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第234師
隊名:長城部隊
隊慶:民國18(1929)年4月1日
沿革:
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三四旅,為中華民國國軍駐守於台中市的陸軍部隊,編配在陸軍第十軍團。隊名「長城部隊」。234師時代號為90886
本資訊由國防部.軍史館.中國國民黨黨史會.本部隊同袍等匯整而成,如有記載錯誤,敬請各位長官.學長.學弟.學姐.學妹提供史證,讓吾部隊資料完整,傳承長城精神。另關於資料來源眾多,大多是公開性資料,加與個資問題,無法將所經歷提供者資訊公佈,若有載自版主問題,亦請提出並多多包含,謝謝。
長城部隊沿革
大陸時期
國民黨軍時期
民國13(1924)年我國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師法蘇聯共產黨軍事制度創設了軍隊,孫文創辦了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舊址位於中國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內,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和海軍學校校舍。)。5月收錄了第一批學生。陸軍官校考試在上海及廣州舉行,原則上廣泛的多收北方人,從1200名考生中僅取錄了350位最頂尖學生,備取120位學生,加上保舉共499人。5月5日入學成為陸軍軍官首批學生。6月16日第一期學生開學日,6時孫文身穿白色中山服,頭戴「拿破崙」式白帽,偕夫人宋慶齡乘江固艦由大本營出發,江漢艦隨同翼衛。抵校時由校長蔣介石與妻子陳潔如及校員生在校前排隊奉迎,孫接見了主要幹部。9時20分赴禮堂演說了「革命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講話,孫向學生說: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今天在這地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11時30分於操場的開學式中,孫說之所以擇定陳炯明事件兩周年這天舉行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旨在表明要記住沉痛歷史教訓,堅決為締造一支「武力與民眾相結合」的革命武裝而奮鬥。由胡漢民總參議宣讀總理的書面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其內容後來更制訂為中華民國國歌歌詞。此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而後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迄今, 通稱黃埔軍校。另為宣傳革命思想,軍校出版《黃埔潮》與《黃埔日刊》等期刊,有的刊物發行量高達5萬份之多,還行銷國內外。自8月10日至10月16日,黃埔一期學生首次參與軍事行動,處理廣東省商團私運軍械,將私運軍械之挪威船艦押到黃埔,停泊於校門外,敉平廣州商團事變。入學不久,所有學生集體加入中國國民黨,連原有中國共產黨黨員在內。中國共產黨有權可推薦若干人進軍校各期受訓,但中國國民黨招募來者占大多數,大多是中等以上階級的城市居民或地主仕紳之子。
民國14(1925)年一年下來,培訓了約兩千名新軍官。
友軍第二師(333)部隊成立
友軍第二師(333師)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第一團成軍。年春,教導第一團在第一次東征淡水、棉湖、興寧之後,與教導第二團合編而成黨軍第一旅,旅長何應欽。2月為消滅中國共產黨在陸軍官校內的勢力,中國國民黨將校名改為「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軍官團東征陳炯明,成功擊潰粵系軍閥勢力,國民黨軍系勢力自此站穩腳步,逐漸擴充。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8月1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轄下各地方軍隊名目取消,統一名為「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初時編有以黃埔軍校學生為主力的第一、二、三、四、五、六等六個軍。由黃埔軍校訓練的軍官組成的黃埔軍校校軍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蔣介石。「建國湘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建國滇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建國粵軍」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福軍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起初,國民革命軍依照蘇聯體制,在軍、師兩級設黨代表及政治部。
8月,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畢業。(一說9月6日)。8月,友軍(333師)黨軍第一旅與教導第三團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一師(師長何應欽)。11月30日軍校第一期學生畢業考試及格465人,另有一說,由湘軍講武學堂併入的158人,四川第6隊學生的22人也併計入第1期畢業,共645人均為步科,隔年5月19日頒畢業證書,6月25日補行畢業儀式。
雖然蔣得到蘇聯及中國共產黨人支持,但是他用校長身份與大部黃埔師生保持密切關係,掌握新軍設計與技術細節,凡此都與他所景慕之曾國藩、戚繼光有相似之處。當中最大之不同,即曾、戚所建立新軍,旨在扶持當時之國家朝廷,但蔣在1925年國家是身處南北分裂,他在孫指示下創辦黃埔,於校門大書「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旨在勵志學生,救亡圖存。另外,黃埔軍校不少教職員都是來自蘇聯,如加倫將軍(瓦西里·布留赫爾)為顧問團團長、契列班諾夫軍校總顧問、白禮別列夫步兵顧問、嘉列里砲兵顧問、互林工兵顧問、喀扶覺夫政治顧問、丘別耶夫通信顧問 與捷列沙托夫、捷爾曼、波良克等人。這些幹部都因蔣與中國共產黨之關係,在北伐破裂後推行反共政策,而被迫使離開中華民國陸軍官校。
民國15(1926)年1月,改編湖南「攻鄂軍」及吳鐵城「警衛軍」,和廣東「潮梅軍」等合組為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程潛。1月4日,黃埔軍校教導團擴編為教導師,師長王柏齡。1月20日,蔣介石辭軍長職,何應欽升任軍長,王柏齡任副軍長,蔣伯誠任參謀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錢大鈞接任第一師師長。2月26日,第二師師長王懋功免職,由劉峙接任。
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於1926年決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並在同年3月更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收編廣西新桂系軍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李宗仁。後來,北伐革命軍成功攻取武漢。5月友軍(333師)第一師在廣東潮安與粵軍第十四師(師長馮軼裴)互換兩個團,其中教導第一團與第十四師第四十團對調。6月,湖南唐生智部隊敗於吳佩孚而加入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7月誓師北伐時,國民革命軍編有八個軍,約十萬人。蔣中正任總司令,李濟深為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為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為政治部副主任。10月27日決定於兩湖書院舊址設立政治訓練班。後來,政治訓練班改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並將陸軍軍官學校第5期的政治科學員全數調至武昌就讀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國民政府於12月將陸軍軍官第5期的砲兵、工兵科學員調至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
民國16(1927)年1月19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正式易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此黃埔時期陸軍官校自1924年興辦到1927年共招訓學生5期,也即第1期至第5期。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分裂,並發生寧漢分裂事件。對容納共產黨有不同立場的國民黨分派先後於廣州、武漢和南京建立自己的黃埔軍校。當地國民黨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3月22日將武漢陸官擴建並改組成「(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並且隨即展開討伐共產黨的行動。武漢分共事件發生後不久,國民黨為了繼續北伐,便將陸官改成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並迫使正在上課的第5期陸官學員退學。之後,被迫退學的學員成了鎮壓南昌起義和廣州暴動的主力部隊。至此,武漢陸官正式停辦。位於廣州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仍然繼續授課。「(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於1927年底由蔣自行成立,並且要求所有學員宣誓反共。
民國17(1928)年
蔣於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將陸官改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州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副校長李濟深於5月將校名改成「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但當時陸官僅僅餘下718學生成功畢業,而剩下來不能畢業的學生則到了武漢和金陵等地。10月友軍(333師)於安徽蚌埠,第十四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師(師長顧祝同),從教導第一團至第二師成立初期,這隻部隊曾經參與了東征、北伐、中原大戰、豫鄂皖大別山區進攻共軍根據地作戰。
本長城師成立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軍官教育團
民國18(1929)年4.1於南京編成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軍官教育團,本團成立。
番改黃埔軍校教導第二師第二旅
6月本團改番號為黃埔軍校教導第二師(師長張治中)第二旅。
中原大戰(中共)
民國19(1930)年7月初中原大戰在開封,馮玉祥部的西北軍(敵軍)修築高壘深壕,密布鹿砦、詭雷的嚴密防禦工事,擊退了本師的反擊。並且差不多與晉軍(敵軍)包圍中央軍。
番改黃埔軍校教導第四師第十一旅。
民國20(1931)年1月,本師改為第四師,師長徐庭瑤,本旅新番號為第十一旅,旅長關麟徵。
豫鄂皖邊區第四次圍剿(中共)
民國21(1932)年蔣介石調集24個師30萬兵力圍
剿鄂豫皖蘇區,是為豫鄂皖邊區第四次圍剿。
番改黃埔軍校教導第四師獨立旅
3月本旅改制為第四師獨立旅,師長徐庭瑤,旅長關麟徵,蔣系王牌,德式裝備,調往鄂豫皖蘇區(中國共產黨所創建革命根據地之一),參加對中國工農紅軍的第四次圍剿,部署在蚌埠一線,與鄺繼勛、陳賡等展開連番激戰。紅四方面軍其後被迫放棄鄂豫皖蘇區。第四師乃湯恩伯、關麟征、杜聿明等大將皆出自該師,此時本旅一馬當先,進攻正陽關。紅二十五軍曠繼勛部在正陽關前與敵酣戰一日,棄關而走,向西南撤回霍丘。7月7日,師長徐庭瑤接到蔣介石全面進攻的命令,全師四個旅十二個團(包括關麟征獨立旅),從東、北兩個方向分道擊破當地赤衛軍的層層阻擊,大舉進攻蘇區。本旅則通過正陽關,在其他各部之前先抵霍丘城下。霍丘之戰是第四次反“圍剿”開始后紅白兩軍進行的第一次血戰。本旅猛攻霍丘四天,多有傷亡。第五天,守城紅軍官兵日夜盼望的紅軍援兵沒到,由東路而來的徐庭瑤率四師師部和杜聿明二十四團卻至霍丘城下。此時守城紅軍連日苦戰後傷亡慘重,本旅與杜聿明二十四團合力圍攻。13日,霍邱城失守。曠繼勛率少數人從西門突圍(有的說從西門出去的,有的說從西城牆上撐傘跳下去跌傷了腿,別人把他抬走的。血戰結束後,城裡有一千多名紅軍戰士、幹部、農民、災民,統統作了俘虜。霍丘縣委書記詹成金叛變,最後挑出了44名,以紅二十五軍全體官長的名義押送到南京去了。本旅攻克紅軍安徽金家寨基地。
擴編為陸軍第二十五師
年冬,本旅於安徽蚌埠擴編為陸軍第二十五師,關麟徵升任師長。本師七十三旅旅長杜聿明(晉陞),不久又升任本師副師長。霍丘之戰是杜聿明在“國軍”內飛黃騰達的起點。
長城戰役(日本) 本部隊重要戰鬥
短暫組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
民國22(1933)年2月,第八十三師劉戡、第二師黃杰、本師關麟徵和騎兵第一旅、砲兵第四團短4合編為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升任),參加長城抗戰。3月日軍侵犯熱河承德,本師急調長城古北口防禦,友師第二師(333師),也調至河北密雲支援,3月9日,本師到達河北密雲縣石匣鎮時,將部隊開到古北口前線。出古北口東關不遠,即與日軍的前哨發生遭遇。關麟徵親率本師第149團奪取右翼有利高地,遭遇日軍潛伏的偵查部隊狙擊。雙方短兵相接,戰鬥慘烈,關麟徵受傷多處,渾身是血。身旁隨從官兵10餘人全部戰死,本師第149團團長王潤波陣亡,年28歲。終於將日軍擊退,佔領高地。3月11日,日軍第8師團主力向右翼陣地進攻,東北軍王以哲部不支而退,制高點將軍樓失守,日軍佔領古北口關口,乘勝包圍本師的第145團,團長戴安瀾,關麟徵負傷,由杜聿明(本師第七十三旅旅長)代理師長繼續同日軍苦戰。請示徐庭瑤軍長同意後,在古北口以南的南天門一線構築陣地。3月12日日軍在火炮和飛機的支援下,開始進攻,第145團被分割成兩部分,本師指揮所再次受到攻擊,只好撤退。開戰之初,第145團的吳超徵副團長兼任偵查先鋒營率領一個營奉命駐守「帽兒山」高地的八個碉堡,由於聯絡中斷,沒有接到撤退命令,仍然堅守,日軍調來飛機重炮猛攻,該營在八個碉樓居高臨下依靠地勢頑死守,彈藥耗盡而使用刺刀肉搏,最後全營陣亡。
南天門戰鬥(日本)
3月13日,第二師(友軍333師)於密雲縣石匣鎮抗日,接替本師南天門防務,守備黃土梁、南天門,八道樓子一帶陣地。3月14日第十七軍德軍裝備第八十三師(師長劉戡)投入戰鬥,4月16日後,日軍飛機10餘架即更番至南天門、石匣、密雲一帶陣地,猛烈轟炸,至21日,日軍更全面向黃土梁、南天門、八道樓子陣地攻擊,五晝夜末稍停歇,尤以左翼八道樓子一地,著彈3000餘發,工事盡被摧毀,營長聶新、團副吳超徵陣亡,屍骨不存,化為灰燼。4月23日,日軍3000人在飛機的掩護下向南天門再次發起進攻,先後4次攻擊被擊退,日軍後從421.2高地迂迴到大小興開嶺進攻也未得逞。4月24日,日軍向421.2高地發起集團進攻,戰至10點左右,421.2高地失守。從4月21日到4月25日,第二師(友軍333師)已傷亡6000多人,不能再堅持下去,徐庭瑤調第八十三師接防南天門,第二師撤回補整。日軍攻佔八道子樓後,將山炮運了上去,進行炮擊。日軍並在坦克的掩護下進攻,日軍攻下南天門。從4月28日到5月上旬,第八十三師繼續在372高地、425高地、車頭峪、大小興開嶺、上堡子、筆架山、香水峪等地和日軍作戰,傷亡慘重,陣地不斷被日軍攻佔,劉戡準備自殺,被參謀長符昭騫等人攔阻。戰至5月11日,第二師(友軍333)師長何應欽下令撤退 ,5月19日第十七軍撤至順義北苑,長城古北口戰役結束。長城戰役第十七軍官兵陣亡逾萬人。年冬,在長城古北口抗敵,杜聿明提為本師副師長。援助宋哲元部,劉戡晉升為第93軍軍長兼第八十三師師長,率部駐守密雲第17軍,長城抗戰結束後駐北平。
民國23(1934)年1月本師師長關麟徵,古北戰役後蔣總統贈長城部隊榮銜。3月本師參加抗日長城古北口戰役,創下以寡擊眾的輝煌戰績,特賜名「長城部隊」。其後師長率部駐紮北平。
民國24(1935)年本師調往洛陽。2月第二師(友軍333師)補充旅參加了川北截擊紅軍。5月,第17軍軍長徐庭瑤轉調職,軍番號撤銷。
山西作戰(中共)
民國25(1936)年3月本師長關奉命率部進入山西與共軍作戰,對東渡黃河的紅軍東征軍進行堵截,先後與紅一軍團和紅二十五軍發生戰鬥。4月3日在三交鎮擊斃共軍將領劉志丹(共軍方面資料稱死因不明)。在關麟徵帶領下,本師在山西造成紅軍很大困擾,善於運動戰的表現,也贏得「千里駒」的美名。
第五十二軍編制成軍
平漢路北段作戰(日本)
民國26(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第五十二軍於陝西咸陽編制成軍,當時該軍擁有本師與第2師(友軍333)。移防河北保定隸屬第一戰區,軍長關麟徵。下轄第二師(友軍333師),師長鄭洞國,本師師長張耀明,參加平漢路北段作戰。
紅軍結束了長征之後,東渡黃河。紅軍東渡黃河的目的是脫離陝北的死角,開發晉北的根據地,此時駐在晉北的國民黨52軍便成為紅軍此舉之心腹大患。此時52軍軍長關麟徵,副軍長杜聿明。52軍當時全軍駐紮在晉北一個縣城裡,有正式武裝一萬餘人。東渡黃河紅軍人數大大多於國民黨軍。一日有該縣城城遠處的村莊村民來城裡報告,紅軍全軍已達該村修整以圖進攻。得到此消息之後,關麟徵便問杜聿明何以應之。杜聿明答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當出北門正面圖敵。第二日上午,關麟徵召集全軍,開南門殺出,使在南門外作伏的紅軍措手不及,紅軍南門外伏軍全線潰退。在城北的紅軍聞訊後知妙計敗露,便離村北撤。關麟徵得理饒人,獲勝後便收兵回城,天黑後,關麟徵全軍遠途奔襲直搗紅軍總部,又將紅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此役是國共兩黨軍事衝突二十多年中少數的幾次國民黨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臺兒莊戰役
徐州會戰(日本)
民國27(1938)年,該軍轉進至魯南,參加徐州會戰,3月底第五戰區日軍為解台兒莊正面之危,速以第5師坂本支隊(相當於團)從臨沂馳援,進至蘭陵北面的秋湖地區,即被日軍第20軍團第50軍卷擊包圍。在台兒莊戰役中表現出色,頗受好評(關麟徵軍長因功晉升中將,本師師長張耀明記大功一次,第二師和本師各發獎金一萬元)。
江西瑞昌戰役
8月10日-9月19日參加武漢會戰外圍的江西瑞昌戰役。關麟徵升任第三十二軍團軍團長,張耀明繼任軍長,趙公武任副軍長。10月,第一九五師(師長梁愷,由河南保安團隊編成)加入第該軍建制。(當時該軍有第2師,第25師,第195師)。
第一次長沙會戰
民國28(1939)年9月至10月本師師長張漢初,叁加長沙會戰。11月,第該軍在接下來的中國抗日戰爭中,隸屬第九戰區,守衛湘北新墻河防線,與日軍隔河對峙達九個月久。
民國29(1940)年秋天,法英在中南半島被日軍擊敗,滇緬公路被切斷,中國之西南門戶大開,日軍進駐法屬越南後,有從越南方向入侵雲南的危險,國府緊急派遣關麟徵的第9集團軍(由52軍與54軍共同組成)和盧漢的第1集團軍長途跋涉進入雲南,該軍調防雲南南部,防止日軍攻擊滇南,從此52軍在滇南擔任國境守備4年之久。
在國軍接受美援後,該軍成為半美械部隊〔三個師裝備一個美式輕裝步兵師的武器配備,師炮兵營配備七五山炮,非美式制式的105榴炮,且僅有第二師有師山炮營,共12門山炮;並混用國產武器〕。雖然該軍從此是半美械部隊,但和全美械部隊差異很大,劉玉章在國共內戰東北戰場初期北寧路戰役時,看到石覺統帥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就發現該軍的「裝備與軍容,均不如友軍遠甚」。
民國32(1943)年2月本師師長姚國俊,組成遠征軍,赴滇緬邊境,越南沿海佈防,駐地滇南。2月28日新三十師遠征緬甸,途經營地,衆人歡送英雄,期待凱旋。
民國33(1944年),杜聿明任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4年52軍奉命強渡怒江,進入緬甸,追擊日軍,並與中國派駐在滇緬的遠征軍會師。
民國34(1945)年2月20日,杜聿明升爲陸軍中將。8月本師師長劉世懋。
日抗戰勝利 日本投降
8月25日抗戰勝利,日本投降後,由滇南駐地赴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10月蔣介石即密令杜聿明率部,於秋季圍攻昆明五華山,迫使龍雲辭去雲南省軍事行政職務。
第二次四平戰役
10月26日杜聿明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其後陳誠、衛立煌相繼接任)。年底,杜聿明指揮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該軍,從海防由美軍船運秦皇島,在美艦掩護從葫蘆島或營口登陸,一路沿北寧鐵路經長城攻入東北。向榆錦進攻。10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當時的東北局:「竭盡全力,霸占全東北」。高崗說:「『勾子(屁股)』靠著蘇聯,只要把臉面前海上陸上幾個口子一堵,東北就是我們的了!」。31日來到東北的中共部隊和當地的東北抗日聯軍等整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後稱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11月,中共東北局領導人彭真和林彪發生意見分歧,林彪不顧彭真的反對,採納黃克誠的意見放棄城市,率部撤出瀋陽、綏中、興城、錦西等地。當天,蘇聯軍隊就將中長鐵路以及沿線城市全部移交給了國民黨軍隊。年底,國共美三方開始和平談判,中共中央對於東北的戰略決策趨向和平解決。11月14日,向山海關進攻,決心在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未到達之前,奪取要點,分兵兩路繼續向綏中追擊前進,之後陸續推進佔領興城、錦西、瀋陽(五十二軍成功占領),阜新、營口等城。11月21日,林彪表示「應準備放棄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拉長分散後,再選弱點突擊」,但毛堅持「死守四平,寸土必爭」「化四平為馬德里」。11月28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起草《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建議建立根據地,整訓部隊,建立地方武裝,以備翌年春天的決戰。
民國35(1946)年1月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國軍新六軍被調往東北戰場。廖耀湘率領新六軍於抵達東北。1月10日,國共代表張群和周恩來在《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命令和聲明》上簽字,國共雙方達成停戰協議,時間定為1月13日24時。1月26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中央關於目前東北工作的方針問題給東北局的指示》:「(略)我黨目前對東北的方針,應該是力求和平解決,力求國民黨承認我黨在東北一定合法地位的條件下與國民黨合作,實現民主改革,和平建設東北,在目前國際國內形勢下,只有這個方針才是正確的。」「(略)在軍事上我應採取完全防禦的姿態,不應有任何進攻挑釁的行為,在完全防禦的有理的條件下來擊敗蔣軍的進攻。」。2月13日-14日林彪指揮身邊的東北民主聯軍1師和3師7旅發起秀水河子戰鬥,部隊首次運用他發明的「一點兩面」和「三三制」戰術,殲滅冒進的一部全美械國軍1600餘人,自傷亡946人。3月攻擊撫順。3月13日,蘇聯軍隊從四平撤出。3月17日,中共調集軍隊1萬餘人攻克四平市,擊斃守軍500餘人,俘獲國民黨遼北省省主席劉翰東及其各廳、處官職人員150餘人和警察總隊官兵3000餘人,遼北省政府頃刻瓦解。此為「一戰四平」。3月25日,解放軍第41集團軍前身)包圍殲滅,師長被俘,副師長段培德、73團團長李公言等負傷被俘,74團團長董魁武、75團團長趙振武等戰死,只有第75團第1營梁鳳彩營長率領殘部衝出重圍,到達草河口。隨後梁鳳彩奉軍軍長趙公武命令於鳳城收容本師官兵2,500餘人後重建本師,重建之初第一任師長為第2師胡晉生副師長升任,下轄73、74、75三團。戰後本師第75團第1營營長梁鳳彩在12月2日第195師攻入通化。5月,國軍新六軍廖耀湘已經攻下長春等地,但是之後被林彪等人的游擊戰法拖住手腳,未能北渡松花江。
民國36(1947)年1月2日,魯南戰役膠東掃蕩當時本師佔據膠東,膠東共軍幾乎沒有與之抗衡的能力。當時本師和第六十四師等齊頭並進,重創了膠東解放軍。但時因國軍在中原戰場失利,蔣不待第二十五軍將膠東掃蕩完畢,即調往中原,此後第二十五軍與劉伯承部多次遭遇,均有不俗表現,戰功顯赫。1月17日,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杜聿明通知駐長春軍調部執行小組之中共代表停止活動,並禁止其無線電通報。軍調部中共方面委員葉劍英為當局非法封閉長春部分中共代表團電台及監視該代表團全體工作人員,向國方和美方提出嚴重抗議,並轉請長春軍事當局立即發還電台,恢復中共人員之自由,懲處衛戍司令部肇事人員。5月東北保安司令部決定縮小防線,棄守安東、吉林、通化等地,第五十二軍回到瀋陽附近整補。6月本師師長胡晉生 剿匪戡亂。停戰令後,東北局勢逐漸惡化,在臨江戰役、東北夏季戰役中折兵損將,國軍東北局勢轉為被動。7月13日,原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因病離職。8月,第195師脫離第五十二軍建制,並擴編為新五軍。冬開始,本師主力守備鞍山,暫編第54師守備遼陽。三地之間彼此隔離,各自孤立,加上第五十二軍的前後兩任軍長梁愷、覃異之領導無方,外加部隊遭分割使用,解放軍採取集中兵力先取遼陽,再克鞍山,三圍營口,此時第52軍位於瀋陽的軍部雖然還掌握著第2師,但同時擔任著瀋陽南面的守備任務,無法分兵救援。結果第25師被解放軍各個擊破,損失慘重,本師守衛鞍山失利,再度遭到解放軍擊潰。暫編第五十四師(師長謝代蒸)守遼陽,暫編第五十八師(師長王家善)守營口,軍部與第二師在瀋陽,各自孤立的下場是分被別東北野戰軍擊破,而第二師鞭長莫及無法救援。
民國37(1948)年2月重建後的本師(欠第73團)在鞍山戰鬥遭共軍第四、第六縱隊與南滿獨立第一師合圍,激戰14日之後全師覆沒,師長胡晉生被俘。同時期在劉玉章率領下的第二師,兵隨將轉,是東北野戰軍的好敵手。3月發生了影響第五十二軍之後命運的人事變動,劉玉章為第六任副軍長。3月本師師長李運成。5月,覃異之辭職,第52軍軍長由副軍長劉玉章接任。並以第七十三團為基礎第二次重建本師,師長遺缺由第2師副師長李運成將軍升任,副師長為李有洪升任(原第2師第6團團長)。本師重建後,仍轄第73團(團長張文博)、第74團(團長江肇基)及第75團(團長劉明奎)3個團,各級幹部均由52軍內部調任,基層士官兵則由原駐蘇家屯第25師第73團,52軍收容第195師及暫編第54師殘部整編、拼湊而成。本師重建後,先調至瀋陽運河整訓5個月。另外也恢復暫編第五十四師(後改調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軍建制,於錦州覆滅)。8月,新六軍與新三軍組成第九兵團,廖出任兵團中將司令。東北戰局發生逆轉,國軍第九兵團逐步被壓縮回瀋陽一帶。
9月遼瀋戰役開始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包圍錦州,希望切斷東北戰場國軍部隊的退路。廖奉命前去解錦州之圍未果,被解放軍反包圍於黑山、大虎山一帶。但是期間廖耀湘一直在支援錦州,撤回瀋陽,營口突圍中猶豫,失去了最寶貴的開戰初的五天。經國民政府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許可,第五十二軍未隨廖耀湘兵團西進解錦州之圍,反而南下搶佔出海口,從瀋陽出發,「徒步機動,祇花了兩天半時間,走了三百華里,到達營口」,「快動猛打」擊敗守衛共軍,對比之下西進廖兵團,以機械化之師,外加行軍初期並無大軍阻斷,卻「每天行進竟不到二十華里」。錦州戰役後,廖耀湘兵團以「滾輪戰術」撤退。10月營口戰鬥中,和東北野戰軍(詹才芳指揮)七縱、八縱、九縱和南滿獨立二師作戰,雙方互有傷亡。10月26日廖耀湘由於兵團部及多個軍部遭到打擊,在一片混亂中,廖耀湘部被全殲,廖本人被祓,僅劉玉章部自營口搭艦撤退至葫蘆島。10月31日開始進行敵前海上撤退,第二師部份部隊因宣懷輪意外起火,而葬身火窟。另外掩護撤退的後衛部隊幾乎全滅,軍長劉玉章率第五十二軍軍部及直屬部隊,本師一部共一萬多人撤至葫蘆島。11月2日,共軍東北野戰軍攻占營口,衛立煌先期飛北平。上午,共軍第7、8、9縱隊及遼南獨立第二師從三路發起攻擊。10時,殲滅國軍第五十二軍第二師全部,第二十五師1個團及軍部運輸團,共1.48萬餘人。第五十二軍撤退時損失三分之一,殘部從海上撤往葫蘆島。解放軍攻陷瀋陽部分國軍突圍撤至營口,經海運南下,東北盡失,國軍先後犠牲精銳達30萬人,自瀋陽、營口撤出東北。遼西會戰至此結束。11月5日止收容第二師殘部(郭永、侯程達、張晴光團所屬官兵搭乘漁船陸續抵達),敵前海上撤退雖可以算是成功,但是可以預期的是輜重幾乎全失,後來再船運至江南常州整補。在瀋陽被攻占後,錦西、葫蘆島地區的援錦作戰的國軍第十七兵團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杜聿明的指揮下,11月9日經海上撤向關內,次日東北野戰軍占領錦西、葫蘆島,東北全境盡屬中共方面所掌控。
回顧內戰東北戰場,第五十二軍除了第二十五師先後兩次慘敗之外,與東北野戰軍交手勝多敗少,但再多的戰術勝利也無法彌補國府戰略上的錯誤。
上海保衛戰
民國38(1949)年4月4月國軍因江陰要塞叛變投共,國軍防線迅速崩潰,解放軍大舉渡過長江,國府被迫放棄南京,京滬防線由南京轉移至上海,當時國軍連連戰敗,鬥志全無,但是駐防在月浦一帶第52軍發揮以少對多的高度戰力,只以15個連的兵力,硬頂住解放軍第三野戰軍10兵團28軍,29軍排山倒海般的攻勢,共殲滅共軍7671人,傷1,232人, 俘共軍576人, 結果創造了國共內戰後期少有的勝戰-「月浦大捷」。
本師師長李有洪。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國民政府遷都至廣州,解放軍便開始著手擬定進攻中國的商業要地─上海。在上海市區中,擁有國府守軍25萬人、遍布市區內外的3,000個美式碉堡、4,000個鋼筋水泥永備工事、一萬多野戰衛星工事及兩萬多顆地雷。駐滬的海軍部隊有第一艦隊主力艦隻、第一巡防艦隊及長江各防區逃回來的艦艇,共有軍艦9艘、戰艦11艘,分布在白龍江口至寶山城一線的長江及黃浦江江面,主力駐紮則在吳淞口。為了避免於市區內與國軍作戰以減少損失,上海戰役一開始,第三野戰軍總指揮粟裕指揮下轄第九、第十兵團共42萬人採用了雙層鉗形攻擊的方法合圍國軍,第三野戰軍採取各種策略,將市區的守軍調到了外圍,從而逐步殲滅,隨後,解放軍採取多路「快速躍進、勇猛穿插、迂迴包圍」的戰術,從西、南兩側,向市區突進,將國軍分割包圍在街巷之中。
北線
第十兵團第二十六軍於5月12日夜攻占崑山,14日進至南翔。第二十八軍、第二十九軍挺進吳淞,分別攻占瀏河、太倉、嘉定。14日猛攻月浦、楊行、劉行一線。國軍火力網封鎖,並在坦克、裝甲車的掩護下,連續反衝擊。15日,國民黨守軍又增調第21軍、第99師加強該地區防禦,戰鬥異常激烈。第十兵團第二十九軍調整進攻部署於15日攻入月浦街內,迫使守軍退守街外碉堡群。17日第二十八軍肅清劉行守軍,19日攻下劉行國際無線電台,並以遠射程炮轟擊江灣機場。第五十二軍於月浦之戰造成共軍重大損失。南線
第九兵團第二十軍於12~14日攻占平湖、金山衛、奉賢(南橋鎮);第二十七軍進占嘉興、嘉善、松江、青浦等縣城,待命攻擊市區。
第三十軍沿杭州灣北側公路向浦東高橋進擊。14日占領南匯,進逼川沙,威脅國軍防禦重點高橋。守軍被迫由市區急調第51軍至白龍港、林家碼頭地區,以增強浦東地區防禦。16日於川沙東北白龍港圍殲立足未穩的國軍第51軍、暫第8師全部和第37軍一部。同日,第三十一軍進攻周浦,經10小時激戰,占領周浦鎮。爾後與第三十軍並肩向高橋攻擊前進。18日進至高橋楊家樓、朱家木橋一線,將國軍第12軍壓縮於高橋地區,並割斷其與浦東市區第37軍的聯繫。為保障吳淞口出海通道,國軍第75軍第95師東調增防。19日起,守軍在海、空軍配合下,依託該地區瀕江臨海有利地形,頻繁反衝擊與共軍反覆爭奪。23日下午,人民解放軍特種兵重炮兵部隊趕到,立即占領王家灣以西陣地,向高橋東北海面國民政府海軍10餘艘艦艇射擊,擊中7艘,余則逃脫。至此,共軍封鎖高橋以東海面。在10天的外圍作戰中,共軍完全擊破國民黨淞滬外圍防禦體系,突破其主陣地,迫使國民黨守軍將主力集中於吳淞口兩側地區。5月23日夜,共軍發起總攻。24日,第九兵團第二十軍攻占浦東市區,國軍渡江西撤。第二十七軍占領虹橋鎮、龍華鎮和龍華機場,進至蘇州河以南市區邊緣。第二十三軍進至漕河涇、龍華地區。24日晚,第二十七軍由徐家匯、梵皇渡路一線攻入市區;第二十三軍由龍華附近攻入市區;第二十軍主力西渡黃浦江由高昌廟攻入蘇州河以南市區。各部隊採取多路躍進、快速勇猛穿插及迂迴包圍等戰術,直插市區各街道。共軍嚴格執行不使用火炮等重兵器射擊的規定,在中共地下黨組織密切配合下,市區戰鬥進展順利。25日上午完全控制蘇州河以南市區,並乘勝向蘇州河以北追擊,經上海地下黨的聯繫,國民政府軍淞滬警備副司令兼第51軍軍長劉昌義與解放軍談判,接受限期交出陣地、軍隊集結待命等條件。晚,第三十軍、第三十一軍攻克高橋守軍。
第十兵團第二十六軍占領紀家港、沈家橋等地,並向綠楊橋、塘橋攻擊前進。同日,湯恩伯等登艦出海,在吳淞口外指揮退卻,國軍第75軍從高橋第6師抽調至吳淞,掩護撤逃。蘇州河以北國軍主力向吳淞口收縮,蘇州河以南交警北撤。共軍各部立即發起追擊,阻截潰逃守軍。26日完全肅清浦東之敵。第二十七軍、第二十三軍及第二十軍一部占領蘇州河以北地區。第二十六軍攻占大場、江灣,第二十九軍攻占寶山,第二十五軍一部攻至吳淞江邊碼頭,另一部攻占吳淞要塞,第二十八軍、第三十三軍攻占楊行、吳淞等地。5月27日中午,駐守於吳淞口的國軍仍持續頑抗,解放軍為保障上海市民生命安全及不影響上海市的生產機能,在地下黨組織的配合下,改用政治攻勢,從內部瓦解了國軍,最終攻佔上海。15時,第二十七軍在楊樹浦受降最後一批國民黨軍,占領上海。劉玉章與第52軍的戰術勝利無法扭轉中華民國政府戰略上的失敗,上海戰役在5月27日以共軍勝利收尾,第52軍軍接令後撤,以海運撤至舟山。6月1日,共軍第二十五軍向崇明島發起登陸攻擊,殲第1綏靖區之暫1軍3700餘人,6月2日占領全島。至此,戰役結束。
臺灣時期
民國38(1949)年6月,52軍自舟山群島移防至臺灣省澎湖縣,劉玉章軍長,是以完全建制能保持戰力來臺之部隊,擔任駐守澎湖群島的守備任務。實際上全軍上下大約只從上海撤出一萬人。7月,52軍調至台灣,駐防於新竹、苗栗、宜蘭。先後將首都榮譽團士兵、第七補訓總隊第二團撥歸第52軍第2師建制及296師.73軍殘部以充實52軍戰力。來台之後成為台灣島內防禦部隊的主力。
民國39(1950)年2月從金門移防台灣的40師撥歸52軍管轄。
韓戰爆發以後,整個台灣雖於風雨飄搖之中,曾任駐韓大使的 邵毓麟 在其回憶錄【使韓回憶錄】中記載-蔣介石最早是想派67軍軍長劉廉一將軍(後出任大陳防衛司令),率領-201、67、18三個師,加上一個旅的裝甲兵、20架運輸機-總共33,000人組成援韓軍赴韓國參加韓戰。但隨著情勢的改變,蔣介石準備要派出手中唯一之王牌部隊52軍到韓國戰場参戰當時已得到麥克阿瑟將軍的同意,但是最後在美國不願意得罪中共,將戰爭擴大的情況下反對台灣出軍而坐罷。
臺灣徵兵
民國40(1951)年8月7日臺灣開始徵兵,約1萬5千人左右,由於當時國民政府剛轉進來台,許多部隊經過整編及合併。
民國41(1952)年52軍於楊梅整訓,將第2師改番號為33師,師長侯城達。本師(25師)番號則撤銷,與8軍第40師,和韓戰歸來的反共義士及臺灣籍補充兵約3,000多人,整編為「陸軍步兵第三四師」。
民國43(1954)年適逢93砲戰,5月劉玉章中將接替胡璉中將,到任金門防衛司令部。52軍奉調戍守金門,軍長郭永。本師初首次駐守金門烈嶼地區守備。
第五十二軍番號改編為軍第八軍
整編為陸軍步兵第三四師
7月1日,陸軍實施大規模的整編,第52軍番號改編為陸軍第8軍,軍長為郭永(與抗戰時期的李彌第八軍毫無關係),副軍長范麟。同時將68師撥歸第8軍,此時第8軍轄第33(師長侯城達)、本師、68三個師,隸屬第二軍團。
93砲戰
9月3日17時許,中國人民解放軍集結數百門重砲,突然瞬間向金門發射數千枚炮彈,巨大的爆炸聲,震耳欲聾。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記載:由於前任司令官胡璉任內,政務重於軍事,輕忽軍事工程,戰備設施脆弱,造成重大傷亡,擊沉擊傷國軍艦船7艘,摧毀金門炮陣地9處。9月5日上午,金門守軍砲兵奉令全面報復性攻擊,集群砲火力實施彈幕射擊,我國空軍也前往廈門進行轟炸,解放軍在廈門方面則迅速組織起強大的防空力量,共擊落中華民國國軍戰機12架,擊傷42架。爾後間歇性炮戰不斷,解放軍炮擊落彈共約7萬餘枚,以9月22日那天的炮戰最為猛烈。以解放軍為攻擊一方的九三砲戰開啟國共兩方軍隊的互相中小規模砲擊。12月中華民國與美國共同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本師師長張文博. 羅重毅。
民國43(1954)年陸軍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開始接受美援,美軍也派出顧問團,協助陸軍從上到下、從硬體到軟體全面變革。新兵訓練照美軍的作法,採「排教練」進行,每一排由一名中士以上資深士官負責,各班沒有班長,訓練時間為16週。其中又分為前8週與後8週,前8週主要為基本教練,後8週主要為兵器及戰術教練。原因是當時役男平均教育程度低(過半為國小畢業),甚至不識字及不會說國語的也不少,因此需要較長的訓練時間;此外,當時新兵中心的訓練目標是新兵結訓時,即已熟悉步兵連各項編制武器操作,與單兵、伍、班戰技、戰術,可直接分發步兵連投入戰鬥,因此訓練時間較長。
民國44(1955)年11月以後,軍部所屬師級部隊不再固定,軍建制部隊僅為軍司令部及軍直屬部隊,本師退出8軍轄管。友軍第二師番號後來變更為第三十三師、第三三三師,代號為埔光部隊,素有「天下第一師」稱號(因第一師覆滅未撤退來臺),與本師兩師皆為國軍主力。
本師長 陳玉玲,師長 李光達,師長 楊繼先
陸軍第二軍團第八軍更動番號為第二軍團第三軍
臺灣徵兵開始
民國45(1956)年,臺灣普遍徵兵開始(內政部役政署載),之前曾經徵集過幾個梯次的「補充兵」,為期三個月,期滿歸鄉。1月起,以梯次徵召及齡役男入伍,陸軍每週一梯次,服役兩年,海、空軍每月一梯次,役期三年。推算為2月中旬第1梯次入伍。4月29日第十二梯次。5月8日第十三梯次。6月1日,國軍實施「紫金案」演習,第8軍由金門奉調台灣,進駐台北樹林,本師春結束金門守備。不久奉令第8軍與第3軍番號對調,第8軍改番號為第3軍。並隸屬於陸軍第一軍團。
民國46(1957)年1月20日第五十梯次。
民國48(1959)年4月,本師改編為前瞻師。
民國53(1964)年冬本師第二次駐守金門烈嶼地區,師長賈乃隆.,古今。
民國55(1966)年本師於金門建造著名的八逹樓子,以紀念長城戰役中的勇士.並惕勵官兵。其中還有九宮小艇坑道.卓環國小長城部隊遺跡等建設。冬季回台。
民國56(1967)年擔任台北衛戍任務
民國57(1968)年年中結束衛戍任務。調往下湖營整訓。
民國58(1969)年春末本師第三次戍守金門金西地區,師長吳鴻昇.歐陽禮.番號34師,合圍當時金門西北海堤.圍堤成湖。8月撤團改旅。
民國59(1970)年6月金門西北海堤完工,蔣介石賜名: 慈湖,而這段海堤又成''慈堤''至今這裡是金門最著名景點.也是野鳥天堂。「嘉禾案」改編為重裝步兵師。為了增加可耕地只好向海增田.在古寧頭附近一個蟹型大海灣.在兩鰲相對處.橫海作霸.中共隔海看樂鬧.並揚言海水深.海水急.你們自費力! 中共不講.我們還要試探著做.他們一叫.司令官親自督工.官兵們以戰鬥姿態紛紛下海.千百車大石塊丟下海.成萬大沙包丟下海.大壩很快築成.被擱的海水部分.如今命名慈湖.成金門最大湖.也是新風景區.主要收穫六千公頃海埔新生地。
原金門期間,長城部隊興建慈湖.與海爭地.立下不朽功績,師長吳鴻昇少將本前途看好,無奈發生步一營班長王宏標槍殺副連長事件,戰車營士兵槍殺班長事件,以下犯上為軍中最大違法事件! 使吳師長之辛勞.化為烏有,調馬祖副軍長.未久退役。
陸軍第一特種兵改為三年
民國60(1971)年陸軍第一特種兵改為三年役期。春末班本師回台。
民國61(1972)年6月11日歐陽禮師長將職務交與柏隆櫃少將。
民國62(1973)年5月擔任台北衛戍師,師長柏隆櫃。
民國63(1974)年夏遷往下湖營區整訓。11月南下嘉義中庄。12月1日胡將軍接任本師師長。
民國64(1975)年春調往金門南雄,師長柏隆櫃。5月第四次戍守金門金西地區,師長胡附球。102旅八營。
民國65(1976)年年初,陸軍第三軍為陸軍第十一軍,本師變更番號為「陸軍步兵第四七師」,師長為胡附球。8月15日,陸軍第十一軍再改為陸軍第六十九軍。本師再度變更番號為「陸軍步兵第二三四師」,師長汪多志。12月,由金西移駐南雄。師長 吳暢然。
民國66(1977)年年初回台,師部在嘉義中庄,師長 汪多志 長城隊歌出爐。
師長 徐榮孝,師長 謝建東
民國67(1978)年5月7月擔任台北衛戍任務。
民國68(1979)年1月當時師部於忠烈祠隔壁的司令部福山西營區,師長 鍾遠宏。編制為重裝師,有三個步兵旅(700旅,701旅,702旅)各旅3個步兵營。砲指部有三個105榴砲營,一個155榴砲營,位於辛亥路的興德里營區。砲兵營就是933,934,935,936營。另外還有一個旅級單位,就是支援指揮部(簡稱支指部).師直屬單位有通信營,工兵營,戰搜連,憲兵連,師部連。
民國69(1980)年年初700旅1營3連守陽明山竹子湖(待確認)。6月前3營於松山機場旁上塔悠營區。
民國70(1981)年年初南下參加師對抗。3月移防駐守楊梅,師部在楊梅高山頂。1營於楊梅富岡。
10月10日叁加漢武演習國慶閱兵,師長 王宗炎(最「辣手的」一位師長),我長城部隊(702旅三個連方陣)壯盛的閱兵分列式。
第一三四五梯次70.11.23
本師長 毛元穎,師長 徐傅生
民國71(1982)年支援湖口裝甲兵基地種樹。3月移防福山西營區擔任台北衛戍師。衛戍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反敵人的滲透奇襲,也肩負著京畿的治安,不然敵人沒來倒讓[暴民]給搞亂了。這都是坐廟堂者所忌,就讓野戰師守護京師外圍(包括調任橋點哨(中興橋)、702旅編入安全維護大隊,再移防至林口義士村),京師交由有特戰淵源的憲兵來守護.倒也不失為好方案。
民國72(1983)年3月16日陸軍啟動了陸精四號案,部隊邁向精實的方向。本師終止衛戌拱衛首都的任務,改由憲兵201、202、206指揮部接任。202指揮部原本就駐紮在台北市.206指揮部則是從台中清泉崗移防來的。4月起步兵師取消大部隊的輪調移防級部隊輪調。本師結束衛戍任務後本師代理去師對抗的226關渡師守臺北防區(師部今之關渡指揮部)3個月,226師演習後歸來,本師進駐桃園的大湳營區。7月到10月全師和168重裝師虎賁部隊大部隊換防,番號留駐原地,進駐桃園的下湖營區整訓。
民國73(1984)年206指揮部裁撤,台北市的衛戍大任就交由202指揮部專責。本師下湖營區師部舊平房木板屋,搬至對面新落成的大樓。陸軍改為15天一梯次。
民國74(1985)年700旅步三營營步連,駐地:中壢龍崗,內壢,桃園大湳,桃園九龍村,台北上塔悠等。234師步8營第三連,年底改基幹營帶新驯,
民國75(1986)年本師南下移防至台中車籠埔。5月三營,六,九營從龍潭九龍村南下臺中太平坪林營區。6月初,八營改成基幹營,部分人員分配至三營;又八營與三營編號互調,三營又改編八營。700旅步三營營部連駐地於台中新社。
民國76(1987)年934通信二級補給,南投明德營區。369營在坪林,印象中沒有接新兵銜接教育。
民國77(1988)年1月底左右,接新兵訓練。年底234師步二營,駐地中興嶺、鹿港芳菀。
民國78(1989)年軍級單位裁撤,第八軍時駐地為台北。師部化學連,忍濤(9222)。
民國80(1991)年師長 張希珍。長城駕訓隊受訓地點在南投民間,開始解編;當時936營駐地於彰化芬園鄉。 守備157 旅,於鹿港埔尾營區。936營,後移防到台南白河一年多。
民國81(1992)年實施不當管教趙老師申訴電話與信箱,但由於部隊官官相護,很容易洩漏申訴的官兵,是一種諷刺的申訴管道。4月底筆者至本師報到銜接,5月車籠埔營區改建,師部於月日0時移防至暫借86旅的后里營區,師長陳金生,休假日為每週星期三,702旅旅部跟8營被拉回后里營區跟師部在一起。銜接教育改至花壇營區,下部隊於701旅步4營營部連,當時本營正守海防,營部連於鹿港,當時營長為蔣 ,以南守防至麥寮,夏末於中興嶺駐地 本師部分步兵營輪流守海防與山防,並輪流行軍南下於將軍山集結一週,再下333師所轄知母義或那拔嶺下基地與師對抗等,兵器連之120破砲於高雄楠梓下基地。當年步兵營武器為65步槍K1與K2,T74機槍,T50機槍,槍榴彈,60砲砲,80破砲,120破砲,106無座力炮等。軍卡與漢馬車。秋本營至師部后里集結,沿臺3線行軍下基地,於中秋時,部隊行軍至南投,休3天的中秋假日,接營彈藥補給(師父是士官,依慣例一屆為士一屆為兵),後部隊續往南行,到達台南將軍山時,集結訓練1週後,往友軍的333師知母義營區,進駐知母義訓練3個月(跑5000公尺,500障礙,單兵戰鬥,打靶,刺槍術至二教習,踢正步,體能訓練等),並集結點閱後為期4天3夜營測驗,完成下基地榮獲第一名,並放6天的榮譽假,搭鐵皮(需1天半到達豐原),返回中興嶺駐地,營長升為少將。936營,又在度移防到民雄。
民國82(1993)年本師解除守海防任務,師長賈輔義,師部衛生營醫療連駕駛兵,支援步兵營下基地。
本營於春接山防,營部連,兵器連駐埔里,步1連駐谷關,步2連駐青山,步3連駐苗圃,編一排上合歡山參加寒地訓練,上山一週後,因國防部取消野戰部隊寒訓,而編回原單位,高裝檢。春末由於本營有1位回役兵,假日喝酒開車,撞進民宅,營長為保護他而頂罪而調職,由副營長暫代一週,後由上校雷時甲擔任營長,隨後派遣下基地,下基地已改為搭鐵皮,於知母義外靶場野營訓練一個月因新光部隊進駐知母義(他們的機動力強,車輛新車),遇到颱風及野營一個月後,進駐那拔嶺營區基地訓練與計測(項目同去年),夏末完成基地訓練測驗,放3天基地假後,搭鐵皮回台北。由於雷營長較一板一眼,故回中興嶺後,調至后里師部任後勤官,另本營接到成功嶺大專兵的支援任務及12月的兩場點召任務,加上遇缺不補,調派頻繁,運作上吃緊,故一直到退伍前一週,仍接站半夜的哨與無法完整的交接業務。
6月本師通訊前往桃園龜山下湖營區支援漢光9號聯興66號演習,當時下湖營區為陸軍第二四九師(已裁編)駐守。9月砲指部933營砲二連下完基地,至集集駐守。702旅旅部連悍馬車隊,干城。
民國83(1994)年筆者於1月完成役期平安退伍。陸軍步兵292(忠誠)師-解編分散到226師、234師、333師Y
民國84(1995)年師長張日麟。
民國85(1996)年7月1日 師長 何江海。師部幹訓班,234師702旅步7營在后里。12月700旅步一步二營於光隆營區(即車籠埔營區),701旅步三步四步營。
民國86(1997)年702旅步7營下基地,行軍北上至桃園下湖營區,結訓後回大甲駐地。年初師部於后里。3月701旅3營2連於台中太平。
7月1日至2001年6月30日,實施「精實案」師級單位裁撤後,留下8個師級指揮機構(第三十三、三十四師為其中兩個),聯兵旅成為高階戰術單位,埔光部隊(黃埔之光)保有一旅:第二九八旅,改代號埔傳部隊;長城部隊(紀念長城戰役古北口之役)保有一旅,第二百旅,改代號古北部隊。7月1日10時,司令高華柱(10軍團)主持新任師長洪文波任職佈達,中午會餐為何江海師長餞行,部道夾道歡送,高司令嘉勉何師長(二年六個月的功績)將狀況不佳的部隊,練成陸軍的勁旅。
師長 劉運達,師長 廖使賢,師長 黃振遠,師長 杜建興
民國87(1998)年步四營為基幹營,遇缺不補。
民國88(1999)年砲兵936營,駐地於彰化芬園鄉。701旅3營2連於台中太平。4營為動員營,整營人數不到100人。4月198旅(原陸軍步兵292(忠誠)師-解編192旅),移防至成功嶺,受三四師管轄。7月1日,實施「精實案」。7月15日,第10軍團「陸軍摩托化步兵第二OO旅」,於嘉義中庄與109師擴編,旅長 洪廷舉,編成點閱,由234師主力的部隊70*旅轄步1、2、3、4、6營(第3、4營由109機械化師移編)、砲兵936營、支援營(補給、保修、運輸、衛生)旅部連、裝騎連、反裝甲連(109機械化師移編)、化兵連、工兵連、通信連等編成。8月1日「陸軍步兵第二三四師」改編為「陸軍第三四師」,並由后里移駐至成功嶺,僅作為指揮機構,通信連,已非實兵部隊,所轄為102旅,104旅和192旅,其中的102為精實案前的302師104旅為104師。
旅長 蔡崇溪,旅長 黃振遠,旅長 季連成
民國93(2004)年1月起實施「精進案」,裁撤師級指揮機構。
民國94(2005)年4月1日,因實施「精進案」,「陸軍摩托化步兵第二OO旅」(旅部)於台中竹仔坑營區與「裝甲步兵第三七三旅」(所屬營連)併編為「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OO旅」,部隊代號「古北」年.機步200旅旅長 杜建興。下轄4機步營、1砲兵營以及1個戰車營與戰鬥支援部隊。摩步200聯兵旅步槍(步營),駐地:水上中庄西。
民國95(2006)年9月1日旅長 周皓瑜。
民國96(2007)年1月戰車營移編至宜蘭。7月因實施「精進案」,陸軍第三四師裁編,最後一任師長王信龍。
民國97(2008)年11月1日旅長 朱富圓。
旅長 郭順德。
民國101(2012)年5月31日旅長 張俊達。
竹子坑是200旅,車籠埔是54工兵,坪林一半是勤益科技大學,一半是公園。
民國102(2013)年4月1日因實施「精粹案」,「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OO旅」更銜為「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三四旅」,以傳承234師番號,部隊代號回復為「長城」,駐地竹子坑,旅長暫缺。7月1日,友軍第二九八旅更換番號為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三三三旅,代號回復為埔光部隊。本旅旅長孟德中。
民國104(2015)年1月1日旅長萬文卓。
民國105(2016)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駐守屏東萬金「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三四旅」與新竹湖口的陸軍裝甲第五四二旅展開長青十五號實兵對抗演練,區域範圍涵蓋新竹至屏東間地區,由陸軍第10軍團納編相關單位編成統裁部和操演部隊,統裁官由第10軍團指揮官擔任,雙方動員兵力合計達5900人。培養旅、營級幹部野戰用兵及戰場指揮能力,以聯兵旅對抗為架構,採南北對進方式實施地面作戰演練,藉以磨練國軍部隊於國土防衛階段的地面攻防作戰,加強整體防衛作戰能力。

- 2樓. AC2024/08/17 14:11錯字不少(wktac@yahoo.com.tw)
- 1樓. 營行政2022/11/27 20:37有關81年到83年部分,錯誤很多
那個時候我也在單位,你大概不記得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