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民主國,為1895年5月25日起短暫成立於臺灣的一個共和國政體。起因於中日甲午戰爭戰敗,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民主國」成立,原臺灣巡撫唐景崧擔任大總統。但不久,唐景崧內渡中國大陸。同年6月下旬,民主國在臺南擁立原大將軍劉永福為第二任大總統。同年10月19日,劉永福亦兵敗內渡;兩日後臺南陷落,臺灣民主國因而滅亡,存在時間僅150天。 臺灣民主國被認為是東亞第一個共和國。
西元1895(前16)年,清廷與日本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日本。臺灣士紳嘗試各種辦法,請求朝廷收回成命。但是清廷不願給日本再度啟釁的藉口,表明臺灣此後動向與清無涉,並下令不准國內官員接濟臺灣。臺灣為表示與清廷無關,只好另立名目,直接尋求外援。1895年5月25日,原臺灣巡撫唐景崧在21響禮砲中就職總統,臺北城內升起油彩繪製,長3.1公尺,寬2.6公尺藍地黃虎旗,「臺灣民主國」誕生。但是期待中的列強干涉沒有發生,日本軍隊已經登陸臺灣本島,十天之後,唐景崧便倉皇離臺,留下一群毫無紀律的兵勇,恣意搶掠燒殺,作為「臺灣民主國」象徵的藍地黃虎旗也落入日軍手中成為戰利品。臺北城變色後,抗日的角色遂落在臺灣本地的豪紳義勇肩上。雙方血戰五個月後,日本軍進逼臺南,一直在臺南畫地自守的抗法名將劉永福,也於日軍進城前悄然離臺。10月21日,日軍進入臺南城,號稱全臺底定。「臺灣民主國」正式畫上句點。藍地黃虎旗也被運回日本,藏於日本皇宮的「振天府」中。1908(前3)年,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得到日本宮內省同意後,委請畫家高橋雲亭依原件複製一幅,完成後送交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展示與典藏,迄今恰滿百年,可說是國立歷史博物館最早期的典藏品之一。但非民主國當年原旗
正反兩面的外型輪廓雖然相對應,但是些許身上條紋的疏密度,以及雲朵的紋飾不盡相同;最特別的是正面的老虎瞳孔呈圓形,而背面的老虎瞳孔則為彎月形。寫實地描繪出貓科動物在白日與夜間不同的瞳孔形狀,也暗藏著某種日/夜、或陰/陽二元對立的寓意。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