黨收入的主要來源。1901年馬克思主義刊物《生活》(Zhizn)因發表高爾基鼓動革命的散文詩《海燕之歌》(Pesnya o burevestnike)而被禁。高爾基本人被捕,但旋即獲釋,因患肺病而去克里米亞療養。1902年他被選為俄國科學院院士,不久因政治原因宣布該項選舉無效。此舉使契訶夫與柯羅連科(V.G. Korolenko)憤而辭去院士職務。高爾基在1905年俄國革命中發揮顯著作用,次年又遭逮捕,但又很快獲釋,獲釋的原因之一是國外的抗議。他與情婦一同訪問美國,受到冷遇,因而使他對美國懷有偏見,這表現在他描述紐約市的文章《黃色魔鬼的城市》(Gorod zholtogo dyavola,1906)中。
流放生活與革命
1906年高爾基離開俄國,主要在義大利的卡布利(Capri)島別墅中度過7年的政治放逐生涯。在政治上高爾基常使他的馬克思主義同道為難,因為他堅持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然而他的巨大影響使他們獲益非淺,在他們看來,他的那些缺點遠不如他的影響力重要。1913年他回到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與布爾什維克黨立場一致,反對俄國參戰。1917年11月他反對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並在他的報紙《新生活報》(Novoya Zhizn)上抨擊列寧在勝利後的獨斷專行。1918年7月列寧下令實行新聞檢查,終使他的抗議歸於沉默。1919年後高爾基實行與列寧的政府合作,在革命成功後的最初年月中,減輕他的俄國作家同道所受的苦難,使他們能從事一些翻譯之類的工作而得到一些報酬。
最後階段
1913∼1923年間高爾基寫成其最成功的傑作,即自傳三部曲《童年》(Detstvo,1913∼1914)、《在人間》(V Lyudyakh,1915∼1916)和《我的大學》(Moi Universitety,1923)。最後一部的題目帶有自嘲性,因為高爾基上的唯一大學是社會大學,他想進喀山大學讀書的願望未能實現。在俄語文學中,此三部曲是登峰造極的自傳性作品。它記敘高爾基的童年和最初的成人經歷,顯示作者觀察細節敏銳入微,擅長勾動他的家人、他的許多雇主和一大批遠非重要卻令人難忘的人物。這一作品包含許多信息,如對毫無來由的酷虐行為的抗議,繼續強調剛毅和自強自立的重要性和對勤奮價值的思考,這些信息往往表達得意在言外,曲折含蓄,而不再如早年那樣訴之於赤裸裸的說教。
三部曲是在義大利的索倫托(Sorrento)他的別墅中寫成的。1921∼1928年間高爾基因健康情況不佳且對俄國革命勝利後的生活感到失望而移居義大利。但1928年他承受到勸他回國的壓力,同時官方組織的慶祝他的六十誕辰場面之熱烈遠遠超出他的意料,他終於在次年回到蘇聯定居直至逝世。他回國時正逢史達林掌握大權,他於是成為史達林政治權力定於一尊的一根支柱,成為蘇聯作家的不容爭議的領袖。1934年蘇聯作家協會成立,他成為協會的首任主席。同時,他幫助建立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文藝理論和創作方法,所有蘇聯作家不得不接受這一理論與方法,並實際上接受政治宣傳的任務。
高爾基仍然積極從事創作,但他此後的作品幾乎全部是寫革命以前生活的。在他的優秀長篇小說之一《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Delo Artamonovykh,1925)中,他繼續描寫革命以前俄國資本主義的興起與沒落。他創作出更多的劇本︰《耶戈爾•布雷喬夫等人》(Yegor Bulychov i drugiye,1932)和《陀斯契加耶夫等人》(Dostigayev i drugiye,1933)。然而這一時期最為人所普遍稱道的作品是他回憶一些俄國作家的隨筆式作品,如《回憶托爾斯泰》(Vospominaniya o Tolstom,1919)和《關於作家們》(O pisatelyakh,1928)。《回憶托爾斯泰》一文一掃俄國傳統把大作家加以理想化神聖化的寫法,娓娓道來,生動有趣,因而有人稱之為高爾基的傑作。他寫契訶夫幾乎同樣精彩。他還寫下一些論述當前事件和問題的小冊子,讚揚史達林主義某些極殘暴的方面。
高爾基之死有某些神祕之處。1936年他在接受治療期間突然逝世,究竟是否病死無從得知。但在1938年審訊布哈林(Nikolay I. Bukharin)等人時提出高爾基實為「右派分子和托洛茨基分子集團」的反蘇維埃陰謀的犧牲品的說法。當時被告人之一,前蘇聯警察頭子雅戈達(Genrikh Yagoda)供認曾下令殺害高爾基。西方有的權威人士提出高爾基當時對史達林統治的俄羅斯種種極端措施已感到難以忍受,因此史達林下令處死他。但此說並無證據,不過史達林常指控他人犯了他本人所犯的惡行,以此陷害他們,前說符合史達林所作所為的慣例。
評價
高爾基死後被尊為蘇聯文壇的一代宗師。他的國際聲望亦始終不衰,至於後世是否會尊崇他,則是個疑問。他在蘇聯並在較小的程度上在國外的成功部分是由於政治上機緣湊巧。他名義上出身於社會的中下層,但在童年和青年時代生活十分困苦,因而常被認為俄國文學中最偉大的「無產者」。這一境況加上當時正逢全世界工人階級運動興起,促成他贏得與他的作品並不完全相稱的巨大的文學聲譽。
高爾基的文學風格雖然隨著歲月推移而逐漸提高,卻仍然保留著原有的缺點,他過分追求效果,常堆砌一些感情色彩濃烈的形容詞以求影響讀者,且流於用辭誇大。他好在作品中離題發一些哲理性議論,此外,他缺乏幽默感,在感情抒寫上失之於粗。然而他對具體細節觀察精到,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對俄國「底層」的了解無人能望其項背,這些則是他的極大長處。高爾基是詳盡地描寫革命前和革命後兩個時期的唯一蘇聯作家,他固然難以和第一流的俄國作家如契訶夫和托爾斯泰相提並論,但他終究是當代一位較重要的文學家。
Gorky, Maksim
(1868.3.28,俄羅斯 下諾夫哥羅德∼1936.6.14)
亦作Maxim Gorki,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佩什科夫(Aleksey Maksimovich Peshkov)的筆名。
高爾基
H. Roger-Viollet
俄國自然主義小說家,最初以他的寫流浪漢和社會底層人物的短篇小說引人注目,以後又寫出其他一些長短篇小說和劇本,包括他的著名的劇作《深淵》(Na dne,1902)。
早年生涯
高爾基的童年在阿斯特拉罕(Astrakhan)度過,他的父親在當地曾是一個家具墊工匠,後改任航運代理人。高爾基5歲時父親去世,他回到下諾夫哥羅德(Nizhny Novogorod)和外祖父母同住,母親改嫁後,他由外祖父母撫養成人。外祖父以染布為生,其染坊營業日趨衰落,待高爾基極為粗暴,高爾基幼年所獲些許慈愛照顧均來自外祖母。
高爾基十分熟悉俄國工人階級生活環境,這是因為外祖父僅供他就讀幾個月的正規小學,8歲時即令他外出自謀生計。在從事多種營生中,他曾當過鞋匠的學徒,為一聖像畫家當小廝,在一窩瓦河航輪上洗餐具,在輪船的廚師的指教下讀書識字,不久讀書即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愛好。他不時受雇主鞭打,幾乎經常衣食匱乏。在他之前甚至以後的俄國作家中少有人像他那樣了解俄國生活的陰暗面。這些早年生活的慘痛經歷使他後來取「高爾基」(意為慘苦)這一筆名。
他在喀山(Kazan)度過少年時代晚期和早期的成年歲月,當過麵包師、碼頭工人和守夜人。他從當地民粹主義運動的代表處接觸到俄國革命思想;民粹黨人傾向於將俄國農民理想化,這一傾向以後為高爾基所拒絕。他當時所處的環境惡劣已極,他甚至企圖舉槍自盡。21歲時他離開喀山在俄國南部四處流浪,靠打各種零工餬口。
最初的短篇小說
高爾基在第比利斯(Tbilisi或Tiflis)開始在地方報刊上發表短篇小說,第一篇名《馬卡爾•楚德拉》(Makar Chudra,1892),以後的幾篇都是荒誕不經的浪漫主義的傳說和寓言,僅有文獻性價值。但在《切爾卡什》(Chelkash,1895)在聖彼得堡的一家大報上發表後,他一舉成名,從此聲譽日隆,這樣的現象在俄國文學史上,實不多見。《切爾卡什》為其優秀作品之一,寫一帶有傳奇性的港口竊賊的所作所為,其中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因素雜陳。高爾基著名的寫俄國社會底層人物的「流浪漢時期」由此開始。他對個別的無業遊民和罪犯的力量和決心表示同情與認同,相比之下,以前描寫這類人物時則較為客觀。《二十六個男人和一個女人》(Dvadtsat shest i odna,1899)寫一麵包鋪汗流浹背的勞動條件,常被認為是他的最佳短篇作品。這些作品獲得巨大的成功,使高爾基的聲譽扶搖直上,幾乎被人與托爾斯泰(Leo Tolstoy)和契訶夫(Anton Chekhov)相提並論。
劇作與長篇小說
往後高爾基寫出一系列劇本和長篇小說,都不如他早年最佳的短篇小說出色。第一部長篇小說《福瑪•高爾傑耶夫》(Foma Gordeyev,1899)表現他對駁船主和正在發跡的資本家高爾傑耶夫(Ignat Gordeyev)的肉體和意志力的欽佩,高爾傑耶夫與他的「尋求人生真諦」的兒子福瑪比照,後者顯得軟弱得多,且書生氣十足。高爾基筆下的人物有許多都是「尋求人生真諦」的人。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興起成為高爾基小說關注的焦點之一。這一時期的其他長篇小說有《三人》(Troye,1900)、《懺悔》(1908)、《奧古羅夫鎮》(Gorodok Okurov,1909)、和《馬特維•柯熱米亞金的一生》(Zhizn Matveya Kozhemyakina,1910)。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失敗之作,因為高爾基無力始終保持敘事筆酣墨暢的力度,同時也由於他愛在作品中發許多不相干的有關人生意義的議論,使人讀來嫌囉嗦。《母親》(1906)也許是他的最不成功的長篇小說,然而作為高爾基的唯一描寫俄國革命運動的長篇作品,自有其很大的價值。它曾被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拍攝成一部相當出色的無聲電影(1926),並被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搬上舞台(1930∼1931)。高爾基也寫下一些劇本,其中以《深淵》最有名。類似劇中那些低級旅館中的人物曾在他的短篇小說中多次出現過,它至今仍在俄羅斯和外國舞台上演出,盛況不衰。
馬克思主義活動
1899∼1906年間高爾基主要在聖彼得堡居住,成為一個支持社會民主黨的馬克思主義者。1903年該黨分裂後,高爾基支持布爾什維克一派。但他常與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發生意見分歧,他也並未正式加入列寧的黨,雖然他將他的巨額收入的大部分捐給該黨,成為該黨收入的主要來源。1901年馬克思主義刊物《生活》(Zhizn)因發表高爾基鼓動革命的散文詩《海燕之歌》(Pesnya o burevestnike)而被禁。高爾基本人被捕,但旋即獲釋,因患肺病而去克里米亞療養。1902年他被選為俄國科學院院士,不久因政治原因宣布該項選舉無效。此舉使契訶夫與柯羅連科(V.G. Korolenko)憤而辭去院士職務。高爾基在1905年俄國革命中發揮顯著作用,次年又遭逮捕,但又很快獲釋,獲釋的原因之一是國外的抗議。他與情婦一同訪問美國,受到冷遇,因而使他對美國懷有偏見,這表現在他描述紐約市的文章《黃色魔鬼的城市》(Gorod zholtogo dyavola,1906)中。
流放生活與革命
1906年高爾基離開俄國,主要在義大利的卡布利(Capri)島別墅中度過7年的政治放逐生涯。在政治上高爾基常使他的馬克思主義同道為難,因為他堅持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然而他的巨大影響使他們獲益非淺,在他們看來,他的那些缺點遠不如他的影響力重要。1913年他回到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與布爾什維克黨立場一致,反對俄國參戰。1917年11月他反對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並在他的報紙《新生活報》(Novoya Zhizn)上抨擊列寧在勝利後的獨斷專行。1918年7月列寧下令實行新聞檢查,終使他的抗議歸於沉默。1919年後高爾基實行與列寧的政府合作,在革命成功後的最初年月中,減輕他的俄國作家同道所受的苦難,使他們能從事一些翻譯之類的工作而得到一些報酬。
最後階段
1913∼1923年間高爾基寫成其最成功的傑作,即自傳三部曲《童年》(Detstvo,1913∼1914)、《在人間》(V Lyudyakh,1915∼1916)和《我的大學》(Moi Universitety,1923)。最後一部的題目帶有自嘲性,因為高爾基上的唯一大學是社會大學,他想進喀山大學讀書的願望未能實現。在俄語文學中,此三部曲是登峰造極的自傳性作品。它記敘高爾基的童年和最初的成人經歷,顯示作者觀察細節敏銳入微,擅長勾動他的家人、他的許多雇主和一大批遠非重要卻令人難忘的人物。這一作品包含許多信息,如對毫無來由的酷虐行為的抗議,繼續強調剛毅和自強自立的重要性和對勤奮價值的思考,這些信息往往表達得意在言外,曲折含蓄,而不再如早年那樣訴之於赤裸裸的說教。
三部曲是在義大利的索倫托(Sorrento)他的別墅中寫成的。1921∼1928年間高爾基因健康情況不佳且對俄國革命勝利後的生活感到失望而移居義大利。但1928年他承受到勸他回國的壓力,同時官方組織的慶祝他的六十誕辰場面之熱烈遠遠超出他的意料,他終於在次年回到蘇聯定居直至逝世。他回國時正逢史達林掌握大權,他於是成為史達林政治權力定於一尊的一根支柱,成為蘇聯作家的不容爭議的領袖。1934年蘇聯作家協會成立,他成為協會的首任主席。同時,他幫助建立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文藝理論和創作方法,所有蘇聯作家不得不接受這一理論與方法,並實際上接受政治宣傳的任務。
高爾基仍然積極從事創作,但他此後的作品幾乎全部是寫革命以前生活的。在他的優秀長篇小說之一《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Delo Artamonovykh,1925)中,他繼續描寫革命以前俄國資本主義的興起與沒落。他創作出更多的劇本︰《耶戈爾•布雷喬夫等人》(Yegor Bulychov i drugiye,1932)和《陀斯契加耶夫等人》(Dostigayev i drugiye,1933)。然而這一時期最為人所普遍稱道的作品是他回憶一些俄國作家的隨筆式作品,如《回憶托爾斯泰》(Vospominaniya o Tolstom,1919)和《關於作家們》(O pisatelyakh,1928)。《回憶托爾斯泰》一文一掃俄國傳統把大作家加以理想化神聖化的寫法,娓娓道來,生動有趣,因而有人稱之為高爾基的傑作。他寫契訶夫幾乎同樣精彩。他還寫下一些論述當前事件和問題的小冊子,讚揚史達林主義某些極殘暴的方面。
高爾基之死有某些神祕之處。1936年他在接受治療期間突然逝世,究竟是否病死無從得知。但在1938年審訊布哈林(Nikolay I. Bukharin)等人時提出高爾基實為「右派分子和托洛茨基分子集團」的反蘇維埃陰謀的犧牲品的說法。當時被告人之一,前蘇聯警察頭子雅戈達(Genrikh Yagoda)供認曾下令殺害高爾基。西方有的權威人士提出高爾基當時對史達林統治的俄羅斯種種極端措施已感到難以忍受,因此史達林下令處死他。但此說並無證據,不過史達林常指控他人犯了他本人所犯的惡行,以此陷害他們,前說符合史達林所作所為的慣例。
評價
高爾基死後被尊為蘇聯文壇的一代宗師。他的國際聲望亦始終不衰,至於後世是否會尊崇他,則是個疑問。他在蘇聯並在較小的程度上在國外的成功部分是由於政治上機緣湊巧。他名義上出身於社會的中下層,但在童年和青年時代生活十分困苦,因而常被認為俄國文學中最偉大的「無產者」。這一境況加上當時正逢全世界工人階級運動興起,促成他贏得與他的作品並不完全相稱的巨大的文學聲譽。
高爾基的文學風格雖然隨著歲月推移而逐漸提高,卻仍然保留著原有的缺點,他過分追求效果,常堆砌一些感情色彩濃烈的形容詞以求影響讀者,且流於用辭誇大。他好在作品中離題發一些哲理性議論,此外,他缺乏幽默感,在感情抒寫上失之於粗。然而他對具體細節觀察精到,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對俄國「底層」的了解無人能望其項背,這些則是他的極大長處。高爾基是詳盡地描寫革命前和革命後兩個時期的唯一蘇聯作家,他固然難以和第一流的俄國作家如契訶夫和托爾斯泰相提並論,但他終究是當代一位較重要的文學家。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